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1篇
  免费   64篇
  国内免费   55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6篇
综合类   233篇
基础理论   65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4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7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85 毫秒
381.
宁夏西吉县低角高速远程黄土滑坡及其形成机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是1920年宁夏海原8.5级大地震在宁夏西吉县西南部的最严重地震次生灾害,该区域内滑坡规模大、密度高、类型全,主要类型是低角度、高速、远程黄土滑坡。经对典型滑坡进行野外地面调查、黄土层位划分、黄土显微结构测试和对滥泥河左右两岸的滑坡形态进行综合分析后认为:西吉地处中国黄土高原干旱地带,黄土堆积以大孔隙发育的非饱和黄土为主,地震时突发水异常使地下水位瞬间上升、黄土中孔隙水压增高、黄土自重加大,在地震力和水动力的共同作用下,导致黄土发生液化,这是该区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综合形成机理。  相似文献   
382.
During the Mesoscale Alpine Programme (MAP) special observation period (SOP) between 7 September and 15 November 1999, ground-based and airborne measurements have been conducted in the Rhine valley south of the Lake of Constance to investigate the unstationary aspects of Foehn and related phenomena, like the impact of Foehn on the ozone concentrations in the valley. Foehn events occurred with above-average frequency and high diversity. Foehn induced ozone peaks in October and November are found to be much lower than the September Foehn case of the period. An inversion layer in the lake area with ozone concentrations below 10 ppb often shields the monitoring stations from the Foehn air aloft. Trajectory calculations for the Foehn period between 19 and 24 October 1999 reveal that the Foehn air originated from below 1 to 1.5 km above the Po Basin and the Mediterranean Sea. Tethered balloon soundings in the source area south of the Alps, ozone measurements at the mountain station Jungfraujoch (3580 m a.s.l.) and airborne measurements across the Alpine crests reveal that the ozone levels found in the Foehn air correspond to the concentrations just above the mixing height in the Po Basin and are transported across the Alpine crest within the lowest flow layer.  相似文献   
383.
黄土丘陵区土壤抗水蚀能力变化的动态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黄土丘陵区典型小流域纸坊沟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土壤抗水蚀能力动态评价的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对1938~2000年间研究区域的土壤抗水蚀能力进行了动态评估。引入土壤相对抗水蚀能力指标,并采用生态系统健康和承载力相关概念,研究了流域土壤抗水蚀能力偏离理想状态程度的变化情况,分析了其健康状态变化、恢复力和可恢复程度;通过与土地利用结构状态变化过程与恢复特性的比较,揭示了土壤抗水蚀能力对于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响应关系,指出了响应曲线中的滞后特点并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与前人所得的结果吻合较好,说明研究中采用的方法能够有效预测土壤抗水蚀能力,也可为水土保持恢复和管理工作提供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384.
高含沙紊动系统中泥沙铜的相互作用及其垂向浓度分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谐振式紊动模拟装置 ,通过格栅以一定振幅、不同频率的往复运动 ,在水体中形成均匀紊动场 ,研究紊动对高浓度固液两相系统中泥沙 (黄土 )与铜的相互作用及其垂向浓度分布的影响 ,投沙量 (S)范围为 5kg/m3~800kg/m3.结果表明 ,在均匀紊动条件下 ,黄土对铜的吸附量在S =10kg/m3 处出现峰值 ,而后随着投沙量的增加而快速下降 .这可能是铜的专性吸附、马兰黄土富含碳酸钙而导致铜的碳酸盐和氢氧化物沉淀 ,以及泥沙浓度效应等过程的共同作用所致 .水相铜浓度随S从 5kg/m3增加到 200kg/m3时快速下降 ,在S>200kg/m3 的高含沙条件下继续下降趋于 0 .高浓度泥沙紊动水体中 ,水相铜浓度和泥沙吸附铜量的垂向分布分别表现出均匀和波动的不同特点 ,实际含沙量的垂向分布在S<100kg/m3时比较均匀 ,在S>200kg/m3时自上而下逐步增加 .  相似文献   
385.
在秦岭南坡火地塘林区天然次生油松林内选取上、中、下3个坡位,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土壤CO_2、CH_4、N_2O通量进行了1年的监测.结果表明,坡位间土壤质地和水分的差别是引起不同坡位CO_2与N_2O通量差异的主要原因:下坡位土质为壤土,水分适宜,CO_2平均排放量为(156.49±9.72)mg·m~(-2)·h~(-1),CH_4平均吸收量为(77.43±14.27)μg·m~(-2)·h~(-1),都处于3个坡位间最高水平;中坡位土质为粉砂壤土,土壤粒径小,透气性差,CO_2排放量和CH_4吸收量均为3个坡位间的最小值,N_2O平均排放量为(9.57±0.66)μg·m~(-2)·h~(-1),为3个坡位间的最高值,且显著高于上坡位土壤N_2O通量(p0.01);上坡位土质为砂壤土,土壤孔隙度大且地表植被少,N_2O平均排放量为(5.59±0.74)μg·m~(-2)·h~(-1),为3个坡位间的最小值.总体来说,油松林土壤是CO_2、N_2O的排放源,是CH_4的吸收汇.3个坡位CO_2年通量具有明显的季节规律,表现为倒"S"形变化,且与土壤温度显著正相关(p0.01).受冻融循环的影响,N_2O主要在非生长季大量排放;生长季末期,受降雨事件影响,油松林中坡位出现N_2O吸收峰值.生长季上、下坡位CH_4吸收峰值的出现同样伴随着降雨事件的发生,非生长季,中坡位因土壤水分过高而出现短暂的CH_4排放现象.不同坡位土壤温室气体的全球增温潜势(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从大到小依次是上坡位、下坡位和中坡位.  相似文献   
386.
基于MODIS的内蒙古气溶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泓锦  都瓦拉  玉山  苏玥 《环境科学学报》2018,38(12):4573-4581
通过对2002—2018年采用融合算法反演的MODIS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了内蒙古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内蒙古AOD值在东北部地区最高,其次为工业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最低值出现在大兴安岭及其山脉上空.全年AOD峰值出现在4月和6月,4月峰值主要受沙尘影响,6月峰值受季节雨带位移带来的湿度变化影响.中部气溶胶成分以沙尘气溶胶为主,而中西部和东北部气溶胶成分中存在大量人为源气溶胶.风场和相对湿度场与AOD值的年代际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387.
黄土丘陵区植被的恢复可能影响枯落物分布特征,进而对土壤性状产生影响。论文选取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人工林、柠条(Caragana intermedia)人工林、铁杆蒿(Artemisia gmelini)群落和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群落4种典型植被样地,研究其枯落物坡面(坡长40~80 m)分布特征及自然条件混入土壤中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典型植被样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143.89~833.04 g/m2)、盖度(0.36~0.63)和厚度(0.77~2.03 cm)均表现为刺槐人工林>柠条人工林>铁杆蒿群落>白羊草群落;土壤中枯落物混入量(178.80~657.21 g/m2)和混入深度(1.33~2.29 cm)均表现为刺槐人工林>铁杆蒿群落>柠条人工林>白羊草群落;土壤中枯落物混入量占枯落物总蓄积量的比例(45.91%~74.02%)表现为铁杆蒿群落>柠条人工林>白羊草群落>刺槐人工林。2)4种典型植被样地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和土壤中枯落物混入量均为坡下高于坡上,受径流冲刷和泥沙分离—输移—沉积过程的影响,枯落物地表蓄积量和土壤混入量在坡中波动较大;随枯落物地表盖度的增加,地表枯落物蓄积量呈指数函数增加(P<0.01),且随地表枯落物蓄积量的增加,土壤中枯落物混入量呈对数函数增加(P<0.01)。3)土壤容重、粘结力和水稳性团聚体几何平均直径(WAS-GMD)随土壤中枯落物混入量的增大而线性降低(P<0.01),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在铁杆蒿群落和白羊草群落中均随土壤中枯落物混入量的增大而线性增加(P<0.05)。该研究将为评价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生态成效、修正土壤侵蚀预报模型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88.
陕甘宁盆地中部气田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区,区内的环境问题突出表现为水资源缺乏,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为了减少气田开发对水环境和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89.
西气东输工程靖边-临汾段的黄土地区地形破碎,黄土以粉粒为主,结构疏松,黄土易于完全崩解,浸水后粒状架空结构体系迅速崩解,其抗冲蚀能力极差。本地区降水多为暴雨,强降雨形成的洪水来势猛、历时短,导致黄土塬坡地受水力侵蚀强烈且集中。工程项目区的生态环境脆弱,一旦植被遭到破坏,就可能造成生态系统的破坏。根据西气东输工程和区域的实际情况,进行了生态型水工保护工艺的现场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完全可以达到传统水工保护工艺对黄土塬坡地处理所能达到的强度及效果,并且在管线及水工保护施工完成后将使生态基本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390.
ABSTRACT: The records of the seasonal peaks in snow accumulation on 24 snow courses show that the relative variability (measured by the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is inversely related to elevation in the San Juan Mountains, southwestern Colorado. Analysis on an annual basis shows that this is due to a tendency for the peak snowpack at high elevations to be closer to the long-term mean while that at low levels is further from the normal. This is true in both above-normal and below-normal accumulation seasons. Extrapolation of 20 annual elevation-accumulation trends suggests that mean accumulation is reached at 4107 ± 186 m elevation. This is approximately the height of the topographic harrier of the San Juan Mountains suggesting that the pattern of variability is a partial function of an atmospheric-topographic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