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6篇
  免费   252篇
  国内免费   827篇
安全科学   26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26篇
综合类   1840篇
基础理论   267篇
污染及防治   130篇
评价与监测   261篇
社会与环境   298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97篇
  2021年   104篇
  2020年   95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76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33篇
  2015年   16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116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89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69篇
  2002年   62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54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2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西洞庭湖鱼类物种多样性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洞庭湖是长江中游现存仅有的两大通江湖泊之一,研究其鱼类资源对了解湖泊通江的生态作用有着重要意义。为此,在2002年9月~2004年6月每月定期定点在西洞庭湖区开展鱼类调查,结果如下:① 实地调查到鱼类111种,隶属9目20科,包括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物种;②鱼类物种数年动态波动较大,最高月份达69种,最低为26种,月均50±13种;③物种多样性指数年动态与物种数年动态大体一致,最高达3.34,最低为1.89,月均2.84±0.38;④空间分布上,位于入湖口的调查点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高于内湖,且差异有显著性(p<0.05);⑤在数量上,湖泊定居型鱼类占50%以上,其中,鲫数量最多,占16%左右。可见:西洞庭湖作为通江湖泊在鱼类多样性的保护上起到避难所和交流场所的作用;目前,西洞庭湖鱼类在生态组成上,湖泊定居型鱼类比重有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852.
洞庭湖区不同利用方式下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动态的重要因子之一。其利用方式的改变必将引起土壤有机碳含量发生相应的变化。在洞庭湖腹地选取典型样区,通过调查走访和密集取样,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旱地、水旱轮作地、一季稻水田和双季稻水田)下623个农田耕层土样有机碳含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低顺序为双季稻水田(28.12 g/kg) > 一季稻水田(27.03 g/kg) > 水旱轮作地(24.79 g/kg) > 旱地(17.96 g/kg),其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 < 0.01)。土地生产力、秸秆还田量和土壤水文状态是导致不同利用方式下耕层土壤有机碳含量差异的主要原因。进一步分析表明:加强作物秸秆还田(土)、提高土地复种指数、增加地表覆盖是维持和提高洞庭湖区耕作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可行措施,尤其是旱作土壤。  相似文献   
853.
鄱阳湖湿地中蕴含着丰富的微生物资源,参与并维持着湿地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稳定.为探明鄱阳湖湿地土壤细菌分布规律,分析可培养细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特征,采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了鄱阳湖湿地土壤全部细菌(AW)和湿地外围周边土壤全部细菌(AS)群落结构多样性特征;又结合可培养方法和qPCR功能基因芯片技术,分析了湿地可培养细菌(CW)和湿地外围周边土壤可培养细菌(CS)功能基因丰度差异.研究发现鄱阳湖湿地土壤细菌多样性低于湿地外围周边土壤细菌,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是两种土壤环境中共有的细菌优势菌门,放线菌门、厚壁菌门、绿弯菌门和热脱硫杆菌门也是存在于两种土壤中的主要菌门,但相对丰度均差异显著;网络分析显示湿地土壤较周边土壤细菌网络结构更简单.采用可培养方法获得的不同采样点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差异不明显.但湿地土壤可培养细菌功能基因的拷贝数高于周边土壤,其中参与氮循环的UreC基因和参与碳固定的acsE基因在两种土壤可培养细菌中相对丰度较高.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挖掘调控、维持湿地土壤养分循环和促进鄱阳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潜在有益微生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54.
主要研究了中国东北兴凯湖周围水稻种植区域农药残留以及对湖水水质的影响.分别于水稻抽穗期和水稻成熟期在兴凯湖地区对稻田、排干和大小兴凯湖地表水进行采集并对27种农药及其降解产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水稻抽穗期所分析的27种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全部检出,总浓度范围为247.97~6 094.49 ng·L-1;水稻成熟期检出25种,总浓度范围为485.36~796.23 ng·L-1,两时期对比,抽穗期的农药及其降解产物检出数量更多且总浓度更高;在水稻抽穗期阿特拉津、西草净和多效唑为主要检出农药,在水稻成熟期阿特拉津和稻瘟灵为主要检出农药;大小兴凯湖水中农药的分布特征与排干水相似,表明大小兴凯湖水中农药及其降解产物很可能来源于稻田排干的输入;在排干和大小兴凯湖水中,阿特拉津、西草净、扑草净、丁草胺、稻瘟灵和草酮RQ均值大于0.1,对水生生物存在潜在生态风险.  相似文献   
855.
Desertification is one of the most serious eco-environmental problems around Qinghai Lake. Based on GIS and RS, GIS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the information of spatial-temporal change and different pattern of desertification in each county around Qinghai Lake in four phases of 1976, 1987, 1995 and 2006. Using the function of intersect and overlay supported by ARCGIS, with analyzing attributes of vector RS images, we obtained transition data and established transfer matrix of land-use types in recent 30 years, besides, protracted land-use transition maps of all desertification classes. In further, we analyzed transition quantity and direction of desertification in each county, moreover, reconstructed the process of spatial-temporal evolution of desertification. The results are showed below: (1) it′s the transition between desertified land and others but not in the desertified that played the main role in Gangcha and Gonghe County, while the transfer between desertified lands were greater than that with other land-use types in Haiyan County. (2) Extremely severe desertified land mainly distributes in Ketu and Sand Islands that belongs to Haiyan County, and moderate desertified land in riversides of Gangcha County, also, the light desertification expanded too rapidly to become the most desertified land-use type in the surrounding of Qinghai Lake since 1976. (3) By using relative change rate of desertified land, the regional variability rank from top to toe was Gangcha, Haiyan and Gonghe.  相似文献   
856.
文章通过对重庆龙水湖景区规划设计构思的分析,阐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旅游景观融合的规划设计手法。  相似文献   
857.
太湖生态模拟系统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湖泊生态系统模拟在湖泊富营养化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湖泊生态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手段。湖泊生态系统模型及其相关软件的发展经历了从简单的回归模型、单一的营养盐平衡模型到目前复杂的生态系统动力学模型。本文详细的介绍了湖泊生态模拟的原理、结构框架设计、功能、运行环境及参数等特性,借助太湖有关资料建立了太湖生态系统模拟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分析,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在太湖有很好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858.
洞庭湖区是中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意义的湿地分布区,又是中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其良好的生态环境质量是实现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在分析洞庭湖区湿地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建立了湿地生态脆弱性评价的相关指标体系,对洞庭湖区17个县市进行了湿地生态脆弱度的量化评价,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洞庭湖区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859.
本文介绍了我院最新开发的湖泊生态修复集成技术包括湖滨陡坎沿岸带基底修复技术、植物浮岛生态技术、入湖河渠污染控制技术和湖滨沿岸带大型水生植物群落恢复技术在滇池草海东风坝及老干鱼塘水域生态修复工程的实际应用情况,本项目在滇池草海约3.3km。水面实现了大型水生植物恢复面积约1.0km^2,在湖滨带形成由挺水植物、浮叶植物、浮水植物及沉水植物等不同植被类型组成的生态结构,大型水生植物覆盖率达30%,恢复水生植物共计20余种,栖息的水禽及鸟类目前已达27种,生物多样性显著提高,呈现出郁郁葱葱、生机勃勃的景象,生态修复区良性水生植被生态系统已经初步建立,湖泊自然生态环境和水质得到了明显改善,水体透明度增幅约为65%-70%,TN和TP去除率约为30%,取得了良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为滇池及超富营养化湖泊的生态修复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工程示范。  相似文献   
860.
Geochemical, mineralogical and sedimentological analyses were carried out to contrast two different sites (respectively characterized by permanently oxic and anoxic conditions) in a small, meromictic, seawater lake. In fact, due to relatively high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reduced water exchange, the Rogoznica Lake has almost permanent anoxic conditions below the depth of 12 m, where sediment can be considered an anoxic–sulphidic sedimentary environment. Different water column and sediments redox conditions affect the distribution and speciation of major redox-sensitive metals (Fe, Mn, Mo), reduced sulphur species (RSS) and dissolved organic C (DOC). Trace metals, especially those that accumulate in anoxic–sulphidic environments (Fe, Mo) showed a marked enrichment in the solid phase, whereas the low solubility of sulphides leads to low porewater concentrations. The relatively high sedimentary enrichment of Mo (up to 81 mg/kg) also confirms highly anoxic conditions within the Rogoznica Lake sediments. Results clearly show that chemical species within the sediments will tend towards equilibrium between porewater and solid phase according the prevailing environment conditions such as redox, pH, salinity, D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