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3篇
  免费   446篇
  国内免费   1893篇
安全科学   300篇
废物处理   310篇
环保管理   453篇
综合类   3802篇
基础理论   1030篇
污染及防治   784篇
评价与监测   488篇
社会与环境   85篇
灾害及防治   2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76篇
  2018年   203篇
  2017年   239篇
  2016年   270篇
  2015年   310篇
  2014年   382篇
  2013年   542篇
  2012年   505篇
  2011年   469篇
  2010年   330篇
  2009年   391篇
  2008年   401篇
  2007年   395篇
  2006年   347篇
  2005年   248篇
  2004年   245篇
  2003年   246篇
  2002年   176篇
  2001年   130篇
  2000年   133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9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1.
垃圾焚烧中氯化物对重金属Cd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采用管式炉和模拟垃圾对垃圾焚烧中氯化物对重金属Cd迁移转化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使用ICP-AES(美国EPA消解方法)、SEM、EDS和XRD分析技术对重金属浓度、灰渣表面形貌、成分和灰渣X射线衍射物相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氯化物的加入均使得97%以上的Cd分布于飞灰中,且随氯化物含量的增加在飞灰中的分布逐渐增加.有机氯PVC和无机氯NaCl含量的变化对Cd迁移分布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别.PVC对Cd迁移分布影响受温度影响显著,550℃时Cd在飞灰中分布为80.51%,850℃时Cd在飞灰中的分布上升为97.91%,但在温度超过CdCl2的熔点568℃后温度的影响较小.NaCl对Cd的迁移分布受温度影响不明显,加入NaCl后550℃时Cd在飞灰中分布为95.02%,1 000℃时在飞灰中的分布为96.58%.氯化物存在下停留时间对Cd迁移分布没有显著影响.底渣和飞灰的SEM/EDS和XRD分析表明,PVC和NaCl对Cd迁移转化作用机理不同.  相似文献   
912.
易腐有机垃圾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建国  吴时要  隋继超  王岩 《环境科学》2008,29(4):1104-1108
在中温(35~37℃)条件下,对连续式单级高固体厌氧消化反应器处理易腐有机垃圾进行了试验研究,连续试验时间达半年以上.结果表明,系统稳定运行时,在进料TS为24.79%、VS为23.06%的情况下,单位体积反应器产气效率最高达到3.69L/(L·d),易腐有机垃圾的产气能力(以VS计)为746.33 L/kg,有机负荷(以VS计)达到4.94 kg/(m3·d),水力停留时间47 d,此时期处理效果理想;试验启动之初易发生酸化,其抑制情况严重,出现0产气,经碱性溶液调节后情况得到较好解决;反应进行至80 d后产气速率降至最高速率的一半以下,推断是氨氮浓度超过2000mg/L而产生氨氮抑制,经过投加化学药剂和调节进料C/N抑制情况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913.
金山湖底泥重金属稳定化处理效果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氧化钙和过氧化钙及二者混合物对底泥中的重金属进行稳定化试验,研究了稳定化后底泥中重金属迁移情况,并对底泥重金属稳定化技术的机制进行初步探讨.酸雨淋溶试验结果表明,底泥经CaO、CaO CaO2、CaO2稳定化后, pH=2.9时, Zn迁移到第3层,其首层迁移量分别为96、97和93mg/kg,而空白试验中Zn迁移至第6层,首层迁移量为128mg/kg; pH:5.0时, Zn迁移到第3层,其首层迁移量分别为87、90和89mg/kg,而空白试验中Zn迁移至第5层,首层迁移量为112mg/kg,这说明稳定化底泥中Zn的迁移速度和首层迁移量均有降低,3种稳定化药剂能够降低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能力;淋溶液pH值对Zn的迁移能力有影响, pH较高能够减缓Zn在土壤中的迁移速度,降低其首层迁移量; Ni和Cd的酸雨淋溶试验也可得出同样结论.重金属稳定化机制试验结果表明,经上述3种药剂稳定化处理后,底泥pH值由6.76分别上升到8.33、8.15和8.21, TOC含量分别降低5%、10.9%和13.1%; Zn、Ni和Cd的稳定态含量分别增加10.6%、1.7%和4.5%,这是导致重金属迁移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由此可见,3种药剂对同一金属的稳定化作用无明显差异;从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化的比例来看,稳定化药剂对不稳定态金属的稳定能力次序为: Zn>Cd>Ni.  相似文献   
914.
根据对杨凌城区不同功能区生活垃圾的现场采样,由垃圾的物理组成、含水率、低位热值全N、全P、全K含量以及垃圾中可堆腐物和筛下物中的重金属含量的测定结果,分析了应用填埋、焚烧和堆肥法对杨凌城区生活垃圾进行处置的可行性,对采用填埋、焚烧+填埋、堆肥+填埋处置生活垃圾的投资、社会等综合效益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焚烧+填埋的处置方式虽然在占用土地量、稳定化时间、减量化程度以及废物削减率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优势,但由于投资和处理费用过高,使这一方法在应用中受到限制。从技术、经济、政策等方面综合可虑,采用堆肥+简易填埋的处置方式是比较适合杨凌生活垃圾的特点。  相似文献   
915.
5种天然矿物修复铅污染沉积物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重金属离子Pb2+为研究对象,通过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沸石、方解石、钾长石、钙基和钠基膨润土等5种天然矿物材料对水体中Pb2+的吸附固定效果,它们的吸附等温线都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结果表明试验所用方解石对Pb2+的饱和吸附量约为185mg/g,是其他几种材料的2~3倍,而且方解石对Pb2+具有明显的不可逆吸附现象,使得吸附后的Pb很难解析下来,说明方解石对水溶液中Pb2+的固定能力非常强。利用模拟自然水体性质的电解液对方解石吸附后Pb的生物有效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被方解石固定后Pb的生物有效性非常低。最后结合方解石作为原位活性覆盖材料的经济可行性和生态风险性分析,说明方解石作为重金属污染沉积物修复的原位活性覆盖材料具有较强的实际可操作性,为后继的重金属污染沉积物的原位活性覆盖技术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916.
新型高效改性材料在重金属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使用原始吸附材料,如微生物、有机或无机材料等吸附废水中的重金属时,通常呈现较低的吸附性能,其吸附量通常都低于30mg/g。因此,研究者更多地关注提高各种吸附材料的吸附能力。国内外一些研究者采用新型、高效的物理或化学改性技术对吸附材料进行表面改造,如将高聚物接枝融合到菌体表面、表面分子印迹吸附剂、固定化微生物、酸改性处理有机或无机材料等,与常规材料相比,改性后材料对重金属的最大吸附容量一般可提高到100mg/g以上。随着各种改性技术的不断成熟,利用改性材料吸附重金属废水将成为今后研究重金属废水处理的主流方向。  相似文献   
917.
基于GIS和多目标的生活垃圾运输路线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建设和规模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管理系统的改进与提高势在必行。为了探索生活最优运输路径,研究以北京市海淀区生活垃圾转运设施(五路居转运站)和处理设施(六里屯填埋场)为例,基于Arcgis9.2软件平台,利用最短路径搜索法和GIS(地理信息系统)中网络分析工具以及AHP(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可视化多目标运输体系,并搜索出不同目标(路线最短、时间最短、环境最优和综合加权)下生活垃圾最佳运输路径。该研究结果为海淀区生活垃圾运输系统提供可选优化路径和研究方法,从而为城市生活垃圾转运系统提高收运效率、减少运输过程中环境污染以及针对不同情况采用不同路线等问题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18.
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包括吸附机理、影响吸附的相关因素和常用吸附剂及其应用,同时展望了吸附法处理重金属废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19.
环境样品有机物分析预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环境污染治理过程中,对环境样品进行预处理以进行分析检测必不可少,尤其针对环境中痕量存在的污染物,需经过预处理,浓缩被测痕量组分,以便提高检测方法的灵敏度,降低最小检测极限,并且可以使样品变得容易保存和运输。文章详细介绍了环境样品中有机物分析的预处理方法,将方法分为传统预处理方法和较新预处理方法,传统预处理方法包括:索氏提取法、超声波提取法、真空升华法、气相色谱法、液相色谱法;较新预处理方法包括: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固相微量萃取技术和吹扫捕集法。分别就传统和较新预处理方法的原理、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归纳总结和对比,并以多环芳烃的提取为例列举了各方法的应用步骤,从而为其他环境样品其他有机物分析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20.
湘江重金属污染现状、污染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湘江是长江的重要支流,湘江流域内聚集了湖南约60%的人口,创造了全省近3/4的GDP。近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城市圈的扩大、沿江两岸矿产资源的开发,湘江重金属污染日趋严重。湘江综合治理不仅关系到湖南经济的发展、社会的和谐,还关系到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湘江水资源作基本介绍的基础上,着重调查了重金属污染现状与己形成的影响,对重金属污染来源与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湘江重金属污染防治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