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8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700篇
安全科学   315篇
废物处理   142篇
环保管理   242篇
综合类   1588篇
基础理论   336篇
污染及防治   374篇
评价与监测   147篇
社会与环境   44篇
灾害及防治   6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01篇
  2022年   104篇
  2021年   112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113篇
  2018年   91篇
  2017年   94篇
  2016年   104篇
  2015年   155篇
  2014年   221篇
  2013年   114篇
  2012年   158篇
  2011年   143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75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111篇
  2004年   94篇
  2003年   89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45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The effects of various quinone compounds on the decolorization rates of sulfonated azo dyes by Sphingomonas xenophaga QYY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nthraquinone-2-sulfonate (AQS) was the most effective redox mediator and AQS reduction was the rate-limited step of AQS-mediated decolorization of sulfonated azo dyes. Based on AQS biological toxicity tests, it was assumed that AQS might enter the cells to kill them. In the cytoplasmic extracts from strain QYY, AQS effectively increased decolorization rates of sulfonated azo dyes than other quinone compounds. In addition, we found a NADH/FMN-dependent AQS reductase using nondenaturing polyacrylamide gel electrophoresis (Native-PAGE).  相似文献   
72.
C/P对EBPR系统PAOs与GAOs竞争及PHAs代谢过程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涛  方婧  孙培德  钟晓  徐少娟  方治国 《环境科学》2010,31(12):2938-2944
以富含聚磷菌(PAOs)活性污泥为基础,基于FISH技术研究了SBR工艺不同C/P(25∶1、20∶1、15∶1和10∶1)对EBPR系统中功能菌变化特征与微生物胞内聚合物(PHAs)代谢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0 d运行处理,C/P分别为25∶1、20∶1和15∶1系统磷酸盐去除率88%,而C/P为10∶1系统磷酸盐的去除率为0%.FISH检测结果显示,随着C/P从25∶1下降到10∶1,EBPR系统中PAOs的含量相应从(76.42±1.24)%减少到(10.40±0.97)%,而聚糖菌(GAOs)则从(16.36±3.41)%增加到(34.25±2.59)%.在厌氧段,不同C/P条件下EBPR系统中PHB和PHV的合成动力学系数大小分别为K25∶1K20∶1K15∶1K10∶1和K15∶1K20∶1K25∶1K10∶1.随着C/P从25∶1下降到10∶1,合成PHB在PHAs中所占的比例从85%下降到24%,而PHV则从15%上升到76%;在好氧段,不同C/P系统消耗PHB和PHV的动力学系数大小均为K20∶1K25∶1K15∶1K10∶1,且C/P为25∶1、20∶1和15∶1时系统消耗主要成分是PHB(占PHAs 71%~75%),而C/P为10∶1时系统消耗主要成分是PHV(占PHAs 71%).由此表明,随着C/P的降低,EBPR系统内GAOs增加而PAOs减少,从而导致系统内PHB合成与消耗比例逐渐减少,而PHV合成与消耗比例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73.
加载减速法(LugDown)测量被测车辆处于100%、90%和80%VelMaxHP三个速度工况下的排气光吸收系数(k)和100%VelMaxHP速度工况下的最大轮边功率值(MaxHP),数据内涵增强,统计分析较为复杂。为解决此问题,本文根据LugDown法排气控制指标与测量数据特点,提出了排放最大值均值和功率比值统计分析方法,并将其用于广州市柴油车LugDown法排气检测数据的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74.
基于“径流-地类”参数的非点源氮磷负荷估算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江作为广东省重要的饮用水源,其上游农业集水区非点源氮磷流失量备受关注.因此,本文以东江上游上莞河小流域为研究区,利用2011年的集水区水质监测数据,在平均浓度法及输出系数法的基础上,构建基于"径流-地类"参数的非点源氮磷负荷计算式,其径流、地类参数分别通过校正后的SCS模型和土地利用现状图获取,并分别对上莞河流域及流域各地类的非点源氮磷流失量进行估算.研究结果表明,汛期上莞河流域氮磷流失量主要来源于非点源污染,其非点源氮、磷流失量分别占氮、磷流失总量的97.32%、98.05%.坡度对流域非点源氮磷流失影响较小,地类是影响非点源氮磷输出的重要因素.构建的计算式能较好地估算非点源氮、磷负荷量,在次暴雨尺度非点源氮、磷输出量模拟精度分别为84.78%、81.06%.2011年度上莞河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量分别为48923.4、7189.3 kg,耕地、居民地分别是非点源氮、磷输出的关键源区,其非点源氮、磷输出量分别占流域非点源氮、磷输出总量的84.20%、58.54%.  相似文献   
75.
正《环境工程》是由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主管、中冶建筑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和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工程分会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刊物。创刊于1982年,是我国跨地区、跨行业的环保应用型、工程类的杂志。主要报道冶金、石油、化工、电力、市政、煤炭、制药、轻工等行业的污染防治治理工程技术、科研成果、综合利用及清洁生产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和国内外环保信息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  相似文献   
76.
煤矿区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运用灰色 聚类方 法对韩城 矿区桑树 坪煤矿 水环境质 量现 状进 行了 评价, 其评 价结 果与 模糊综合评 判大体 吻合。该 方法不仅 注意到水 质分级 界限的模 糊性, 而且 信息 利用 率和 精度 均有 较大幅度的 提高。因 此,利用 灰色聚类 进行水 环境质量 评价不 仅方法简 便,而且 结论更接 近客观实 际  相似文献   
77.
利用聚丁二酰亚胺对聚氨酯泡沫体进行化学改性处理,研究改性载体固定化微生物处理高氨氮模拟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当聚氨酯单元与聚丁二酰亚胺单元摩尔比为10∶1时,对泡沫进行改性后聚氨酯泡沫载体亲水性能良好,且具有较高的微生物负载量。改性后泡沫体上具有化学活性的官能团增加,有利于通过载体结合法固定化微生物细胞;,改性后的聚氨酯泡沫体作为微生物固定化载体用于模拟废水处理时,对主要污染指标呈现良好的污染物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78.
测定了酚类、烷基苯类和硝基苯类的12种化学品,以及3个环境水样对剑尾鱼和稀有(鱼句)鲫的96 h LCO,96 h LC50,96 h LC100值.结果表明,剑尾鱼和稀有(鱼句)鲫的幼鱼对化学品和环境水样的敏感性无显著性差异,对于化学品和环境水样,剑尾鱼和稀有(鱼句)鲫是较为理想的毒性试验材料.   相似文献   
79.
水-油-表面活性剂体系中油含量测量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原地灌注表面活性剂溶液法去除地下水系统中包气带石油类污染,建立了测定水-油-表面活性剂体系中油含量的方法,第一次提出采用单宁酸沉淀脂肪醇聚氧乙烯醚以去除其对油含量测定的干扰,并成功地应用于清除地下水石油污染的表面活性剂优选实验当中。  相似文献   
80.
对大气污染物进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是开展大气污染防治的关键技术支撑.本研究基于广州市52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站点数据,采用系统聚类法、经验正交函数 (EOF)等方法分析了2016—2020年广州市PM2.5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2016—2020年广州市PM2.5污染改善显著,PM2.5年均浓度从35.9 μg·m-3下降至23.0 μg·m-3,达标比例由96.2%上升至100%;PM2.5干季平均浓度为湿季的1.54倍, 国控点超标天数为湿季的10.5倍;PM2.5浓度日变化曲线峰谷值浓度差由7.5 μg·m-3下降至3.9 μg·m-3,日变化幅度趋于平缓.②广州市PM2.5浓度最高值区主要分布在东西两侧,高值区域范围逐年减小,全市PM2.5浓度分布趋于均匀;采用系统聚类法可将广州市PM2.5分成北部、中北部、 南部、中南部4个污染区,其中,北部区PM2.5浓度下降率仅为其他污染区的1/2,推测其PM2.5浓度下降可能更多地由区域背景浓度的下降贡献;EOF分解前3模态累积方差贡献率达93%,分别可表征PM2.5总体污染程度、在南北方向上的区域输送特征及由外围区域向中心城区聚集的 污染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