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8篇
安全科学   3篇
综合类   46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哈尔滨城市河网丰水期浮游植物群落分布特征及驱动因子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路枫  李磊  齐青松  陆欣鑫  刘妍  范亚文 《环境科学》2021,42(7):3253-3262
本研究于2019年丰水期(6~8月),在哈尔滨城市河网选取23个典型采样点,包括松花江哈尔滨段、何家沟、马家沟和阿什河,研究其浮游植物群落的分布特点及水环境的驱动因子.本研究期间共鉴定浮游植物149个分类单位,在丰水期6~8月期间,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由硅藻门及绿藻门占据绝对优势逐渐转化为硅藻门与蓝藻门占据优势.优势种主要包括: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 Kützing)、谷皮菱形藻[Nitzschia palea(Kützing)W.Smith]、肘状针杆藻[Synedra ulna(Nitzsch)Ehrenberg]、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 Bernard)、湖泊假鱼腥藻[Pseudanabaena limnetica(Lemmermann)Komárek]和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 Ehrenberg)等.单因子交叉相似性分析(One-way crossed ANOSIM)显示研究期间松花江哈尔滨段与其它支流间浮游植物组成差异性显著(P<0.05),整体上松花江哈尔滨段浮游植物丰富度大于其他河段.冗余分析(RDA)表明,TP与pH是引起哈尔滨城市河网各河段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差异的主要环境因子.本研究旨在通过研究哈尔滨城市河网浮游植物群落及环境相关性,丰富对城市河网生态评价的研究,为今后城市河网生态监测、治理与恢复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2.
哈尔滨市区绿地对交通噪声衰减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7年4月6日-5月30日,采用HS-5633型数字声级仪分别对哈尔滨市区六处主要交通干道进行交通噪声测量,同时在干道周围的绿地进行对比测量,并将所得数据进行分析统计。结果表明,绿地(包括各类林地、草坪、隔离带及其不同组合)对交通噪声的衰减可达2dB(A)以上,减噪效果十分明显,减噪数值与绿地宽度和绿地植被组成有密切关系。因此,应对城市中各种类型的绿地及其组成的混合林地种植予以足够、有效的重视,如高大乔木+灌木、常绿树+草坪、乔木+灌木+草坪等配置紧凑的绿地类型,并应加大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33.
文章对哈尔滨市市政排水设施状况进了详细调查与研究,总结出“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逐步完善排水基础设施;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积极推进合流制排水系统改造;强化管理、科技创新,稳步提高现有排水设施的利用率”等管理经验。指出哈尔滨市排水建设与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从建设资金来源、法制化管理、污泥处理设施规划建设以及建立路网改造与排水管网建设协调配合机制、加大排水管网建设力度等方面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哈尔滨城市生活垃圾的堆放方式进行模拟试验,研究了垃圾堆场内渗滤液的降解行为,并预测出哈尔滨以及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的东北地区渗滤液COD、BOD5和NH3-N浓度达到稳定化至少需要11年.  相似文献   
35.
本研究以2018年12月10~13日哈尔滨市一次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此次污染过程的概况、成因以及污染的潜在源区.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过程以PM2.5影响为主,污染类型由10日00:00~11日17:00的偏燃煤型发展为11日17:00~13日15:00的二次气溶胶复合污染,最终在13日15:00后稳定为偏燃煤型.从天气形势和风速风向分析可知此次10~13日的污染过程与不利气象扩散条件也是密不可分的.模拟的48h后向轨迹经过聚类分析主要分为4类,大部分来自内蒙古、吉林等方向,70.83%的轨迹PM2.5超标,表明来自这些方向的污染气团对哈尔滨市的空气质量影响较大;而通过对模拟的48h后向轨迹进行PSCF、CWT分析,发现哈尔滨的WPSCF和WCWT分布特征类似,WPSCF和WCWT的高值主要集中在哈尔滨本地的双城、巴彦、阿城、吉林省的中部、西部地区等地区,以及大庆、绥化等地区,说明这些区域都是哈尔滨市PM2.5的潜在源地.  相似文献   
36.
随着城市人口增加,居民用水量不断加大,城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尤为突出,提高城市居民节水意识、推行有效节水方式势在必行.哈尔滨市属于水资源型缺水与水污染型缺水城市,缺水制约着哈尔滨市区域经济发展,节约用水在水资源永续利用和水污染物减排方面意义重大.本文以哈尔滨城区居民家庭用水为例,通过采用新的用水方式,并进行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分析,其环境效益显著、经济效益可观.建议广大城市居民借鉴、实施,缓解哈尔滨市水资源紧张现状.  相似文献   
37.
哈尔滨市2011年-2013年空气质量评价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大气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通过对2011~2013年哈尔滨市的空气质量状况进行研究,了解了空气质量的基本变化规律,并对比分析了2013年哈尔滨市采用新、老两种标准评价的结果,结果表明,新标准评价系统的评价因子更全面,达标浓度限值更严格,评价结果更切合公众的自身感受,为大气污染防治提供更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8.
我国北方两地环境臭氧浓度对矮菜豆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地表臭氧对植物具有显著毒害作用,矮菜豆(Phaseolus vulgaris L.)已被证实对臭氧非常敏感.选用对臭氧敏感性不同的矮菜豆(R123,臭氧耐受性及S156,臭氧敏感性)分别在3个地点(北京昌平、北京生态中心、哈尔滨市)进行室外直接暴露实验,旨在探讨当前环境臭氧浓度对矮菜豆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生态中心和昌平两地菜豆在当前臭氧浓度下叶片都出现严重臭氧损伤症状,整个生长季S156型菜豆平均臭氧损伤比例比R123型菜豆高23.5%;臭氧损伤自开花期开始,开花期至结荚期损伤加剧,在豆荚成熟期臭氧损伤比例达到最大值.豆荚产量对比发现,昌平和生态中心两地S156型与R123型豆荚产量比值分别为0.48和0.24,哈尔滨地区为0.73,二者比值为1视为生长不受臭氧影响.可见,北京地区较高的环境臭氧浓度已使敏感性作物矮菜豆显著减产.  相似文献   
39.
随着《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出台,开展土壤侵蚀调查以及构建土壤环境治理体系的任务,摆在了面前.黑龙江省于2010年-2012年开展第一次水利普查水土保持专项普查,以该次普查成果为基础,结合实地调研,对哈尔滨市水土流失现状展开调查.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土壤侵蚀类型以水蚀为主,水蚀面积为13 157.51 km2,占全市总面积24.78%,占全省土壤侵蚀总面积16.06%,超全省平均水平8个百分点;冻融侵蚀面积为1.5 km2,仅占全省冻融侵蚀面积的0.01%.针对水土流失现状,分析了水土流失成因,并提出了相应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0.
通过使用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和图象分析技术对哈尔滨市松北区春季大气可吸入颗粒物PM10微观形貌和粒度分布进行了分析。初步得出哈尔滨松北区PM10的矿物多以不规则的形式存在,且多是来自扬尘的原生矿物;根据粒度分布特征得知,矿物颗粒的数量-粒度分布非常大;飞灰和烟尘集合体的数量-粒度分布较大,说明它们多以微小细颗粒物的形式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