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5篇
  免费   19篇
  国内免费   73篇
安全科学   6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17篇
综合类   191篇
基础理论   55篇
污染及防治   85篇
评价与监测   21篇
社会与环境   7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61.
This paper is aimed to identify the factors that influence peoples' preference for adaptation against the impacts of sea level rise (SLR). A total of 285 respondents from three coastal villages in Bangladesh are randomly interviewed using a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First, employing the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various factors that influence adaptation preferences of people are identified. These factors are related to “demographic and social aspects”, “wealth and economic standing”, “past coping and adaptive behaviour”, “climate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 and “spatial aspect” of life. What is common in these factors is their ability to influence peoples' vulnerability. Finally, the b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is employed to compute the explanatory power of these factors to predict the respondents' preference for adaptation in situ over retreat or vice versa. Model findings are robust for two scenarios of SLR, i.e. 2050–2075 (LR χ 2?=?133.65, pseudo-R 2?=?0.53, p?<?0.001) and 2080–2100 (LR χ 2?=?282.61, pseudo-R 2?=?0.85, p?<?0.001). Therefore, it is concluded that to avoid relocation of substantial number of people initiative for encouraging adaptation in situ must be taken along side establishment of safe shelter, community radio service and campaign for raising climate awareness.  相似文献   
62.
综述了原位好氧稳定化技术的原理、系统构成、关键单元的设计和优化及终点评价,结合我国填埋场及垃圾特点,展望了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和挑战.均匀布气及配水是原位好氧稳定化项目实施过程中主要的难点.做好渗滤液导排保证堆体最优含水率、优化曝气及提气管道布局、分层整治并辅以高压局部曝气有望提高氧气利用率;采用分层回灌或者压力回灌以及控制回灌速率可分别改善液体回灌过程中的屏障效应和大孔隙出流效应,保障堆体布水均匀.好氧稳定化处理后垃圾腐殖土及场底土壤的风险评价体系及最终出路尚未明确,后期加强相关基础研究以指导工程应用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63.
FISH法作为厌氧消化系统运行管理指标的可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高浓度厌氧消化污泥为对象,进行FISH、MPN和产甲烷活性的测定实验.FISH分析得到,厌氧消化污泥中古细菌、嗜乙酸产甲烷菌和嗜氢产甲烷菌占全菌数的比例分别为30%~70%,18%~28%和15%~43%,菌数测定结果FISH法高于MPN法.研究表明,FISH法可用于高浓度厌氧消化污泥的菌相解析,作为处理系统运行管理指标使用.  相似文献   
64.
集约化蔬菜种植区地下水中反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研究我国典型集约化蔬菜种植区地下水中硝酸盐的来源和浓度人手,进行富集、培养、分离、纯化,筛选出一株具有反硝化作用的菌株,通过形态学、革兰氏染色结合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其鉴定结果为农杆菌(Agrobacterium sp.).该研究为开展地下水硝酸盐污染的生物修复储备宝贵的菌种资源,为地下水中硝酸盐污染的原位微生物修复和相关污水的生物处理提供微牛物基础,对于经济、有效的解决地下水硝酸盐污染和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5.
规模化养猪场环境污染及防治途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分析了规模化养猪场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了规模化养猪场的污染防治途径。  相似文献   
66.
吸烟室内污染对家庭成员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家庭健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中国兰州,重庆,武汉,广州4城市8所小学中的儿童家庭进行“吸烟室内污染对家庭成员呼吸系统健康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吸烟的家庭比不吸烟的家庭室内污染严重,对人体健康有明显影响,其儿童患感冒咳嗽咳痰,支气管等病症的发生率,父亲吸烟的家庭比不吸烟的家庭要高出2倍6倍。  相似文献   
67.
基于2018年-2019年松江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水质监测数据,采用物元分析和聚类分析相融合的评价方法对水环境质量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物元分析适用于池塘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监测网络,监测点从19个减少到8个,可节省50%的成本.F检验和T检验验证结果表明,优化后的监测网络能较好地代表原始监测网络.  相似文献   
68.
采用自行研发的泥-水界面微孔曝气系统,开展了底泥表面曝气和覆盖对城市重污染河道底泥磷释放及形态分布规律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微孔曝气能够有效提高上覆水的溶解氧(DO)和沉积物的氧化还原电位(Eh),能够将泥-水界面Eh维持在-100 m V左右,DO提高到6 mg·L-1以上.与对照比较,原位覆盖处理的上覆水DO和Eh有一定提高,但仍明显低于微孔曝气处理.与对照相比较,微孔曝气处理均有效降低上覆水中总磷(TP)和溶解性正磷酸盐(PO3-4)的含量.试验结束时,微孔曝气(A)和微孔曝气+原位覆盖处理(A+C)上覆水中TP含量由初始的0.201 mg·L-1分别降至0.062 mg·L-1和0.050 mg·L-1;上覆水中PO3-4含量由0.086 mg·L-1和0.078 mg·L-1分别降至0.026 mg·L-1和0.023 mg·L-1.与对照相比,微孔曝气处理明显降低了底泥间隙水中TP的浓度,在整个培养期间,其TP含量平均下降38.8%(A)和47.9%(A+C).底泥原位覆盖处理对抑制泥-水界面磷释放能力要弱于微孔曝气处理,而且在试验后期(50 d),上覆水中TP和PO3-4的含量均有所反弹.不管有无覆盖,泥-水界面微孔曝气处理均显著改变了表层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显著降低了底泥中铁铝结合态磷(Fe/Al-P)组分比例,而钙结合态磷(Ca-P)含量比例却出现明显增加.单一的表面覆盖处理对底泥磷形态分布特征没有显著影响(P0.05).研究表明,与单一的处理效果相比较,泥-水界面纳米微孔曝气处理,并结合底泥原位覆盖,更有利于抑制城市重污染河道泥-水界面中磷的释放风险.  相似文献   
69.
土壤原位修复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俊生  张俏晨 《生态环境》2014,(11):1861-1867
土壤原位修复技术是指不经挖掘,直接在污染场地就地修复污染土壤的土壤修复技术,具有投资低,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的特点,是土壤修复的研究热点。土壤原位修复技术主要有淋洗,气相抽提(SVE),多相抽提(MPVE),气相喷射(IAS),生物降解,原位化学氧化(ISCO),原位化学还原,污染物固定,植物修复等。淋洗法主要用于治理高渗透性土壤中的重金属和难挥发降解的有机物。土壤气相抽提和喷射技术适用于处理土壤中的易挥发污染物,并有常与加热技术,生物处理技术等联用,可以起到促进污染物挥发,增氧促分解的作用。多相抽提法主要用于治理存在大量非水相流体的污染场地,可将土壤中有机相污染物直接抽出。生物降解有生物好氧降解、生物厌氧降解、生物还原降解多种,降解方式由污染物种类和地质条件决定。化学方法可将污染物氧化或还原为低毒无毒物质,周期一般较短。固定污染物可以直接加入药剂反应生成沉淀,也可制造合适条件使微生物生成可沉淀重金属的离子。植物修复主要用于富集重金属,成本低廉,但富集了重金属的植物体的有效利用尚待进一步研究。土壤原位修复需要因地制宜,灵活结合工期、污染情况、地质条件、地面设施等,得出最经济实用的修复方法,并在辅助提高技术上展开更多研究,使原位修复技术更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70.
We evaluated the distribution of 15 metal ions, namely Al, Cd, Cu, Cr, Fe, La, Mn, Ni, Pb, Sc, Ti, V, Y, Zn and Zr, in the soil of a contaminated site in Piedmont (Italy). This area was found to be heavily contaminated with Cu, Cr and Ni. The availability of these metal ions was studied using Tessier’s sequential extraction procedure: the fraction of mobile species, which potentially is the most harmful for the environment, was much higher than that normally present in unpolluted soils. This soil was henc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eatment with vermiculite to reduce the availability of the pollutants to two plants, Lactuca sativa and Spinacia oleracea, by pot experim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addition of vermiculite significantly reduces the uptake of metal pollutants by plants, confirming the possibility of using this clay in amendment treatments of metal-contaminated soils. The effect of plant growth on metal fractionation in soils was investigated. Finally, the sum of the metal percentages extracted into the first two fractions of Tessier’s protocol was found to be suitable in predicting the phytoavailability of most of the pollutants present in the investigated soi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