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4篇
  免费   413篇
  国内免费   1652篇
安全科学   455篇
废物处理   943篇
环保管理   1196篇
综合类   4559篇
基础理论   48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144篇
评价与监测   185篇
社会与环境   57篇
灾害及防治   1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4篇
  2022年   85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19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74篇
  2015年   210篇
  2014年   430篇
  2013年   463篇
  2012年   487篇
  2011年   506篇
  2010年   378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359篇
  2007年   585篇
  2006年   674篇
  2005年   501篇
  2004年   444篇
  2003年   442篇
  2002年   376篇
  2001年   329篇
  2000年   296篇
  1999年   274篇
  1998年   203篇
  1997年   162篇
  1996年   119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98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7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77年   3篇
  1975年   2篇
  1974年   3篇
  1973年   5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197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901.
磷对环境的污染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我国水体富营养化严重,其主要控制因子是磷。在分析磷污染的污染状况,污染源的基础上,介绍了防治对策,采用低磷循环冷却水处理剂,减少磷排放,是防止工业磷污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02.
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综述了当前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和研究状况,着重介绍了微波技术在废气处理,废水处理,固体废弃物处理,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应用,讨论了应用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展望了微波技术在环境保护领域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3.
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张莉  陆晓华 《化工环保》2002,22(2):115-118
介绍了超临界水氧化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基本原理,工艺流程和应用实例及使用范围,对比分析了超临界水氧化法与焚烧法处理有机污染物的技术特点,经济实用性,指明了超临界水氧化法作为一种有效的有机污染物处理方法,在化工环保等领域将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04.
生化法处理含氨废水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生化法处理含氨废水过去中有重要影响的动力学因素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得出了利用高效微生物菌群废水中COD和NH3-N的动力学条件,温度为20-35℃,PH为7-8,DO大于2.6mg/L,MLSS大于2.6g/L,C/N小于3。在此条件下处理含氨废水,处理后的出水达到国家化肥行业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05.
论述了小氮肥厂生产中废水、废气和废渣和产生及其废水,废气的治理方法与效果。介绍了利用废渣制砖和水泥的技术。  相似文献   
906.
膜生物反应器废水处理新工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陈殿英 《化工环保》2002,22(5):261-265
概述了国内外膜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应用状况;介绍了其构形与特点;分析了膜污染的成因,影响因素及防制措施;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907.
树脂吸附法处理对硝基苯乙酮生产废水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采用AM-1吸附树脂和ND-900络合树脂对硝基苯乙酮生产废水进行吸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使用2种树脂串联的处理效果优于单独使用某一种树脂,而且ND-900络合树脂在前,AM-1吸附树脂在后串联处理的效果最好,废水体积为30BV时,COD去除率为92.8%;脱色率为100%,出水由原废水的橙红色变为无色,采用质量分数为8%的NaOH溶液作为脱附剂,脱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908.
采用向含氟废水中加入适量石灰和聚合氯化铝,然后投加适量钙盐、磷酸和聚丙烯酰胺的二级处理工艺除氟,通过控制合适的pH、钙盐和磷酸的投加量、反应时间、反应温度、搅拌强度和絮凝剂的投加量,可使黄磷废水中氟的质量浓度降至5mg/L,氟的去除率达到99%以上,出水中氟的质量浓度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909.
 In this study, we analyzed the sustainability and determinant factors of waste reduction through variable charging schemes. We drew three main conclusions from the study. (1) Waste reduction was achieved by variable charging and was sustained over an average of at least 10 years. The results regarding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price effect were inconclusive. (2) The main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combustible waste reduction achieved through variable charging were two-tier pricing and the price of waste bags. The effect of two-tier pricing programs was positive. (3) Waste paper recycling and variable charging reinforce each other to promote waste reduction. Received: September 3, 2001 / Accepted: January 13, 2002  相似文献   
910.
A national Baumol–Oates tax on waste in Denmark helped achieve a reduction of 26% in net solid waste from 1987 to 1998. The tax, which is levied per ton of waste, was particularly effective as regards the heavier waste streams such as construction waste and garden waste. When it comes to industrial and commercial waste, there are indications that the waste tax is not sufficiently significant to induce changes in behavior, and that except for very waste-intensive enterprises, companies do not seem to be very price sensitive. For household waste, the impact of the tax can be improved where tariffs for garbage collection are weight based, rather than per unit. However, the waste sector is an area in which the price signals are modified and filtered by institutionalized practices in municipal administration, and in which true-cost pricing is not easy to achieve. Hence, the rational choice assumption of environmental economics needs to be supplemented by an institutional dimension to interpret responses to environmental taxes correctly. Received: July 13, 2001 / Accepted: October 2, 200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