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2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51篇
综合类   186篇
基础理论   61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01篇
评价与监测   46篇
社会与环境   15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531.
铅锌矿区农田土壤重金属的统计分析及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西某铅锌矿区周边农田表层进行了采样分析,测定了土壤中Zn、Pb、Cd、Hg、Cu、As、Ni、Cr的含量,依据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分析了研究区域内表层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并通过主要成分分析和半变异函数分析,对重金属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调查区域不同程度地受到Zn、Pb、Cd、Hg.Cu.As、Ni、Cr的污染.其中污染最重的是Cd,100%超标,超标倍数在0.67~311.93之间;其次是Zn、Hg、Pb,超标率分别为97%、84%、36%,平均超标倍数分别为10.94、3.03、1.09;污染较轻的是As、Ni、Cu、Cr.主成分分析结果将8种重金属元素分为第一主成分(Zn、Pb、Cd、Hg)和第二主成分(As、Ni、Cu、Cr),第一和第二主成分的贡献率分别为54.36%和31.19%.第一主成分在离矿区较近的西北偏西面有着较高的分布,说明第一主成分主要受铅锌矿厂污染的影响;而第二主成分在离矿区较近的西北偏西面和离矿区较远的东南偏南面都有着较高的分布,说明第二主成分不仅与铅锌矿厂的污染有关,而且与土壤母质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532.
研究了废锌锰电池正负极电极材料在硫酸中的溶解情况。H2O2的加入会对溶解过程产生较大的影响,适宜的溶解条件为:硫酸浓度3mol/L,液固比为6,反应温度50℃,H2O2浓度2.5%(质量分数),反应时间20min.  相似文献   
533.
中国电池生产用汞量调查分析及削减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调查分析中国2004年含汞电池的种类及用汞情况的基础上,对该行业的总用汞量进行了估算,并与1995年和2000年的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用汞量的变化趋势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提出了中国用汞量削减的主要对策。结果表明,电池行业的总用汞量呈显著下降后逐年上升趋势,扣式碱锰电池是今后用汞量削减的关键;该变化趋势是国内外限汞政策和经济快速发展导致的电池产品需求量增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削减应主要集中于强化对现有低汞或无汞化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快扣式碱锰电池和糊式锌锰电池的无汞化进程,应尽快建立汞生产和销售环节的监督管理机制,建立含汞废电池的回收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534.
铅镉胁迫条件下,采用盆栽试验,研究接种云南会泽铅锌矿区Cd超累积植物-圆叶无心菜的根际细菌和真菌,对圆叶无心菜的生长和铅镉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2株根际真菌(YQ2F-5和YG2F-6)显著增加盆栽圆叶无心菜地上部分的生长,1株根际真菌(YQF-5)显著增加盆栽圆叶无心菜的生物量.根际细菌对盆栽圆叶无心菜的生长和生物量没有影响.接种根际细菌和真菌对盆栽圆叶无心菜Pb和Cd的吸收累积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535.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oxalic acid (OA) on the immobilization of Pb(II) in contaminated soils by phosphate materials, has considerable benefits for risk assessment and remediation strategies for the soil. A series of phosphate amendments with/without oxalic acid were applied to two anthropogenic contaminated soils. We investigated the immobilization of Pb(II) by KH2PO4, phosphate rock (PR), activated phosphate rock (APR) and synthetic hydroxyapatite (HAP) at different phosphate:Pb (P:Pb) molar ratios (0, 0.6, 2.0 and 4.0) in the presence/absence of 50 mmol oxalic acid/kg soil,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treatments were evaluated using single extraction with deionized water or CaCl2, Community Bureau of Reference (BCR) sequential extraction and toxicity characteristic leaching procedure (TCLP) methods.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centration of water extractable, exchangeable and TCLP-Pb all decreased with incubation time. The concentration of water-extractable Pb after 120 days was reduced by 100% when soils were amended with APR, HAP and HAP + OA, and the TCLP-Pb was <5 mg/L for the red soil at P:Pb molar ratio 4.0. Water-soluble Pb could not be detected and the TCLP-Pb was <5 mg/L at all treatments applied to the yellow-brown soil. BC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PR was most effective, although a slight enhancement of water-soluble phosphate was detected at the P:Pb molar ratio 4.0 at the beginning of incubation. Oxalic acid activated phosphates, and so mixing insoluble phosphates with oxalic acid may be a useful strategy to improve their effectiveness in reducing Pb bioavailability.  相似文献   
536.
目的 解决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组在高温下的安全性和热失控问题.方法 建立锂离子电池组冷却系统的三维分析模型,应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方法 ,结合热传导和热对流理论,对电池组进行仿真分析.结果 锂离子电池组的温度场分布基本相同,呈现出中间低、两侧高的分布特点,且...  相似文献   
537.
目的 提升不同老化情况下的锂离子电池荷电状态(SOC)估计精度。方法 基于PNGV模型(Partnership for a New Generation of Vehicles),对锂离子电池SOC进行估计。首先通过双线性变换对PNGV模型进行离散化,采用带有遗忘因子的递归最小二乘法(FFRLS),对电池模型参数进行在线辨识,利用卡尔曼滤波(EKF)算法进行SOC估计,并通过动态工况验证SOC估计精度。结果 以多种误差指标考察不同循环下的试验数据,在不同电池老化状态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相比基于Thevenin模型的算法,基于PNGV模型的算法可以将SOC平均绝对误差减少约60%,同时也可以将SOC估计最大绝对误差波动范围降低53.8%。结论 本算法引入PNGV模型后,解决了基于Thevenin模型算法误差大、不稳定的问题,提升了动力电池系统在不同老化环境下的适应性。  相似文献   
538.
目的 研究不同诱发条件下三元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和燃烧特性,科学认识海洋工程和装备领域储能电池的安全性,为海洋工程的消防安全设计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模拟三元锂离子电池机械滥用和热滥用场景,分别用针刺和加热方式触发锂电池热失控,对不同带电状态(0%、25%、50%、75%、100%SOC值)的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过程中温度、电压、质量损失进行测量,对热失控后的电池进行拆解,并分析极片残余物的宏观和微观变化特征。结果 随着电池SOC值的增加,热失控反应强度增加,电池表面最高温度、温升速率和质量损失率均增大。针刺和加热触发电池热失控后极卷形态变化特征不同,分别呈“贝壳”和“月牙”形状。极片残余物的热重分析表明,50%SOC值和100%SOC值电池在针刺和加热后,极片残余物氧化分解后的质量损失比例分别为36.73%、18.75%和38.28%、30.38%。结论 三元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行为随电池SOC值和诱发条件的改变而变化,高SOC值时,电池热失控反应更剧烈。一定条件下,针刺比加热更易触发电池热失控,而加热触发的热失控反应速率更快。热失控后的极卷形状变化和残余物热重分析可为火灾原因调查提供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