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篇
  免费   17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110篇
基础理论   32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2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Radiocarbon measurements were made in the water column of the Arabian Sea and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during 1994, 1995 and 1997 to assess the temporal variations in bomb 14C distribution and its inventory in the region with respect to GEOSECS measurements made during 1977-1978. Four GEOSECS stations were reoccupied (three in the Arabian Sea and one in the equatorial Indian Ocean) during this study, with all of them showing increased penetration of bomb 14C along with decrease in its surface water activity. The upwelling rates derived by model simulation of bomb 14C depth profile using the calculated exchange rates ranged from 3 to 9 m a(-1). The western region of the Arabian Sea experiencing high wind-induced upwelling has higher estimated upwelling rates. However, lower upwelling rates obtained for the stations occupied during this study could be due to reduced 14C gradient compared to that during GEOSECS.  相似文献   
152.
低丘红壤区伏秋旱的成因、特征及抗旱体系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全面分析了低丘红壤区伏秋旱的成因、特征和抗旱措施。结果表明,降水量超前于潜在蒸发量变化及红壤调控、供水力弱、有效水少,供需矛盾突出是伏秋旱的主因。其特征是频率和强度加大、干热同步、表土干旱。关键对策是建立开源节流为主体、降耗增效为两翼的抗旱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153.
华北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有很大的变率 ,频繁的干旱对农牧业生产有严重影响。论文分析了1880年以来的夏季降水变化特征 ,近百年来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有明显的阶段性。功率谱分析显示有35年左右的周期。年代际尺度的波动是干湿变化的重要背景。以250mm等雨量线表示的农牧交错带南北位置也有明显的年际和年代际的变化 ,在1978年以前和以后的两段时期 ,平均位置有显著的差别 ,前后平均有大约1.5个纬度的变化。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与前期春季亚欧地区大范围的温度异常有较好的关系。印度和巴基斯坦及相邻印度洋地区是显著的正相关区 ;亚洲西部的内陆地区是显著的负相关区。这两个地区春季的温度能解释农牧交错带夏季降水方差的15 %左右。  相似文献   
154.
江苏盛夏出现的凉伏与酷暑及环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义出低温凉伏与高温酷暑的标准 ,统计分析出现的年份和时段。分别合成低温凉伏与高温酷暑年 7月下旬— 8月中旬 50 0hpa高度场。对比两环流场 ,得出特征差异。追朔主要系统前期演变过程 ,为预测提供有意义的线索。  相似文献   
155.
拉萨地区夏季大气CO,SO2及NO2变化初探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研究青藏高原大气臭氧的光化学过程及其与气溶胶的相互作用 ,1998年夏季在西藏拉萨郊区对大气CO ,SO2 及NO2 进行了综合测量。初步分析表明 ,近地层CO日平均质量分数为 14 0× 10 - 9~ 75 0× 10 - 9,夏末呈明显增高趋势 ,CO含量的日变化呈双峰型 ,清晨和傍晚较高 ,与当地人为活动排放、风向频率和大气混合层高度的日变化密切相关 ;SO2 平均质量分数为 0 15× 10 - 9,NO2 为 0 39× 10 - 9,NO2 约是SO2 的2 6倍 ,两者间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大致反映了该地区生物质燃料占主导的污染排放特征  相似文献   
156.
我国西南地区喀斯特森林树木年轮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贵州省2个典型喀斯特地区与1个非喀斯特地区的6个优势树种(化香树Platycarya strobilacea为重复树种)的树轮宽度资料,建立了6个树轮宽度年表,研究了不同地区不同树种的树木年轮对近50年来气候变化的响应异同,探讨了影响6个优势树种生长的气候限制因素。结果表明,季风期前的水热条件是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径向生长的最主要的气候限制因素。季风期前降水减少、月均温升高,导致土壤水分蒸发加快,加强了水分胁迫,不利于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的生长。帕尔默干旱指数虽表明喀斯特地区未达到干旱胁迫程度,但实际上水分渗漏加剧了喀斯特地区针叶树和阔叶树生长的水分胁迫。非喀斯特地区采样点的高海拔导致的低温,减少了春冬季节土壤水分蒸发。并且非喀斯特地区土壤和地形有利于水分涵养,同时,较高海拔的地形改变了季风期前的降水格局,消除了季风到来前树木生长的降水限制,因此,降水并不是喀斯特地区树木生长的限制因子;但其针叶树的径向生长受到上一年12月的温度控制,产生正响应信号,阔叶树径向生长仅受到生长季温度、降水增加带来的较小促进。  相似文献   
157.
高产粮区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季农田氮素损失途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林立  胡克林  李光德  王欢元 《环境科学》2011,32(9):2617-2624
研究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氮素损失的途径,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施肥措施.2009年在山东桓台典型高产粮区设置了4种施肥模式:对照(CK)、 农民习惯(FP)、 优化施肥(OPT)和控释肥(CRF),监测了土壤水氮动态和作物生长状况,采用水氮管理模型(WNMM)模拟了不同施肥模式下玉米季土壤的水分动态和氮素去向.2009年夏玉米季3个施肥处理的氮素淋失量占施肥量的比例范围为6%~18%,平均为12.7%,其中优化施肥处理的氮素淋失量最低,仅为14.5 kg·hm-2.氨挥发量所占的比例范围为5%~34%,平均为20.7%,其中控释肥处理的氨挥发量最低,仅为7.6 kg·hm-2.4个处理的氮素总损失量顺序为:FP处理> OPT处理>CRF处理≈CK处理.本研究表明在保证作物产量的前提下,优化施肥和施用缓控释肥均可以有效减少氮素损失,提高氮肥利用效率和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58.
利用实际镉污染土壤(含镉0.08~1.89 mg/kg)进行盆栽试验,研究FeSO4、Fe(2SO4)3、EDTA.Na2Fe 3种铁肥和底施、追施2种施肥方式对印度芥菜(Brassica juncea)镉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Fe(2SO4)3的印度芥菜生物量与对照非常接近,而施用FeSO4和EDTA.Na2Fe的印度芥菜生物量均明显高于对照;底施EDTA.Na2Fe时,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最低,比对照低76%~85%;追施Fe(2SO4)3时,印度芥菜地上部Cd含量、吸Cd量、对土壤中Cd的净化率均最高,分别比对照提高48%~236%、52%~63%、110%~260%。研究认为底施EDTA.Na2Fe等络合态亚铁肥,可用于改善食用印度芥菜的品质;追施Fe(2SO4)3时,可用于强化印度芥菜对镉污染土壤的修复。为铁基复合肥生产及其在镉污染土壤修复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9.
根据日本商业性金枪鱼延绳钓生产数据,应用栖息地指数模型(HSI)和地理信息系统(GIS)图形显示技术对印度洋大眼金枪鱼的栖息地分布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印度洋大眼金枪鱼最适合栖息的海域主要集中在70°E以东,15°S以北印度洋海域,栖息地指数值在0.75~1.00;而20°E~50°E,30°S~40°S海域以及65°E~120°E,20°S~40°S之间大部分海域的大眼金枪鱼HSI指数集中在0.25~0.50之间;其余海域的大眼金枪鱼HSI指数均分布在0.50~0.75之间.  相似文献   
160.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90年代中期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带给社会经济发展的利与弊,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气候变暖对于建筑耗能,尤其是对采暖和降温总耗能的影响很值得研究。论文以主要使用电能进行空间调节的中国夏热冬冷地区为对象,以《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CJ134-2001》中所规定的采暖、降温耗电量限值为依据,研究了气候变暖对该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温年耗电量及采暖降温年耗电总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86年以来的气候变暖,尤其是1996年以来的气候显著变暖,理论上使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年耗电量降低;同时增加了相当一部分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降温年耗电量;除个别地区外,气候变暖理论上使中国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单位面积采暖降温耗电总量普遍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