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238篇
安全科学   38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307篇
综合类   832篇
基础理论   104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71篇
社会与环境   177篇
灾害及防治   65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4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75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4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7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80篇
  2005年   6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长江经济带是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建设长江生态屏障是长江经济带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以金沙江区段为主的长江上游地区在流域生态屏障建设中更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实地调研,以地处云南省东北部、金沙江下游、滇川黔3省结合部的昭通市为例,分析了地区产业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互动机理。首先分析了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指出优化产业结构是昭通市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此基础上提出昭通市应通过高效生态农业、环境友好型工业以及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屏障建设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212.
苏州城市化进程对降雨特征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城市下垫面的改变以及人类的生产生活共同作用使大气边界层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了城市地区的降雨。位于太湖流域平原水网地区的苏州城市化发展迅速。在分析了苏州城市化发展进程的特点及1953~2000年降雨时间序列特征基础上,采用同时期城区(苏州站)与郊区(望亭站)雨量横向对比、城市化发展不同时期同一站雨量纵向对比的方法,研究了城市化对该地区降雨量、降雨年内分配、降雨发生次数等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城市化对年雨量、汛期雨量和最大日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作用,其中对最大日雨量的影响最显著;受城市化影响,降雨年内分配有集中的趋势;城市化使不同类型降雨发生次数均增加,其中对暴雨发生次数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13.
“无废城市”建设已经成为应对城市固体废物(以下简称“固废”)管理挑战的国际趋势,我国也启动了“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本文介绍了国际“无废城市”实践的背景和发展趋势,对我国和其他高收入国家的“无废城市”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无废城市”的推进政策与实施措施存在国别差异,我国的“无废城市”采纳了“问题导向”的推进策略,而高收入国家则是“目标导向”。最后对进一步推进我国“无废城市”建设试点工作提出了四点建议。  相似文献   
214.
西安市街道灰尘磁化率特征及其污染指示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磁学参数作为环境重金属污染的一项指标,对西安市街道灰尘进行了系统的采样和测定.结果显示,磁化率可以反映西安市的整体污染水平.街道灰尘磁化率值较高、频率磁化率较低,二者呈显著负相关,表明街道灰尘磁性增强源于人类活动影响.磁化率随温度变化曲线表明,受电厂影响的样品主要含磁铁矿,而污染源较复杂的样品则含有磁赤铁矿、赤铁矿以及少量铁单质.磁化率与交通污染导致的Pb、Ba等元素及冶金行业带来的Cu、Cr等元素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西安市主要污染物来自交通污染及冶金行业排放.在局部范围内,磁化率与元素的相关性随元素种类的不同而具有明显的差异,表明不同区域内导致磁化率升高的人为活动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215.
西宁市农牧源氨排放清单及其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益  姬亚芹  高玉宗  林孜  林宇  马妍 《环境科学》2022,43(4):1844-1852
以西宁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调研获得西宁市农牧源活动水平数据,利用排放因子法编制了西宁市2018年农牧源氨排放清单.分析了西宁市农牧源氨排放特征,利用ArcGIS进行3 km×3 km的空间网格化分配,利用蒙特卡罗模拟对畜禽养殖和氮肥施用氨排放清单进行不确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西宁市2018年农牧源氨排放总量为4 644...  相似文献   
216.
东南丘陵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以衡阳市为例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在GIS,Excel, SPSS11.0的支持下,以土地详查数据为依据,对衡阳市1994~2001年的土地利用变化过程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了衡阳市近七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点,并分析了其主要原因。研究表明:(1)衡阳市1994~2001年耕地、未利用地面积总体减少,其他用地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土地利用类型变动的总体方向是:农用地和未利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耕地向园地、水域转化,未利用地向林地转化。(2) 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存在较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时间上1997年前土地利用变化显著,1997年后变化较小;空间上以祁东县和衡阳市区变化较大,衡南县、南岳区变化较小。(3)人口因素、政策因素、经济因素是衡阳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1997年前后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差异主要由政策因素造就,地形地貌因素及经济因素则主导了区内空间差异的形成。  相似文献   
217.
从话语视角出发,运用建构主义分析方法分析了杭州市旅游目的地的社会建构,指出杭州旅游发展历经了“政治话语下的风景疗休养城市”、“市场话语下的天堂城市”和“市民话语下的品质生活城市”3个时段。结果发现:叙事要素从西湖的“局部视角”扩散到社会的“全景敞视”;建构方式由“去生活化”转变为“日常生活的回归”;驱动机制经“旅游外交”、“市场产业化”发展到“增长联盟”。由此,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从外延式的营销招徕转向内涵式的身份认同,突出“杭儿风”的形象特质和生活美学。  相似文献   
218.
江门市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清单   总被引:8,自引:7,他引:8  
将江门市人为源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分为工业源、移动源、生活源和农业源四大类,以2014年为基准年,根据江门市的统计数据和实地调研结果,采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结合的排放因子法建立了江门市人为源VOCs排放清单.结果显示江门市2014年人为源VOCs排放总量约为75.09 kt,工业源、移动源、农业源和生活源VOCs排放量为41.37、19.16、11.07和3.50 kt,占比分别为55.09%、25.51%、14.74%和4.65%.工业源中摩托车制造、集装箱制造、涂料、油墨、颜料及类似产品制造、印刷及包装印刷、塑料及橡胶制品、人造革制造、皮革鞣制加工、化石燃料燃烧、基础化学原料制造、电子制造、胶黏剂制造、家具制造等行业的VOCs排放量均超过1 000 t,为江门市重点VOCs排放行业.江门市蓬江区、江海区、鹤山市这3地以工业源排放为主,占比均超过50%,而恩平市、台山市等地则以农业源排放为主.各区和县级市在进行VOCs减排政策制定时要针对本土化的VOCs清单特征,进行精细化管控,才能取得较好减排效果.  相似文献   
219.
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现状与特点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张继娟  魏世强 《四川环境》2006,25(3):104-108,112
中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能源消耗的迅速增加,给中国城市带来了很多空气污染问题。20世纪70年代期间,煤烟型污染排放成为中国工业城市的特点;80年代,许多南方城市遭受严重的酸雨危害;近年来,汽车尾气排放的NOx、CO及随后形成的光化学烟雾,使得许多大城市的空气质量恶化。城市空气污染影响着城市居民的健康和城市的发展。为控制空气污染和保护大气环境质量,我国政府已经实施了许多规划。本文概述了当前中国城市特别是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描述一些主要城市空气污染物包括总悬浮颗粒、PM10、PM2.5、SO2、酸雨、NOx/NO2的特点。尽管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但目前我国城市的空气质量依然不容乐观,文中还讨论了未来城市空气污染控制面临的问题。  相似文献   
220.
重庆市农地非农化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涛  廖和平  褚远恒  孙海  李靖  杨伟 《自然资源学报》2016,31(11):1844-1857
为探寻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确定影响因素对重庆市及所属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决定力。研究基于交叉学科视角,利用1997—2013年重庆及所属37个区县(不含渝中区)面板数据,运用Dagum基尼系数和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的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结果表明: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的时空动态地域性差异特征明显,呈现以区域Ⅰ为中心,区域Ⅱ为中心拓展区,区域Ⅲ和Ⅳ为外围的“中心—外围”空间分异格局;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分布表现出高度非均衡特征,其空间非均衡程度在研究时段内呈现出明显的“W”型波浪变化形态,地区间差距仍是导致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形成的主因;重庆市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形成机理存在显著分区差异,农地非农化水平受控于多种复杂因素,要素禀赋、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状况及政策制度环境分别是影响研究区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分异的基础条件、内在动力、中坚力量和外在条件;影响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主导因素具有显著差异性。综合以上结论:由于研究区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特征明显,并受多因素影响,且各因素对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的决定作用差异明显,所以开展不同区域农地非农化水平空间非均衡及形成机理研究对于农地非农化管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