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24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2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采用河南神农山白皮松轮宽序列,重建了该地区1850—2011 年上年9 月至当年6 月降 水量序列,重建方程方差解释量为42.4%。重建序列显示,在过去162 年中,神农山地区经历了 4 次持续时间超过5 年的严重干旱时段:1860—1879,1888—1913,1917—1945,1992—1998, 以及三次较为湿润的时段:1882—1893,1946—1991,1999—2006。发现研究区在1945 年之前 干旱频发,且持续时间较长。在1945 年之后,持续性干旱事件较少发生,降水量有上升趋势。 神农山降水重建序列与由历史文献记录划分的洛阳和郑州二地旱涝指数及亚洲– 太平洋涛动指 数(APO)相关显著。序列中的干旱事件发生时间与陕西、甘肃、宁夏等地的干旱出现较为一致。 空间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重建序列和观测序列分别与CRU TS3.10.01 降水序列相关显著且表现出 相似的空间相关模式,表明神农山降水重建序列较为可靠,在一定程度上能代表更大空间范围 的降水变化。功率谱分析表明,降水重建序列存在2.69 年,2.47 年,2.06 年的准周期,暗示研 究区降水变化可能受到与海陆耦合相关的准两年波动和ENSO 的影响。  相似文献   
32.
庐山不同海拔森林土壤中重金属含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阐明庐山森林土壤重金属含量及沿海拔梯度的分布特征,在庐山的南、北坡按200 m的高差分别选择6个和5个不同海拔采样点,分层(0~10 cm、10~20 cm和20~30 cm)采集土样,测定了土壤Cu、Zn、Cd和Pb含量以及土壤基本理化性质。结果表明:对照我国土壤环境质量一级标准,庐山表层土壤Cu、Pb、Zn和Cd含量普遍超标,且北坡污染程度比南坡更重,其综合污染指数最高达2.54。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南坡Cu、Pb和Zn污染程度加重,而北坡未表现出这一变化规律。土壤重金属在剖面上的垂直分布是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递减,证实了土壤重金属的污染主要来源于外部,而非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33.
黄山夏季气溶胶吸湿性及与化学组分闭合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大气气溶胶的吸湿性对其光学性质、云凝结核的活性以及人体健康都有重要影响.利用2014年7月在黄山光明顶观测获得的气溶胶的吸湿增长因子(GF)和多尺度气溶胶离子化学成分的观测数据,进行气溶胶吸湿性与化学组分的闭合研究.结果表明,黄山夏季气溶胶(在70~230 nm范围内)中硫酸铵、有机物(OC)、不可溶的物质含量最多,硝酸铵含量次之,硫酸氢铵含量最少,其中主要无机成分含量随着粒径的增加而逐渐增加;气溶胶在白天的吸湿性强于夜间,并且气溶胶粒子的吸湿性随粒径增加有逐渐增强的趋势;根据所有粒径的气溶胶粒子化学组分计算出的吸湿性参数κ值与κ观测值呈现大致相同的波动变化趋势,并且较接近观测值,决定系数r~2达到0.60.  相似文献   
34.
黄山降水酸度及电导率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解黄山降水酸碱度和污染程度的总体特征,对2006~2011年黄山光明顶气象站常规监测的降水pH值和电导率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①该地区降水pH年均值在4.81~5.57,2009年之前,降水酸度加强,之后酸度减弱;降水平均pH值冬季最低(4.78),夏季最高(5.33);出现频率最高的降水事件为弱酸性到中性,总酸雨频率为46%,酸性降水累积雨量约占总雨量的45%.②年均降水电导率在16.91~27.84μS.cm-1,无明显年变化趋势.电导率在15μS.cm-1以下的降水发生频率最高,其次是15~25μS.cm-1之间.2010年2月~2011年12月,按日进行降水平行采样、存储、运送到实验室进行pH值与电导率测定和离子成分分析,对此期间的现场测定与实验室测定的两组pH值、电导率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①两组pH值间、两组电导率间都显著相关,但从山上现场到实验室,降水pH值向中性方向偏移,偏移幅度与降雨量和现场pH值有关,电导率的变化量与总离子浓度有关;现场pH值与电导率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r=-0.51).②使用一次性采样袋采样,pH值偏差变小,电导率之间相关性更强,两组pH与电导率间都存在明显的负相关.与中东部其他高山站的观测结果相比,黄山降水酸度弱,离子污染程度轻.  相似文献   
35.
对庐山风景区不同海拔高度(263~1 400 m)上31个石生苔藓(Haplocladium microphyllum)氮含量〔w(TN),以干质量计〕和氮同位素值(δ15N)进行了分析. 苔藓w(TN)与海拔高度(Laltitude)的关系〔w(TN)=3.11-7.85×10-4Laltitude〕表明,在庐山风景区,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苔藓w(TN)呈逐渐下降趋势. 根据前人研究的苔藓w(TN)与大气氮沉降量的定量关系,估算出庐山山顶和山脚的大气氮沉降量分别为24.61和41.72 kg/(hm2·a). 苔藓δ15N在-4‰~-2‰范围出现的频率最高,表明庐山风景区大气氮沉降主要来源于农业或自然土壤中氮的释放.   相似文献   
36.
作为秦岭山脉的东延余脉,伏牛山山地效应研究意义重大。文章基于ArcGIS9.3空间分析功能,对伏牛山南北两侧的水热因子、土地覆被和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格局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北坡极端低温和均温明显低于南坡(-2.88℃和-1.7℃)、极端高温明显高于南坡(+1.35℃),而年降水量北坡则比南坡低14.41%;伏牛山北坡部分常绿针叶林转换为落叶阔叶林,2001—2004年间的落叶阔叶林面积比重分别为:52.4%、55.2%、63.0%和70.9%;2001—2004年间的净初级生产力有增大趋势,尤其是东部区域。研究结论丰富了秦岭-伏牛山作为主要气候区和生态区分界线的理论依据,同时也丰富了山地生态学理论。  相似文献   
37.
为研究附着凌冰的化学成分及其与大气环境污染的关系。2001年12月,在位于瓦屋山2600米处的山顶采集了树枝上的附着凌冰,并对其所含阴离子的组成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凌冰中各阴离子含量都很低,pH为3.5属强酸性未被中和。酸性物质的起源与燃煤以外的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38.
为了研究进入峨眉山地区污染物质的起源,从1998年4月开始在峨眉山22处设置了雨水采集点采集了雨水。本文介绍1998年峨眉山雨水化学组成随季节变化的特征。作者认为峨眉山一年中雨水可分为三期:中和期、清洁期和污染期。  相似文献   
39.
The immobilization of pre-dispersed Ti O_2 colloids onto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the clay mineral montmorillonite(Mt) was accomplished and regulated via a self-assembly method employing the cationic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CTAB). The role of CTAB in the synthesis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by preparing a series of Ti O_2-CTAB-Mt composites(TCM) with various CTAB dos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uniform and continuous Ti O_2 film was deposited on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montmorillonite in the composite synthesized with 0.1 wt.% of CTAB, and the TCM nano-composites showed much higher values fo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verage pore size and pore volume than the raw montmorillonite clay. Then, the formed TCM materials were applied i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2,4-dichlorophenol(2,4-DCP) in aqueous solution.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reached as high as 94.7%. Based on the degradation intermediates benezoquinone, fumaric acid and oxalic acid identified by LC–MS analysis, a mechanism for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2,4-DCP on Ti O_2/Mt nano-composite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40.
The immobilization of pre-dispersed TiO2 colloids onto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the clay mineral montmorillonite (Mt) was accomplished and regulated via a self-assembly method employing the cationic surfactant 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 (CTAB). The role of CTAB in the synthesis process was investigated by preparing a series of TiO2-CTAB-Mt composites (TCM) with various CTAB dose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 uniform and continuous TiO2 film was deposited on the external surface of montmorillonite in the composite synthesized with 0.1 wt.% of CTAB, and the TCM nano-composites showed much higher values for specific surface area, average pore size and pore volume than the raw montmorillonite clay. Then, the formed TCM materials were applied in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2,4-dichlorophenol (2,4-DCP) in aqueous solution. The degradation efficiency reached as high as 94.7%. Based on the degradation intermediates benezoquinone, fumaric acid and oxalic acid identified by LC–MS analysis, a mechanism for the photocatalytic oxidation of 2,4-DCP on TiO2/Mt nano-composite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