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22篇
安全科学   9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196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40篇
评价与监测   18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26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贵州梵净山自然保护区大气汞的沉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铜仁汞矿为点源,研究对梵净山汞的辐射、沉降及流通影响.在海拔500m的梵净山定位测定,应用Mosbag方法,评价梵净山Hg的干湿沉降的累积是115μg·m-2·a-1,干沉降大约占总沉降的50%,通过测定苔藓生物量和Hg含量估算Hg的总沉降量为850μg·m-2·a-1,Hg的流通量平均为210μg·m-2·a-1,Hg的总沉降占总流通量80%.Hg在梵净山沉降累积随高度变化关系明显,海拔2000m以下时汞的沉降累积量较大,和苔藓植物指示汞含量变化关系相一致.  相似文献   
242.
本文研究了Hg2 对普通小球藻的致毒效应与银杏叶提取物的保护作用。试验显示 :普通小球藻的生理代谢活动对Hg2 敏感 ,单Hg2 处理系列组 ,随着Hg2 浓度提高 ,普通小球藻生长量降低 ;可溶性蛋白含量、SOD活性、总抗氧化能力等在Hg2 0~ 3mg L- 1范围内应激升高 ,4~ 5mg L- 1时升高幅度下降 ;而O2 - 、MDA、脂质氢过氧化物含量均在供处理Hg2 浓度范围内持续上升 ,表现出Hg2 促进O2 - 、MDA与脂质氢过氧化物的积累 ,显示出Hg2 的毒害效应。Hg2 加银杏叶提取物 (EGb)复合处理普通小球藻结果表明 :EGb可以显著提高普通小球藻的生物量 ;促进普通小球藻的生长 ;减少普通小球藻内O2 -的生成 ,减缓普通小球藻内SOD活性与总抗氧化能力的提高 ,最终降低MDA与脂质氢过氧化物的积累 ,从而显著减轻Hg2 的毒害作用。  相似文献   
243.
An evaluation of mercury emissions from the chlor-alkali industry in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 IntroductionThechlorine alkaliindustryisoneofthesubstantialpartsofthechemicalindustry .Now ,threetypesofelectrolyticcellsareusedtoproducechlorinegasandcausticsoda:theHgcell,thediaphragmcell,andthemembranecell.Chinaisusingthediaphragmcellasthemaintype.Na…  相似文献   
244.
为研究挥发性组分对气溶胶特性的影响,设计加工了一种热扩散管(Thermal Denuder,以下简称TD),由解析管和吸附管组成,调节温度范围为50~350℃;与文献中已有设计相比,本设计改进了测量TD管内部温度的位置,使得测温、控温更加准确;采用两段加热的方式使得温度分布更为稳定,延长有效停留时间.TD管性能测试表明:TD管内温度分布较均匀,可有效去除挥发性组分;当颗粒物的粒径大于60 nm时,颗粒物在不同温度的TD管内的传输效率变化很小,可近似看作是一个常数.  相似文献   
245.
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防控土壤氨挥发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验证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防控农田土壤氨挥发的效果,并了解其微生物生态学机制,通过温室蔬菜大棚盆栽生菜的方式,探究在施用解淀粉芽孢杆菌生物有机肥(BB)与化肥的条件下,土壤氨挥发量、作物品质及产量、土壤微生物的变化.设置4组盆栽试验,依次为不施肥对照(CK)、100%化肥处理(C)、50% BB+50%化肥处理(B1)和100% BB处理(B2),3组处理的施氮量相同.采用动态箱法对施肥后土壤氨挥发通量进行测定.基于16S rDNA高通量测序分析,对土壤氨挥发峰值期间的细菌群落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与C组相比,B1和B2组的氨挥发总量分别降低79.5%和84.8%;B2组生菜硝酸盐含量最低、产量最高,相对于CK和C组分别增产50.5%和12.3%;B1组生菜的维生素C含量最高,为67.6mg ·kg-1;施用BB提高了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及丰富度,特别是芽孢杆菌、硝化螺菌属相对丰度明显提升;显示出施用BB对防治空气污染和提高氮素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46.
为了研究兽用抗生素对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本文采用稻田原位观测试验,分别对比分析了磺胺二甲嘧啶土壤高残留(常规施肥模式,基肥复合肥,追肥尿素)及随有机肥源(基肥猪粪,追肥尿素)进入土壤,对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试验共设5个处理:对照无肥料无兽用抗生素处理(CK);基肥为复合肥,无兽用抗生素(CF)及添加磺胺二甲嘧啶处理(CF+SD);基肥为猪粪,无兽用抗生素(CM)及添加磺胺二甲嘧啶处理(CM+SD).结果表明,无论基肥是复合肥还是猪粪,磺胺二甲嘧啶均未改变稻田NH_3挥发的季节性排放规律,但均极显著促进了水稻追肥期的NH_3挥发(P0.01).整个观测期NH_3挥发损失率CF+SD处理和CM+SD处理分别是CF和CM处理的1.65和2.78倍,说明磺胺二甲嘧啶对猪粪为基肥的稻田NH_3挥发促进效应更为明显.磺胺二甲嘧啶显著促进了土壤脲酶活性(P0.05),而NH_3挥发速率同脲酶活性及土壤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表明磺胺二甲嘧啶改变了土壤脲酶活性及无机氮含量,进而改变了土壤NH_3挥发.如何控制兽用抗生素的滥用以及随粪源大量进入农田导致的环境生态风险是我国目前亟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247.
邵申  孙在柏  万皓  江舒  顾晓婧 《环境工程》2011,29(5):71-74,104
采用亚硫酸铵作为吸收剂,对模拟烟气进行氨法烟气脱硫实验。考察了进口烟气温度、吸收液pH值、吸收液浓度、液气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并对亚硫酸铵的氧化问题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进口烟气温度与脱硫效率成反比关系;吸收液pH值、吸收液浓度与脱硫效率成正比关系;吸收液pH值大于6.3、浓度大于1%时,氨逃逸随着二者的增大而增多...  相似文献   
248.
通过好氧活性污泥对Hg2+的静态吸附实验,及连续运行条件下,改变进水Hg2+浓度的吸附实验,研究了好氧活性污泥对污水中Hg2+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好氧活性污泥对Hg2+的静态吸附集中在前8小时;好氧活性污泥对Hg2+的饱和吸附容量为0.35 mg/g;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不同Hg2+浓度对比组中的活性污泥对Hg2+的去除率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逐步提高进水Hg2+浓度,可以提高活性污泥对Hg2+的吸附能力:连续运行条件下,存在明显的生物吸附作用;在连续运行的过程中,5.73 mg/L的Hg2+对好氧活性污泥去除COD和氨氮的抑制作用不明显,但57.30 mg/L时对COD和氨氮的去除的影响较明显。  相似文献   
249.
交替灌溉条件下水氮耦合对土壤气态氮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大田试验,以密闭法与硼酸吸收法收集和测定土壤NH<,3>,挥发量,以密闭法收集和气相色谱法测定土壤N<,2>O释放量.采用二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交替灌溉施肥条件下的水氮数量耦合对NH<,3>,挥发,N<'2>O排放及夏玉米产量的影响,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交替灌溉施肥处理NH<,3>-N挥发量为4.78~1...  相似文献   
250.
氮肥与DCD配施对棚室黄瓜土壤NH3挥发损失及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传统水氮管理为对照,进行了优化水氮管理条件下氮肥与DCD配施对大棚黄瓜土壤氨挥发损失及氧化亚氮排放的影响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与传统水氮管理相比,优化水氮管理减少了氮肥用量及灌水量,但黄瓜产量并没有降低.各水氮处理的NH3挥发速率峰值出现在施肥灌水后的第3d,添加DCD的各优化水氮处理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土壤氨挥发累积量分别减少55.97%、43.68%、66.47%,4次追肥后W2N2+DCD、W2N3+DCD和W2N4+DCD的氨挥发速率峰值与累积量变化范围较小.不同水氮处理的N2O排放通量的峰值均出现在施肥灌水后的第4d,各追肥时期W2N2+DCD、W2N3+DCD和W2N4+DCD处理,土壤N2O排放通量峰值与N2O累计排放量均显著低于传统水氮处理W1N1,并且3个处理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充分表明优化水氮管理中将氮肥与DCD配施对减少N2O排放起到了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