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87篇
  免费   133篇
  国内免费   318篇
安全科学   36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123篇
综合类   832篇
基础理论   114篇
污染及防治   166篇
评价与监测   141篇
社会与环境   55篇
灾害及防治   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44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5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83篇
  2010年   74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82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A cooperative approach via transfer fee was developed to improve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water pollution control in interjurisdictional lake basin management in China. Different from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that studies water quality trading and pollution reduction at micro levels (i.e., focusing on enterprises and firms), this article explores cooperative pollution reduction strategies from a macro level, targeting multiple jurisdictional regions. The merits of this new approach include: (1) improving the cost‐effectiveness of pollution reduction by making use of the cost differentiation in pollution reduction between industries and municipal sewage plants, and between different administrative areas; (2) managing payments for ecosystem services by horizontal transfer payment; and (3) incorporating the concepts of game, cooperation, coordination, and watershed‐based management in implementation. For empirical demonstration, a bilevel optimization model was built and calibrated using the 2005 data of the Lake Tai basin to work out the optimal solutions for cooperative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reduction. Results show that policies based on this new approach can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overall COD abatement costs for the basin as well as the individual jurisdictional regions compared to the current practice.  相似文献   
942.
美国《清洁空气法》没有将温室气体列为空气污染物。2007年,美国最高法院就Massachusetts v EPA案做出判决,认定二氧化碳属于空气污染物,之前联邦环保署是否有权力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制存在争议。2009年12月,美国联邦环保署根据该判决将二氧化碳和其他5种温室气体列为大气污染物,为温室气体是否是美国《清洁空气法》中的"空气污染物"画上了句号。在我国,将温室气体作为大气污染物,可以解决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管制不能当然地适用大气污染防治法的有关规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943.
低温下曝气生物滤池预处理污染河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两段曝气生物滤床串联工艺预处理入滇新运粮河河水,研究了其在冬天低温条件下对有机物和氨氮的去除效果,并考察了pH值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进水流量为2.4 m3.d-1、水温为13-16℃、原水ρ(CODCr)为66.46-107.82 mg·L-1、ρ(氨氮)为22.15-30.68 mg·L-1的水质特征条件下,系统对CODCr和氨氮的去除率分别为36.08%-50.37%和76.98%-93.56%。其中,碳氧化段以去除有机物为主,硝化段以去除氨氮为主;系统中硝酸氮质量浓度明显升高,无亚硝氮的积累;装置对总氮的平均去除率为19.56%,可以认为总氮的去除是同步硝化反硝化的结果。系统中pH值有所变化但维持在7-8之间,其中碳氧化段pH值升高,硝化段pH值下降。系统对有机物和氨氮良好的去除效果为后续进一步的生物处理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44.
为弥补海洋环境监测能力不足,利用受潮汐动力控制海湾中的多介质模型,预测突发性污染发生后海洋环境中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信息,并对突发性污染物的迁移转化进行了计算.模型中使用逸度方法和质量平衡算法,预测非挥发性有机物在水、沉积物和鱼中的浓度.在象山港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型可较快速地给出污染物在不同介质中的浓度变化信息,为环境监...  相似文献   
945.
某城市公路隧道采用半横向通风方式进行火灾排烟,其排风孔位于隧道侧壁顶部.针对该城市公路隧道,运用CFD数值仿真方法建立1:1的三维数值仿真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开启不同形状排风孔时,隧道内的风速、风压以及污染物浓度的分布情况.研究表明,排风孔所在位置的隧道横断面上,形成一个左侧区域负压较高、压强变化梯度大而右侧区域负压...  相似文献   
946.
当前教研类实验室进行教学及科研活动所产生的各类环境污染物,具有种类繁多,数量不定,混合排放,成分复杂,突发性强等显著特点,潜在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基于上述特点,本文提出了由上至下的综合减缓对策,即环境行政管理部门,教研相关部门,实验室管理人员及使用人员多层面联动,从首末两端同时采取针对性治理或减缓措施,重视污染物产生过程管理,逐步提高教研实验室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为实践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硬环境保障。  相似文献   
947.
苯系物指苯及苯的同系物,室内空气中的苯系物主要包括苯、甲苯和二甲苯。本文介绍了室内空气中苯系物的来源以及对人体的危害作用,讨论了目前室内苯系物的治理措施,为苯系物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8.
畜禽养殖污染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畜禽养殖业污染十分严重。结合中国传统农业"万物并育"思想,论述了畜禽养殖污染物的资源化利用技术及模式,主要有肥料化(牧-肥-草模式、农业废弃物-畜禽粪便堆肥模式、发酵床模式)、能源化(以沼气为核心的利用模式、畜禽粪便-农业废弃物联合发酵制氢模式)、基料化(农林副产物-食用菌模式、以食用菌为中心的循环经济模式、针叶树类木屑-发酵床养猪-食用菌利用模式)、饲料化四种方式。这些利用方式为防治畜禽养殖业污染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9.
太湖蠡河小流域水质的空间变化特征及污染物源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太湖流域河流中污染物的来源及时空变化特征,于2014年在太湖湖西区蠡河小流域开展水质监测,对从上游到下游的5个监测点汛期和非汛期水体中的总磷(TP)、氨氮(NH_4~+-N)、化学需氧量(COD)浓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监测期间流域水体中TP、NH_4~+-N、COD的浓度均值为0.176、1.075、10.626 mg·L~(-1),水质状况总体较好,未超过Ⅳ类水标准.从上游到下游TP、NH_4~+-N浓度逐渐升高,下游水质较差,均属于劣Ⅴ类水质;而COD浓度较低,未超过Ⅳ类水标准.受降雨的影响,污染物浓度在汛期略高于非汛期.在非汛期,污染物浓度从上游到下游逐渐升高,而在汛期,各监测点污染物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随着居民地面积的增加,林地面积的减少污染物浓度逐渐升高.流域人口密度、畜禽养殖与水体中污染物浓度显著相关.蠡河流域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生活源和畜禽养殖源.  相似文献   
950.
南京北郊冬春季气溶胶数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吴丹  张璠  刘刚  吴明  夏俊荣  盖鑫磊  李凤英  杨孟 《环境科学》2017,38(10):4015-4023
使用APS-3321对2014年南京北郊冬春季0.5~20μm粒径段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连续观测,对其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观测期间南京北郊冬、春季大气气溶胶平均数浓度分别为(364.8±297.8)个·cm~(-3)和(79.6±62.4)个·cm~(-3),细粒子(0.5~1.0μm)分别占整个观测粒径段数浓度的87.8%和86.6%,在不同时间段,数浓度变化很大.南京北郊数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特征,夜晚浓度高,白天浓度低,冬季07:00和春季09:00达到早高峰,冬季17:00和春季18:00数浓度开始迅速增加.数浓度粒径谱分布冬季为单峰型,峰值粒径在0.583~0.626μm之间,春季峰值粒径小于0.542μm,冬季峰值粒径大于春季.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气溶胶数浓度不断增加,同时峰值粒径向较大粒径方向偏移,体现了吸湿增长对气溶胶粒径谱分布的影响.观测期间,霾天比例高达83.3%,随着霾污染加重,在小于2.0μm的粒径段数浓度显著增加且冬季更为明显;春季,细粒子比例随霾的加重而增加,但冬季由于气溶胶老化导致大粒径粒子浓度显著增大,重度霾天时,细粒子比例有所降低.对1月典型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气团来源与地面风向存在很好的对应关系,苏北近距离污染输送和地面小风造成的污染物累积是此次重污染过程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