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23篇
安全科学   2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35篇
综合类   96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9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0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71.
中国南北过渡带生态系统碳储量时空变化及动态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地是全球变化的敏感地带,对生态安全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山地生态系统服务变化和生态环境承载力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的研究热点。以中国南北过渡带的主体秦巴山地为研究对象,采用CA-Markov模型与InVEST模型模拟和预测(2000—2040年)不同土地利用情景下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变化,运用热点分析(Getis-Ord Gi*)探讨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表明:(1)2000—2040年,研究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主要是耕地、林地、草地和建设用地。(2)2000—2020年,碳储量增加1.12×107 t;2020—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损失剧烈,减少50.24×107 t;生态保护情景下,碳损失幅度明显变弱,减少29.52×107 t,说明采取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能够有效控制碳储量减少。(3)土地利用/土地覆被与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呈现显著的一致性,土地利用数量变化决定了生态系统碳储量的质量和空间分布格局。(4)随着海拔抬升,碳储量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随着坡度升高,碳储量呈现出“W”型变化趋势。(5)热点分析结果显示,2000—2020年间,碳储量热点区和冷点区零散分布在研究区内;2040年自然增长情景下,碳储量冷热点分布范围有逐渐变大的趋势;2040年生态保护情景较2020年,秦巴山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冷热点分布范围整体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72.
研究基于标准的树轮年代学研究方法(样芯经固定、晾干、打磨、交叉定年、测量和标准化等处理),首次建立了大别山西部的黄柏山百战坪的黄山松树轮宽度标准年表。研究发现,黄山松宽度年表有较高的信噪比SNR和样本解释总量EPS,表明树轮宽度年表中含有较多的气候信息,适合做树轮气候学研究。树轮宽度年表与气象因子关系的研究结果显示,黄山松树轮宽度与上一年10月、12月及当年的5月至9月的气温(包括月均最高气温、月均温和月均最低气温)呈较高的负相关,且在上一年的12月和当年7月月均最高气温和月均温的限制作用较强,而上一年10月月均温限制作用最大,这表明上一年生长季末和当年生长季中的高温通过对水分的影响限制黄山松的生长。树轮指数与当年2月、4月至7月的月降水及月相对湿度(6月份除外)均呈较高正相关,说明在进入生长期前后充足水分对黄山松生长有促进作用,但当降水或相对湿度过大时(如上年8月与当年6月)对黄山松生长就起到一定的限制作用。本研究结果填补了大别山西段树木年轮研究的空白,为该区域树木年轮气候重建研究提供参考和基础数据,也为黄柏山自然保护区今后的森林培育和森林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3.
In the eastern United States, land-use and climate change have likely contributed to declines in the abundance of Neotropical migrant birds that occupy forest interiors, but the mechanisms are not well understood. We conducted a nest-predation experiment in southern Appalachian Mountain forests (North Carolina, U.S.A.) during the 2009 and 2010 breeding seasons to determine the effects of exurban development and temperature on predator presence and the average number of days until eggs in an artificial nest were disturbed by predators. We baited artificial nests with quail (Excalfactoria chinensi) eggs and monitored them for 18 days. We used clay eggs, track plates, and motion-triggered cameras to detect and identify nest predators. The average number of days a nest was undisturbed decreased as mean temperature increased and, to a lesser extent, as the density of buildings increased. Nests on the ground were more often depredated than those in trees, likely due to increased predation by opossum (Didelphis virginiana) and other carnivores. Raccoons (Procyon lotor), opossums, corvids (Corvus brachyrhynchos and Cyanocitta cristata), chipmunks (Tamias striatus), black bears (Ursus americanus), and domestic cats (Felis catus) were the most commonly detected predators. Presence of these predators did not vary as a function of mean temperature. Domestic cats and corvids were detected more frequently in plots with high rather than low densities of buildings. Forest-interior specialists and Neotropical migrants often nest in cool, high-elevation areas with low housing density. These bird species, especially those that nest on the ground, may be most vulnerable to increased nest predation if temperature and exurban development increase at higher elevations as anticipated.  相似文献   
74.
生态补偿是通过经济手段促进生态保护与受益地区利益共享的制度设计,是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秦岭是我国重点生态功能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生态补偿作为协调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制度安排,有助于推动该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对实现秦岭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系统梳理了秦岭生态补偿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主要包括秦岭在区域调水、森林生态效益、生物多样性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生态补偿研究,以及秦岭生态补偿相关政策法规制定、南水北调、退耕还林(草)以及生态移民搬迁等具体生态保护工程补偿实践,并从补偿对象、补偿标准、公众参与、补偿方式几个角度探讨了秦岭生态补偿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秦岭生态补偿研究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75.
旅游资源是开展旅游活动,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对其进行综合客观的评价,是合理保护与开发旅游资源的重要依据。1994年,武当山古建筑群作为文化遗产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以武当山为例,利用Yaahp软件,基于AHP法对其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得出各指标相对权重。结果表明,武当山资源价值在旅游资源评价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根据评价结果及遗产地旅游现状,提出防止旅游过度开发和资源不合理利用的保护性开发策略,以促使遗产保护与旅游活动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76.
The present study deals with the application of the self-organizing map (SOM) technique in the exploration of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spring and stream water samples collected in the Chocho?owski Stream Basin located in the Tatra Mountains (Poland). The SOM-based classification helped to uncover relationships between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of water samples and factors determining the quality of water in the studied high-mountain area.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Chocho?owski Stream Basin, located on the top of the crystalline core of the Tatras, concentrations of the majority of ionic substances were the lowest due to limited leaching.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centration of ionic substances was detected in spring and stream samples draining sedimentary rocks. The influence of karst-type springs on the quality of stream water was also demonstrated.  相似文献   
77.
王晓彦  王帅  朱莉莉  许荣  李健军 《环境科学》2018,39(10):4422-4429
对北京、保定、石家庄、邢台和邯郸这5个京津冀太行山沿山城市2014~2016年空气质量首要污染物进行分析,探讨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北京首要污染物由主到次为PM2.5、O3-8h、NO2和PM10,其他4个城市首要污染物排序为PM2.5、PM10、O3-8h、NO2、SO2和CO.在空间分布上,各城市PM2.5首要污染物天数比例3 a均值相当(53.3%~58.1%),但从北向南,5个城市PM10天数比例基本呈上升趋势,而O3-8h反之.除邯郸PM2.5首要污染物天数比例逐年明显下降外,其他4个城市的天数比例年际变化幅度较小;2016年石家庄、邢台和邯郸O3-8h天数比例均显著上升.各城市PM2.5和O3-8h首要污染物天数月变化曲线分别呈"W"型和"倒U"型,PM10首要污染物天数在3~5月出现明显高值区.从良至严重污染,各城市PM2.5和PM10首要污染物天数比例之和随空气质量级别逐级递增,其中PM10天数比例逐级下降,而PM2.5表现相反;O3-8h首要污染物天基本出现在良至中度污染级别,且总体上逐级下降;NO2仅在良级天有较高的天数比例贡献.  相似文献   
78.
祁连山区水资源及其对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根据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的祁连山区流域水资源和出山径流量,详细地计算了河西走廊各县市绿洲的实际年水资源。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了各县市绿洲和农田的生态需水量。据此,计算出基本能保持各县市自然生态平衡的绿洲和农田的适宜面积。  相似文献   
79.
论文基于MODIS-NDVI数据、DEM及气象数据,辅以趋势分析、多元回归残差法、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反演了秦岭地区2000—2015年植被覆盖度及分析了其“格局—过程—趋势”的变化特征,探究了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双重响应机制。结果表明:1)秦岭地区近16 a来植被覆盖度呈显著上升趋势,增速为2.77%/10 a,呈“中间高、周边低,西部高、东部低,南坡高、北坡低”的空间格局,植被覆盖度随海拔的升高在2 200 m左右达到最大,700~3 200 m达0.7以上,1 300~2 700 m达0.9以上,3 400 m以上为0.5以下的低值区;2)秦岭地区的植被覆盖与气候因子的响应关系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对气温的响应总体上没有明显的时滞效应,而与降水的响应存在以滞后1个月为主的时滞效应;3)人类活动对秦岭地区植被变化的作用日趋增强,且以正向作用为主,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而负向作用则分布于中部和西部地区;4)秦岭地区植被变化是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影响因子对植被覆盖变化的解释能力依次为人类活动>降水>气温>潜在蒸散量。  相似文献   
80.
秦岭北麓平原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及其对果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论文分析了秦岭北麓8县的近41年的气候变化规律,发现该地区气候变化趋势与全国和全球相似,向暖干化方向发展。采用近41年气候特征值对苹果适宜性进行评价,发现该地区并不是苹果生长的适宜区。夏季高温、较高的相对湿度和较短的日照时数是苹果生长的不利因素。结合目前的气候变化趋势,推论出该地区苹果的病虫害将会加重,苹果质量将进一步下降。地区果业发展中,减少苹果栽种面积和优化果品生产结构仍然具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