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22篇
安全科学   12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282篇
基础理论   11篇
污染及防治   13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301.
滇西地区基性 超基性岩、碱性岩中的长石、石榴子石、橄榄石等单矿物及羊拉铜矿区二叠世海相玄武岩的铅同位素组成可以代表原始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 ,由此确定的该区上地幔铅同位素组成变化范围为 2 0 6Pb/2 0 4Pb =1 7.877~1 8.5 0 6,平均 1 8.1 0 8,2 0 7Pb/2 0 4Pb=1 5 .470~1 5 .5 87,平均 1 5 .479,2 0 8Pb/2 0 4Pb=3 7.797~ 3 8.5 67,平均 3 8.1 77。研究发现 ,由于受地壳物质的混染和成岩后U、Th衰变产生的放射成因铅的影响 ,这些幔源岩石全岩铅同位素组成已不能代表原始上地幔的铅同位素组成 ;金顶铅锌矿床的铅并非上地幔来源 ,而是相当于下地壳来源的铅与兰坪盆地沉积岩铅二者的混合铅。  相似文献   
302.
拉拉布脉状金矿床是西必塔矿集区最典型的矿床,而西必塔矿集区脉状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是近年来发现的最具经济潜力的金矿床之一。金矿赋存于中新世—更新世马林丹群火山岩中,该火山岩呈零星岛状散布于斯丹岗—哥塔巴托—大姑玛线性构造活动带(SCDL)的东部,并受到安山玢岩侵入。该火山岩可分为上、下段两段。下段由安山质熔岩、英安岩、凝灰岩组成,上段为火山角砾岩和凝灰质角砾岩。拉拉布矿床的安山岩具有明显的热液蚀变,属于冰长石—绢云母型金矿化。金是在pH值近中性的浅表环境中由于热液沸腾并伴随流体的混合沉淀而成,通常富集于标高30~200 m之间。金的富集有4个阶段(1)形成角砾岩之前的围岩蚀变作用;(2)热液角砾岩的形成;(3)形成角砾岩后的围岩蚀变作用;(4)金矿形成。  相似文献   
303.
采用微量元素地球化学方法 ,系统研究了新疆乌恰中新生代沉积盆地的成矿地球化学背景、区域化探异常特征、成矿过程中元素的再分配特征等 ,认为“三色”岩层和富含Pb、Zn、Ag、Cu、Sr等成矿及伴生元素的基底是形成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物质前提。成矿过程中微量元素的再分配特征更进一步证实了本区存在大规模的热卤水活动。与金顶铅锌矿床对比 ,二者的基底都富含金属元素 ,矿石物质组分和成矿元素相同、水系沉积物异常的元素组合类似。这些特征是本区寻找热卤水成因的大型—超大型铅锌矿床的十分重要的地球化学证据。乌拉根铅锌矿床和新发现的铅锌矿化点 (带 )均有规模大、强度高的Pb、Zn、Sr组合异常与之对应 ,预示本区有良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304.
对比研究公婆泉铜矿生物地球化学异常与原生异常后发现 :产生生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元素通常是那些在原生异常中强度高且浓度系数较大的元素 ,植物本身对元素的生理吸收特性对元素异常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二者异常组合分带的共同特点是在矿化中心都存在Cu、(Pb)、Au、Ag异常 ,向外都存在Ba、B、As、(Sb)异常 ,最外带则都有Ti、V等异常。比较花岗闪长斑岩和英安斑岩铜矿体的生物地球化学异常 ,前者元素的种类多 ,且内带出现原生晕的中下部或尾晕元素Sn、W等 ,反映其为浅偏中等剥蚀 ;后者元素的种类少 ,内带未出现中下部或尾晕元素 ,反映其为浅剥蚀。建立的铜矿床 (体 )生物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模式能为定位预测戈壁覆盖层下的隐伏矿床 (体 )并推断其剥蚀程度和矿体规模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05.
为了解铅锌矿区耕地土壤团聚体污染状况,以贵州省都匀范家河铅锌矿区周围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土壤团聚体中镉(Cd)、铅(Pb)、锌(Zn)3种重金属垂直分布特征和赋存形态。采用三步连续提取法(BCR)对污染土壤团聚体中3种重金属进行赋存形态分析,利用分布因子法(DFx)和地质累积指数法(Igeo)评估其环境风险。结果表明:土壤样品中重金属Cd、Pb和Zn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3.25、518.40、3471.83 mg·kg^-1,已分别达到贵州土壤背景值的35.23、36.35、14.73倍,且3种重金属在土壤团聚体中的含量与其主要赋存形态特征均存在明显差异。研究区域剖面土壤中各粒径Cd主要以残渣态和可还原提取态的形式存在,各粒径Pb主要以残渣态和可氧化提取态的形式存在,80%及以上各粒径Zn为残渣态,综合得出研究区域土壤中重金属潜在影响程度为Cd>Pb>Zn。分布因子法结果表明:在0-100 cm剖面深度,Cd主要富集在0.25-1 mm的颗粒中,Pb主要富集在1-2 mm的颗粒中,Zn主要富集在0.053-2 mm的颗粒中;地质积累指数法结果显示,各粒径颗粒中Cd、Zn的污染水平主要为重污染,Pb主要为偏重污染。研究矿区周围耕地土壤已受到严重的重金属污染,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修复治理。该文为范家河铅锌矿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旨在为矿区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306.
我国华北平原分布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地下热水矿床;赋存于石灰岩地层形成的地质构造凸起部位的地下热水富水性好,井产水量大,自喷能力强,水质好,矿化度低,温度高,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华北平原地下热水的热源与第三纪侵入的火成岩无关。地下热水的补给来源是山区大气降水渗入地下经过较大的构造断裂带和碳酸盐岩地层岩溶溶洞、断裂裂隙深循环以后形成的。地下热水的温度主要取决于水循环的深度。  相似文献   
307.
~(239)Pu是一种极毒的放射性核素,水环境,尤其是江河环境中~(239)Pu的水平与分析情况,目前在国内还未见有系统的报道,本文通过对长江的一些江段及川江水系水环境中~(239)Pu水平的分析,探讨了其分布情况及规律;并初步分析了目前长江水域中~(239)Pu的主要来源;得出了研究江段水底沉积物中~(239)Pu的沉积规律。  相似文献   
308.
长江中游现代河流沉积物磁组构参数值特征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对长江中游簿洲湾一带不同类型河段(平直和弯曲)、不同水文环境(高滩、低滩、心滩)沉积物磁组构参数特征的系统取样、测量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平直河段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的K、P、F、Fs、T以及E的统计平均值均比弯曲河段处相应磁组构参数值略偏大。而q、L的统计平均值却比弯曲河段河流沉积物的相应磁组构值略偏小;2)平直河段各向异性量值椭球长轴磁偏角方向明显,其与水流作用方向具有很好的一致性。而在弯曲河段各向异性量值椭球长轴磁偏角的方向分散,反映了在弯曲河段处水流具有方向多变的特点;3)从河流高滩、低滩到心滩沉积物的磁化率各向异性参数P、F、Fs、T、E的统计平均值均具有从小逐渐变大,而磁基质颗粒度q、磁线理L却从大逐渐变小的变化趋势。这一特点与溃口、高水位时沉积环境不稳定,水流方向多变的、沉积物分选性差的特点是一致的。研究结果对研究古河道的演化、变迁、古河道的识别确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09.
贵州省黔西南州晴隆-安龙地区主要贵州"红土型"金矿的主要产区,也是贵州省湿法炼金的主要生产基地,区内金矿生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地乃至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同时也对当地矿山生态环境造成了较大影响,产生很多环境地质问题,矿山矿渣、废渣等产生的环境地质问题尤为突出。为了解该地区矿山有害废物种类、含量变化范围和污染程度及分布,通过对调查区42件矿渣、废渣所含As、Sb、Hg及73件浸出液中As、Sb、Hg、CN-、S2-有害元素分析,确定晴隆、兴仁、安龙各调查区存在的主要的有害元素及污染程度,根据综合污染指数(GTi)划分出中度、轻度污染区域,提出今后该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建议和有待研究的环境地质问题。  相似文献   
310.
Abstract

Two commercial formulations of Bacillus thuringiensis var. kurstaki (BTK), Foray® 48B and Thuricide® 48LV, were applied aerially over nine spray blocks in a hardwood forest in West Virginia in 1991. Droplet spectra and spray mass deposits were determined using water‐sensitive paper strips (WSPS), glass micro‐fiber filters (GMFFs), glass plates and castor oil. Mass deposits of BTK were also assessed on natural foliage by two bioassay methods, i.e., feeding of homogenized foliage containing a starch‐sucrose solution and force‐feeding bioassay of foliar extracts containing re‐dissolved protein precipitate. Deposits on canopy foliage and ground samplers were also assessed by total protein assay an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Droplet spectra on the WSPS we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n castor oil. Droplets on horizontal ground WSPS were larger than those on vertical ground WSPS. WSPS placed at canopy level collected more droplets than those at ground level. The total protein deposits (ng/cm2) were consistently higher on all blocks than the delta‐endotoxin protein deposits. Spray mass recovery on the ground samplers were low, and ranged from 2.9 to 8.0% of the applied r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