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74篇 |
免费 | 60篇 |
国内免费 | 204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2篇 |
废物处理 | 6篇 |
环保管理 | 73篇 |
综合类 | 552篇 |
基础理论 | 89篇 |
污染及防治 | 25篇 |
评价与监测 | 56篇 |
社会与环境 | 25篇 |
灾害及防治 | 10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6篇 |
2022年 | 17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13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21篇 |
2017年 | 16篇 |
2016年 | 21篇 |
2015年 | 28篇 |
2014年 | 29篇 |
2013年 | 57篇 |
2012年 | 65篇 |
2011年 | 65篇 |
2010年 | 47篇 |
2009年 | 45篇 |
2008年 | 36篇 |
2007年 | 53篇 |
2006年 | 50篇 |
2005年 | 29篇 |
2004年 | 35篇 |
2003年 | 28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11篇 |
1999年 | 16篇 |
1998年 | 14篇 |
1997年 | 10篇 |
1996年 | 14篇 |
1995年 | 2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3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4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197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1.
Yan Zhang Lujun Chen Renhua Sun Tianjiao Dai Jinping Tian Wei Zheng Donghui Wen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6,28(6):57-68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usually contaminate water environments, and have led to the eutrophication of many estuaries and shifts in microbial communities. In this study,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nges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n industrial effluent receiving area in Hangzhou Bay were investigated by 454 pyrosequencing.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showed higher richness and biodiversity than the archaeal community in all sediments. Proteobacteria dominated in the bacterial communities of all the samples; Marine_Group_Ⅰ and Methanomicrobia were the two dominant archaeal classes in the effluent receiving area. PCoA and AMOVA revealed strong seasonal but minor spatial changes in both bacterial and archaeal communities in the sediments. The seasonal changes of the bacterial community were less significant than those of the archaeal community, which mainly consisted of fluctuations in abundance of a large proportion of longstanding species rather than the appearance and disappearance of major archaeal species. Temperature was found to posi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dominant bacteria, Betaproteobacteria,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 with the dominant archaea,Marine_Group_Ⅰ; and might be the primary driving force for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相似文献
212.
根据2013年8月对辽东湾海域拖网采集的127个生物体样品石油烃含量测试结果,结合历史调查数据,分析该海区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水平、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评估生物体石油烃污染程度.结果表明:调查海区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为2.76~41.81 mg·kg-1,平均为12.19mg·kg-1;整体石油烃含量具有软体腹足纲甲壳动物蟹类软体头足甲壳动物虾类鱼类,内脏组织高于肌肉组织的特点;生物体内石油烃含量与沉积物中石油烃含量存在显著相关性,与水体石油烃含量不存在明显相关性;年际变化趋势分析显示2012年软体类和甲壳类生物体石油烃含量高于2007年和2013年,表明调查海域2012年以前存在明显的石油烃输入;与国内其他海域相比,调查海域生物体石油烃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213.
采用GC-ECD内标法测定了三亚沉积柱状样中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并以210Pb同位素法对柱样定年,探讨了柱样中有机氯农药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沉积物中HCHs和DDTs的含量分别为0.04~1.46和0.01~0.59ng.g-1(以干重计,下同);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量使用OCPs后,沉积柱中OCPs在1965年、1971年和1975年分别出现了3个峰值;在我国禁止生产和使用OCPs后,柱样中OCPs含量自1986年后略有降低;自1990年起,OCPs含量明显增加,变化幅度较大,其含量变化与三亚发展建设有关.研究区域调查显示,近年来有林丹的输入,HCHs在沉积柱样表层富集较明显;在该偏氧化的沉积环境中,(DDD+DDE)/DDTs的值逐渐变小,且大部分均小于0.5,说明可能有新的DDTs输入. 相似文献
214.
钦州湾水体中磺胺类抗生素污染特征与生态风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研究了钦州湾近海及汇海河流磺胺类抗生素浓度和分布特征.结果表明:4种磺胺类抗生素(SAs)和甲氧苄氨嘧啶(TMP)在钦州湾近海及汇海河流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浓度范围为n.d.~12ng/L.其中,磺胺甲基异恶唑(SMX)在近海的检出率和平均浓度最高,分别为100%和4.1ng/L;其次为TMP(检出率87%,平均浓度1.0ng/L).与国内外其他水域相比,钦州湾磺胺类抗生素浓度处于较低水平.钦州湾近海抗生素浓度分布呈现以下趋势:茅尾海(8.4ng/L)>钦州外湾(1.9ng/L)>三娘湾(1.4ng/L).磺胺类抗生素在钦州湾的海水养殖区均呈现出较高的浓度水平,说明高密度水产养殖是钦州湾水体中抗生素的重要污染源.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钦州湾水体中残留的磺胺甲基异恶唑(SMX)对相应的敏感物种存在中等生态毒性风险,需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 相似文献
215.
胶州湾石油烃污染物环境容量计算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根据石油烃污染物在多介质海洋环境中分布动力学模型建立了胶州湾海域石油烃污染物海洋自净容量(SPCo)计算方法。模型运行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模拟胶州湾海水中石油烃污染物年均浓度的年际变化。根据该模型,分别计算了胶州湾石油烃污染物SPCo,以及在不同海水水质标准条件下胶州湾石油烃污染物标准自净容量(SPCo^(s))、环境容量(ECo)和剩余环境容量(SECo)。根据运算结果可以推断,今后胶州湾在保持一级海水水质标准条件下可再接纳200t左右石油烃污染物,在二级海水水质标准条件下可再接纳600t左右石油烃污染物。 相似文献
216.
大亚湾海域海水中各种形态磷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根据 1999年 5月 (春季 )的调查 ,统计了大亚湾海域海水微表层、次表层、表层和底层水中各种形态P的含量 ,计算了各种形态P分别占总磷 (TP)和总溶解磷 (TDP)的百分比 ,讨论了各种形态P之间的相互关系 ,分析了影响颗粒磷 (PP)和溶解磷 (TDP)分布的环境因素。结果表明 ,大多数站位微表层对各种形态P产生了富集 ,但是富集概率有所差别 ;大亚湾海域水中P ,除微表层主要以PP形态存在外 ,其余水层均主要以TDP形态存在 ,TDP在所有水层中均以DOP为主要存在形态 ;各个水层中PP是影响TP分布变化的主要因素 :影响PP在微表层、次表层和表层分布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为COD ,在底层则为叶绿素a与COD的叠加 ;影响TDP在微表层和底层分布变化的主要环境因素为盐度 ,在次表层和表层则为COD。 相似文献
217.
胶州湾海洋微表层铜络合的容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采用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了2004年胶州湾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金属铜离子的络合容量和条件稳定常数,系统地探讨了其分布规律及其与COD、DOC、TN和TP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胶州湾海水微表层铜络合容量有富集现象,平均值微表层为3.85×10-7mol·L-1,次表层为2.45×10-7mol·L-1,富集倍数1.56.条件稳定常数(lgK)微表层为7.21,次表层为7.21;且3月、9月微表层小于次表层,6月、12月微表层大于次表层.胶州湾铜络合容量东北部>西北部>南部>中部>湾口;且9月>6月>12月>3月.海水微表层和次表层铜络合容量与COD、DOC存在显著正相关性,而与TN、TP存在较好负相关性. 相似文献
218.
根据2002年-2011年同安湾海域水质监测结果,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评价法和富营养化水平法对同安湾海域近十年水质状况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该海域主要污染因子为无机氮和活性磷酸盐,各年均值大部分超三类海水水质标准;溶解氧、化学需氧量、重金属(汞、铜、铅、镉)及砷、油类均符合一类海水水质标准。该海域目前处于N高P低的富营养状态,氮磷比趋势不够稳定,但磷限制性富营养化趋势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219.
渤海湾海域生态环境的研究Ⅰ.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2003年7月15日、2003年11月4日、2004年2月29日和2004年5月25日渤海湾海域的调查资料,对调查区内浮游植物的种类组成、细胞数量、优势种组成和随季节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历史资料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浮游植物以硅藻、甲藻为主,还有少量的金藻和蓝藻;浮游植物细胞数量在春季最高,随后逐渐减少,至冬季达到低谷,季节变化属单周期类型.与历史资料相比,细胞数量、季节性变化和优势种的组成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220.
海湾扇贝自身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了海湾扇贝自身污染的研究。在海湾扇贝生长的生态过程中,出现了来源于自身新陈代谢产物的有机和无机氮污染,即自身污染。导致pH和DO的降低,COD和BOD的增加,以及病原生物弧菌的大量繁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