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2篇 |
免费 | 55篇 |
国内免费 | 61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7篇 |
废物处理 | 10篇 |
环保管理 | 52篇 |
综合类 | 202篇 |
基础理论 | 70篇 |
环境理论 | 1篇 |
污染及防治 | 92篇 |
评价与监测 | 15篇 |
社会与环境 | 7篇 |
灾害及防治 | 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10篇 |
2022年 | 13篇 |
2021年 | 10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19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17篇 |
2016年 | 14篇 |
2015年 | 19篇 |
2014年 | 12篇 |
2013年 | 23篇 |
2012年 | 17篇 |
2011年 | 46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6篇 |
2006年 | 28篇 |
2005年 | 12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1篇 |
2002年 | 13篇 |
2001年 | 11篇 |
2000年 | 9篇 |
1999年 | 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7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2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P. J. Wigington M. R. Church T. C. Strickland K. N. Eshleman J. Van Sickl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1998,34(5):1035-1049
ABSTRACT: During an autumn runoff event we sampled 48 streams with predominantly forested watersheds and igneous bedrock in the Oregon Coast Range. The streams had acid neutralizing capacities (ANC) > 90 μeq/L and pH > 6.4. Streamwater Na +, Ca2 +, and Mg2 + concentrations were greater than K + concentrations. Anion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followed the order of Cl- > NO3- > SO42-. Chloride and Na + concentrations were highest in samples collected in streams near the Pacific Ocean and decreased markedly as distance from the coast increased. Sea salt exerted no discernible influence on stream water acid-base status during the sampling period. Nitrate concentrations in the study streams were remarkably variable, ranging from below detection to 172 μeq/L. We hypothesize that forest vegetation is the primary control of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NO3- concentrations in Oregon Coast Range streams. We believe that symbiotic N fixation by red alder in pure or mixed stands is the primary source of N to forested watersheds in the Oregon Coast Range. 相似文献
172.
我国循环经济立法模式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循环经济的内涵要求及特征、国外循环经济立法概况及分类,认为我国进行循环经济立法应采取3步走的分阶段立法模式。 相似文献
173.
从太湖梅梁湾采集无扰动泥芯样,分别添加伊乐藻、固定化氮循环菌,模拟生态修复并探讨其机制.采用同位素配对技术测定了伊乐藻-氮循环菌技术对反硝化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伊乐藻与氮循环菌联合作用的试验柱的反硝化速率(以N计)最高,为104.64μmol·(m2·h)-1,与裸泥试验柱相比增加了150%.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对沉积物中反硝化菌功能基因nirS、nirK和nosZ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显示,反硝化菌的功能基因nirS和nosZ比对照裸泥组高出1~2个数量级,表明较高的微生物量促进了反硝化脱氮的能力.室内模拟实验还表明,沉水植物提高了耦合硝化反硝化的作用,氮循环菌提高了非耦合硝化反硝化的作用,沉水植物与微生物的联合作用提高了沉积物的总反硝化速率,促进了湖泊水体氮素的脱除,起到了净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4.
在湖泊沉积物表层存在着强烈的生物作用 ,使SO2 -4 转变成S2 -,然后和Fe2 + 结合而固定在沉积物中 ,这种SO2 -4 的清除机制具有重要的环境意义。本文论述了H2 S的产生和各种形态硫转变成SO2 -4 的酶促反应机制 ,并阐述了不同微生物电子传递载体、最终电子受体和电子进入传递链的部位的差异以及生成ATP的数目和环境效应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5.
通过对海河流域土壤中碳及其形态含量的分析,研究了该区不同土壤类型的水平与垂直分布规律,普遍具有表层含量高于下层含量的垂直分布,盐化湖士>潮土>褐土含量的水平分耵特点;并探讨了影响其含量的地貌特征和施肥因素,具有西部丘陵地区含量分散,冲积淤积区元素富积,以及施用农家肥的蔬菜地含量增高的规律;并探讨了各形态间相互制约的相关牲;同时参照其它地区该元素含量,确立本区基本没受人为干扰的含量水平,在此基础上,作出该区土壤中总碳、无机碳、有机碳,有机质含量分布图。为研究本区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6.
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高等植被覆盖的潮间带湿地(红树林沼泽、盐沼)植被生产力高,有机碳分解速率低,CH4排放较弱,碳沉积速度快,是单位面积碳封存速率最高的生态系统之一。作为全球“蓝色碳汇”的主要贡献者,潮间带湿地在减缓含碳温室气体排放,降低全球温室效应方面具有重要潜力。潮间带湿地大多地处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的河口海岸地区,近年来其碳汇功能受到了越来越多人为干扰的威胁,正在发生着的气候变化则更增加了这种碳汇功能的不确定性。在全球变化背景下,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及其环境控制机制的深入了解可以帮助更好地管理这种具有重要碳减排潜力的生态系统。文章综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分析了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和环境影响因素,探讨了多种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要素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影响。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基本过程主要包括垂直方向土壤(水)-大气界面和植被-大气界面CO2、CH4交换和沉积过程驱动的碳封存,以及水平方向与近海的碳交换。潮间带湿地的碳循环主要受潮汐/流、光合有效辐射、温度、盐度、水位、植物群落特征等非生物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围垦、富营养化、放牧很可能削弱潮间带湿地的碳汇功能,而外来植物入侵却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碳汇潜能。海平面上升、气温升高会增加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的脆弱性,CO2浓度升高的作用依赖于优势植物群落的光合作用途径,而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的作用则更为复杂。全球范围内大量潮间带湿地已经遭受破坏甚至丧失,水文调控是对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进行修复和重建的有效措施。未来的研究需要更好的理解多种并存气候变化要素,及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同时存在对潮间带湿地碳循环的交互效应,利用过程模型预测不同人为干扰和气候变化情境下潮间带湿地碳收支变化规律,并完善受损潮间带湿地碳汇功能修复的基础理论和实施方法。 相似文献
177.
目的基于碳纤维/双马树脂基(CF/BMI)复合材料在航天结构材料中广泛的应用前景,研究其性能演化及损伤机理,为评估与预测其在空间环境下的服役性能及寿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利用地面试验装置模拟不同的空间环境因素包括真空热循环、质子辐照和电子辐照,利用动态力学分析(DMA)、热重分析(TGA)、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膨胀分析、原子力显微镜(AFM)和力学性能测试等手段系统地研究CF/BMI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下的性能变化及损伤行为。结果真空热循环能够引发复合材料产生脱气行为与界面脱粘效应,使其横向拉伸强度退化,弯曲强度和层间剪切强度受到热循环初期固化交联作用的影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质子辐照导致材料表面层化学键断裂及碳化,使力学性能及热性能受到一定程度的损伤。电子辐照能够引发辐照交联和辐照降解作用,在较高束流量辐照下降解作用占据主导地位成为复合材料力、热性能退化的决定性因素。结论预期研究成果为CF/BMI复合材料在空间环境下的服役性能及寿命的评估与预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8.
三峡库区消落带干湿交替表层沉积物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研究分析经历完整反季节干湿交替周期的三峡库区消落带沉积物中磷的赋存形态及含量变化,揭示了消落带沉积物磷的源/汇转化趋势。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消落带本底土壤、覆水沉积物以及落干沉积物无机形态磷分布均呈现一致规律,即钙磷>闭蓄态磷>铝磷>铁磷>可交换态磷,反映出三峡库区短期反季节干湿交替对无机形态磷分布规律影响不大。消落带反季节干湿交替有利于表层沉积物中活性较高的有机磷、活性磷累积,有利于相对稳定的闭蓄态磷、钙磷释放。 相似文献
179.
研究了草酸铁离子(Fe (C2O4)33-)在UV光照条件下的铁离子循环转化过程及其强化过硫酸钠(PS)活化氧化苯胺的机理,考察了Fe (C2O4)33-浓度和初始pH对PS活化及苯胺氧化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在UV光照条件下,0.75 mmol·L-1的Fe (C2O4)33-溶液在初始pH值为3时,Fe2+的转化率最高可达到96%,远高于柠檬酸铁铵和氯化铁体系,但反应过程中草酸根离子(C2O42-)会发生分解并引起pH升高,导致Fe2+转化率急剧下降;Fe2+循环转化过程对UV/Fe (C2O4)33-体系强化PS活化的作用远大于UV光照直接活化PS过程,对PS活化分解率的贡献达到79%;初始Fe (C2O4)33-浓度决定了Fe2+循环转化的最大浓度并显著影响PS的活化效果,当Fe (C2O4)33-初始浓度从0.25 mmol·L-1逐渐提高到0.50、0.75、1.00 mmol·L-1时,PS活化分解速率不断增大,但当浓度高于0.75 mmol·L-1时,C2O42-对硫酸根自由基(SO4·-)的竞争作用显著增强,导致苯胺的氧化效果出现降低;中碱性条件不利于UV/Fe (C2O4)33-体系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Fe2+,但在其活化PS过程中,由于PS分解引起pH下降,在初始pH为7和9时PS仍可被有效活化,PS分解率可分别达到86%和68%. 相似文献
180.
初级再生水回用过程中所要解决的两个难题是腐蚀和微生物的控制。通过对锦西石化分公司初级再生水对各循环水场现用药剂的缓蚀阻垢效果及杀菌效果进行了实验室综合评价,考察缓蚀阻垢性能、杀菌性能及药剂加药量的影响,并根据水质情况及药剂评价结果提出了初级再生水的最佳pH值及COD值范围,并根据水场及水质情况选出最优药剂,为合理加药剂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