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112篇
安全科学   89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288篇
综合类   792篇
基础理论   210篇
环境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112篇
社会与环境   217篇
灾害及防治   10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110篇
  2011年   153篇
  2010年   11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76篇
  2007年   133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83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81篇
  2002年   67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4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201.
乡镇街道尺度国土“三生”空间功能评价及协调关系研究更面向国土空间优化过程中的人本需求导向和基层精细化治理。研究提出“分维功能评价—协调水平测算—作用方向判别”的整套思路框架。其中,兼顾空间隶属和空间质量双重属性构建“三生”空间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探究功能间协调水平及各自对整体协调的作用方向,并以苏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所构建分析框架、指标体系及技术方法路径具有科学性和普适性特点,能够在乡镇街道尺度有效识别“三生”空间功能分布格局和空间协调关系。(2)在乡镇街道尺度的较高标准约束下,苏州市“三生”空间功能具有较显著城乡差异和区域差异,且“三生”空间功能协调整体水平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分布特征,协调水平主要受生产、生活空间功能同向作用,生态空间功能的协同作用不足、多呈现反向关系。(3)从城区、乡镇、生态单元等不同空间类型提升“三生”空间综合功能,完善基层国土空间治理的精细化,在更大尺度上实现“三生”空间的整体协调,构建功能复合、风貌相宜、协调共进的国土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02.
本文以昌吉市为例,研究并分析了温度、风、气压三种自然因素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环境空气质量的因素非常复杂,污染天气的形成与不利的自然气象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3.
构建了针对秦皇岛市的生态城市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对2011年秦皇岛市城市生态化程度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秦皇岛市城市生态化综合指数为0.687,生态化程度为2级水平,经济持续发展子系统和资源能源节约子系统较为薄弱。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水污染治理、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加大生态建设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204.
通过对秦皇岛市4种常见绿化植物的叶片滞尘量、单株滞尘能力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发现绿化植物单位叶面积的滞尘量最大可以相差2.5倍左右,树种叶片滞尘能力的大小排序为:国槐>悬铃木>金银木>连翘,单株滞尘能力的大小排序为:悬铃木>国槐>金银木>连翘;绿化植物的滞尘量与环境中粉尘含量成正比,树木滞尘能力还与叶片表面性状、叶面积指数及植物所处环境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205.
Abstract

A number of cities around the world are associated with very high levels of private motor car usage, and Auckland provides an example of one of these ‘hyperautomobile’ cities.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with this system of transportation and dependence on the private car, includin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city design dimensions. Though there is a clear aspiration to move towards reduced levels of car usage in the city's transport and spatial planning strategies, there are major difficulties in implementation terms. We develop and consider future scenarios to 2041 to reduce these levels of motorization, and subsequent transport CO2 emissions, with a much greater use of public transport, walking and cycling, urban planning, and low emission vehicles. The current implementability of such a ‘sustainable mobility’ future is however questioned in the current political and social context, and critically debated in terms of the available governance mechanisms and the limited attempts to shape the behaviour of the public. We conclude by calling for a reconsideration of the policy measures being considered, including the range and levels of application and investment; with a much wider framing of the transport planning remit, and carried out within a much stronger participatory framework for decision-making.  相似文献   
206.
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的选择研究--以白银市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论述了资源型城市接续主导产业选择的重要性和选择原则,并以白银市为例,利用综合评价值法广告牌了白银市的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然后用特尔斐法对白银市的接续主导产业进行了选择,选择结果比较符合白银市的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207.
城市发展质量的综合评价--以江苏省13个省辖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城市发展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基础上,依据一定的规则确定各评价指标的目标值,根据综合评价方法,对江苏省13个省辖市2000-2002年各城市发展质量进行综合分析.提出测算城市质量系统间协调发展程度的一般计量模型,根据此模型及城市发展质量综合评价的结论,分别研究了13个城市在近三年的城市化进程中,城市质量系统发展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208.
对区域或城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输入分析。可以判断可持续发展所处的状态。进而为区域或城市制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提供依据。利用物质流的理论和方法.依据欧盟指导原则,分析了1990—2003年间上海市经济-环境系统的物质总需求和资源生产率等主要指标。研究结果表明:①上海市巨大的物质总需求和直接物质消耗给上海市的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②1996年上海市的资源生产率是全国的1.22倍.但2000年日本的资源生产率是上海市的36倍;③影响上海市的物质总需求或者环境质量的关键因素是技术和制度能力。在上述的分析基础上。提出在2020年之前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要注重于输入端的减物质化和加强循环绍济的技术支撑研究与开发以及制度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209.
基于高程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GIS的空间分析技术。以高程带为取样单元。研究在高程带上三种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定量关系。以重庆市为例,验证环境库兹涅茨在高程上是否存在。研究结果发现。污染物浓度随高程的增加呈非单调下降的趋势。人均GDP随高程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在高程上。污染物浓度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和两者在时间序列和国别(或地区)序列上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研究的结论相似。其中。TSP和NOx分别与人均GDP之间呈较稳定的呈“N”形和饲“U”形关系。受人口密度和高程影响较大;而SO2与人均GDP之间关系不稳定。  相似文献   
210.
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虞虎  陆林  朱冬芳 《自然资源学报》2012,27(10):1746-1757
城市旅游业作为城市服务业的重要部门,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后续动力。运用信息熵赋权法和TOPSIS法相结合,从经济水平、社会发展、公共交通、城市绿化、环境保护、旅游发展6个方面对长江三角洲2003年和2008年的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的协调性进行分析,借助ArcGIS软件的空间聚类法分析了城市旅游与城市发展协调水平的空间格局及演变,最后探讨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16城市的城市旅游协调水平在研究期间相对稳定,具体可被划分为4个等级,第一、二等级城市数量较少,得分显著高于第三、四等级城市。城市旅游协调水平空间上存在较大差异,北部城市得分高于南部城市,基本格局保持稳定,呈现以上海、南京、杭州三个城市为核心向外围边缘城市的空间衰减。产业发展、城市旅游发展模式、城市旅游重大项目投资、区位条件是长江三角洲城市旅游协调水平产生空间分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可制定以城市旅游发展为手段的方式推动城市发展,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