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4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828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26篇
综合类   1840篇
基础理论   267篇
污染及防治   128篇
评价与监测   261篇
社会与环境   298篇
灾害及防治   36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0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941.
内蒙古乌梁素海已成为我国寒旱区富营养化最为严重的湖泊,本文通过2007-2010年黄藻暴发事件,在大量实测数据和调查数据基础上,对乌梁素海的污染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污染源主要来自3个方面,分别是农田排水、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染。本文为乌梁素海源头治理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42.
滇池水体光学物质的吸收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基于2009年9月在滇池的野外采样,分析了滇池水体中光学活性物质的吸收特性及其空间分布、与水体组分浓度的关系、各光学活性物质吸收对总吸收的贡献率、滇池水体吸收特性与其他二类水体的异同性等.结果表明,总颗粒物吸收光谱曲线与浮游藻类吸收光谱曲线形状相似,浮游藻类吸收在总颗粒物吸收中占主导;440、624和675 nm处的浮...  相似文献   
943.
随着镜泊湖旅游业快速发展,环境压力指数化增加长,环境保护面临着巨大的挑战。针对镜泊湖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在水质现状评价的基础上,计算了镜泊湖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两项指标的水环境容量值,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在水环境容量计算结果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镜泊湖流域水环境保护的措施和建议,为合理有效地利用水环境容量资源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对策。  相似文献   
944.
2008-2010年洱海水质及藻类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08~2010年洱海水质和藻种监测数据,得出洱海水质现状及藻类的变化状况。监测结果表明:近3年洱海水质总体呈好转趋势,三个监测站点水质好转表现为海东>才村>团山;总藻细胞密度则恰恰相反,其大小为团山>才村>海东。藻类种属方面,洱海共检出8门61属;蓝藻、绿藻门数目占总数的80%以上,其次为硅藻,约10%左右,洱海的藻类植物群落组成主要为蓝藻-绿藻-硅藻类型。此外,2010年以前三个监测点以蓝藻居多,2010年后绿藻及硅藻比重跃增,其他藻种出现频率升高,导致洱海藻类浮游植物群落组成有所变化,洱海藻类丰度提高,其原因可能与2010年云南气候的反常引发环境变化造成。  相似文献   
945.
太湖沉积物氮磷吸附/解吸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8,他引:13  
通过90组吸附/解吸实验研究了太湖沉积物氮、磷的吸附/解吸等温线特征,同时将平衡点浓度、本底吸附量、吸附效率与间隙水、沉积物中各形态氮、磷进行相关性分析,以期对太湖沉积物的"源"、"汇"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供试的浓度范围内,沉积物氮磷的吸附/解吸等温线呈显著线性关系,全湖氮的平均吸附/解吸平衡点浓度为1.10 m...  相似文献   
946.
对辽河和太湖流域表层沉积物中8种常见的拟除虫菊酯:联苯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甲氰菊酯、氟氯氰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进行分析测定.结果显示,太湖流域中拟除虫菊酯含量范围为0.02~2.91ng·g-1(干重,下同),平均含量为0.63ng.g-1,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辽河流域中的含量相对较高,其范围是0.14~19.6ng·g-1,平均含量为6.20ng·g-1.采用毒性单元TU(选用钩虾Hyallela Azteca的LC50)对拟除虫菊酯毒性风险进行估算,太湖流域∑TU值范围是0~0.40,相比之下,辽河流域的∑TU值高出很多,范围在0.10~1.73之间,其中有3个点位的∑TU值大于1,表明其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其毒性主要来源于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  相似文献   
947.
基于GIS的滇池流域景观格局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景观格局优化是景观生态学中的难点和热点问题。选择滇池流域为研究区域,在RS和GIS的支持下对2008年Landsat TM影像进行解译判读,获得景观类型图,运用最小耗费距离模型对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优化。结合景观各组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和空间作用,构建了生态源地、生态廊道和生态节点等景观组分,以加强生态网络的空间连通性,提高景观格局稳定性,完善生态功能。源地具有较高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需要维持和增大源斑块面积。所构建城市区域廊道、森林生态廊道、农业生产廊道应采取保持廊道规模,建立缓冲区,加强植被绿化,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措施以提高整个廊道的连通性。节点位于景观生态流和连通的重要位置上,需要加强控制。该研究对流域生态规划和土地利用优化布局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48.
巢湖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残留与风险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GC-MS分析了巢湖14个样点表层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OCPs)残留水平,研究了其分布与组成特征、与TOC的关系以及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巢湖表层沉积物中OCPs总含量范围为0.58~32.91ng.g-1(干重),其中六六六类(HCHs)农药含量在0.23~1.81ng.g-1之间,滴滴涕类农药(DDTs)含量在0.34~31.01ng.g-1之间.表层沉积物中HCHs和DDTs平均含量的空间分布特点为:西部湖心>东部水源区>东部湖区(不包括水源区)>河流,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则主要为巢湖东部湖区和水源区的局部污染.HCHs和DDTs的组成成分分析表明其主要来源于历史残留.OCPs含量与TOC含量之间不存在显著相关关系,说明OCPs在沉积物中的含量还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与共识沉积物质量基准(CB-SQG)相比较,巢湖局部地区表层沉积物存在较大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949.
淀山湖沉积物磷分布特征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本研究分析了淀山湖沉积物中磷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淀山湖沉积物含有较丰富的磷,TP变化范围在266~1146mg·kg-1之间,全湖平均含量为572mg·kg-1,空间分布存在显著的异质性.受上游来水影响,淀山湖沉积物TP含量总体上由西北向东南逐步降低,其中以北部湖区沉积物污染程度最高.表明虽然近年仍有大量的外源污染物进入淀山湖,但淀山湖总体存在一定的自净能力.以全湖平均来看,淀山湖沉积物中磷存在形态由高到低顺序为HCl-P>NaOH-P>OP>Ex-P.Ex-P含量最低,不足TP的1%.沉积物NaOH-P与TP相关性良好,表明沉积物中TP含量的增加,主要来自于NaOH-P.在空间分布上,西北部湖区TP主要以NaOH-P为主,东南部TP主要以HCl-P为主.OP在表层沉积物中分布较平均,在垂直分布上,各样点底部有机磷所占TP的比例普遍高于上层,暗示近年来生源磷沉积处于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950.
Reconstruction of trace metal pollution histories and sources may help us to regulate current pollutant discharge. This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he highland lakes in southwestern China, which are facing trace metals pollution. We present sedimentary records of 11 metals accumulated in Yangzong Lake since the 1870's, a highland lake in southwestern China. Pollution of lead and zinc (Pb and Zn) was differentiated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geochemical normalization, and lead isotope ratios. Nearly all the metals as well as grain size composition show generally constant values before the mid-1980's, denoting stable detrital input in the catchment. Fluctuations 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the metals as well as grain size composition since the mid-1980's indicate an increase in soil erosion with strengthened human disturbance in the catchment. After geochemical normalization, Pb and Zn showed constant values before 1990 AD and then a gradual increase in parallel with the variations in 208Pb/206Pb and 207Pb/206Pb ratios, indicating that Pb and Zn pollution occurred. Combining the data of 208Pb/206Pb and 207Pb/206Pb ratios in the sediments of Yangzong Lake, leaded gasoline, Pb-Zn ore and coal, and consumption or production historical trends, we deduced that the enhanced Pb and Zn pollution in Yangzong Lake is caused primarily by ore mining and refini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