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70篇 |
免费 | 57篇 |
国内免费 | 228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113篇 |
废物处理 | 7篇 |
环保管理 | 34篇 |
综合类 | 387篇 |
基础理论 | 95篇 |
污染及防治 | 52篇 |
评价与监测 | 23篇 |
社会与环境 | 19篇 |
灾害及防治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34篇 |
2022年 | 51篇 |
2021年 | 31篇 |
2020年 | 51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24篇 |
2017年 | 37篇 |
2016年 | 38篇 |
2015年 | 30篇 |
2014年 | 28篇 |
2013年 | 50篇 |
2012年 | 48篇 |
2011年 | 41篇 |
2010年 | 34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3篇 |
2006年 | 18篇 |
2005年 | 21篇 |
2004年 | 16篇 |
2003年 | 10篇 |
2002年 | 8篇 |
2001年 | 13篇 |
2000年 | 5篇 |
1999年 | 5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4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4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4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危险分析AHP模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范秀兰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1996,6(1):15-19
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危险分析的AHP模型,实现对危险因素的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全面分析,排列出危险因素的重要性的顺序,从而为消除潜在的事故危险性提供思路和依据 相似文献
162.
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的季节变化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阐明地下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分布特征与环境效应,联合三维荧光光谱、平行因子分析及主成分分析,研究了地下水中DOM的来源及随季节和空间变化特征,探究了地下水DOM组成对无机盐分布的影响.结果显示,地下水DOM主要来自微生物源,可鉴别出4种荧光组分,4种组分中,组分1和3为类蛋白组分,组分2和4属于类腐殖质组分.类蛋白组分来源差异较大,组成不稳定,其含量随季节变化明显,春冬季含量低而夏秋季含量高;类腐殖质组分来源相似,组成稳定,随季节变化小.两类荧光组分,尤其是类蛋白组分,是地下水氨氮的主要来源,可以影响地下水pH值.结果表明,三维荧光光谱结合平行因子和主成分分析,可以解析地下水中有机物的组成特征和季节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3.
164.
数学实验揭示的岩体声发射参数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非均匀性材料的破坏过程进行数学实验。方法是用随机数值矩阵描述岩石材料的非均匀性 ,依据矩阵数值大小与图形亮度的对应关系 ,用不同亮度的图形单元表示不同岩石单元的受力和声发射状态。单元超过受力极限时破裂产生声发射。模拟材料受外荷载时的变化并且计算了几个声发射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破裂过程中不同声发射事件的距离、能量和频数及其差分的变化趋势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安全系数与距离、能量和频数及其差分的关系。对得到的数值进行归一化处理 ,可用来预报岩石材料的安全状况或破裂危险。 相似文献
165.
采用三维荧光技术研究了膜-生物反应器(MBR)处理生活污水过程及膜污染物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变化,并与传统的厌氧/缺氧/好氧(AAO)活性污泥工艺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生活污水DOM中主要的荧光物质有类蛋白质(荧光峰A和B)及类腐殖质(荧光峰C),经MBR处理后,荧光峰的强度降低了16%~35%,同时类蛋白质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与好氧段滤液相比,溶解性膜污染物中类腐殖质含量较低,主要的荧光物质为分子量较小、共轭性较弱的类蛋白质.AAO工艺中厌氧段加强了对荧光峰A和C的去除,处理过程中类蛋白质结构的变化与MBR工艺有显著不同. 相似文献
166.
Kappa系数在干旱预测模型精度评价中的应用——以关中平原的干旱预测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Kappa系数较多地用在评价遥感影像分类精度中。通过对分类影像和参考影像逐个像元统计,并建立误差矩阵,可以较准确地验证遥感影像分类的精度。将Kappa系数引入到关中平原地区加权马尔可夫和自回归移动平均两种干旱预测模型的精度评价中,基于标准降水化指数和条件温度植被指数两种干旱指标,对干旱监测数据和模型预测数据建立误差矩阵,得到了错估误差、漏估误差、总体精度和Kappa系数。综合应用4种评价指标分析模型的预测结果表明,错估误差和漏估误差能够验证预测模型的局部适用性,总体精度在一定范围内不能够直接反映模型的预测精度,Kappa系数可以较精确地评价不同时空间尺度的干旱预测模型精度。当参与预测的样本数目增加到一定程度时,Kappa系数和总体精度基本相等,可以更准确地评价模型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67.
京津冀区域PM2.5污染相互输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CAMx-PSAT空气质量模型,对2015年京津冀区域PM_(2.5)污染及相互输送特征进行定量模拟,建立了京津冀13个城市的PM_(2.5)传输矩阵.结果表明,在年均尺度上京津冀区域PM_(2.5)以本地污染源贡献为主(21.49%~68.74%),传输贡献为辅,其中区域内传输贡献约为13.31%~54.62%,区外贡献约为13.32%~45.02%.PM_(2.5)传输特征呈现显著的时空差异性,区域中部城市唐山、北京、天津、保定和石家庄PM_(2.5)受本地贡献主导,在冬季尤其明显,而受传输影响较大的城市多分布在区域边界且在南部集中.区内作为汇的城市有廊坊、衡水、承德、秦皇岛和邢台,作为源的城市有天津、沧州、唐山、北京、石家庄和邯郸,张家口和保定对区内城市输出和受区内输入基本持平.典型城市分析证明城市间PM_(2.5)污染交互影响,北京与廊坊、保定、承德、天津和沧州等城市之间,天津与廊坊、唐山、北京、沧州和保定等城市之间,石家庄与邢台、衡水、保定、邯郸和廊坊之间均存在显著的PM_(2.5)相互输送. 相似文献
168.
为识别和量化深圳市大气PM2.5的污染来源,2014年3,6,9,12月分别在5个站点采集PM2.5的膜样品并进行质量浓度及组分分析,利用正向矩阵因子解析(PMF)模型对其主要来源和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2014年深圳市PM2.5年均浓度为35.7 μg/m3,其中机动车源、二次硫酸盐生成、二次有机物生成和二次硝酸盐生成是最主要的来源,质量浓度贡献比例分别为27%、21%、12%和10%;地面扬尘、生物质燃烧源、远洋船舶源、工业源、海洋源、建筑尘和燃煤源贡献比例达2%~6%.各个源贡献的时空变化特征表明,二次硫酸盐生成、生物质燃烧源、二次有机物生成、工业源、远洋船舶源和海洋源显示出明显的区域源特征,机动车源、二次硝酸盐生成、燃煤源、地面扬尘和建筑尘具有显著的本地源特征. 相似文献
169.
有机紫外吸收剂(OUVs)是广泛应用于个人护理品及工业产品的一种光稳定剂,也是一种新型"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由于环境样品基质复杂,且OUVs种类多、含量低,快速高效的样品前处理及准确灵敏的检测方法是提高OUVs监测精准度的基础。综述了自2005年以来环境样品中OUVs的常规前处理方法及分析方法。首先,在介绍水体、沉积物、生物样品前处理方法应用的基础上,分析了富集填料、洗脱剂、净化方法等实验条件对回收率的影响,目前在水体、沉积物、生物样品中,OUVs的回收率分别为14%~133.7%、30%~183%、46%~128%。其次,总结了质谱技术在OUVs分析中的应用,表明OUVs检测方法已经由传统的气相色谱-单四极杆联用逐渐过渡到液相色谱-串联质谱联用,并且着重阐述了离子源对OUVs信号强度影响的重要性。最后,结合OUVs监测现状,展望了环境样品中OUVs监测分析方法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