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4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372篇
安全科学   18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1篇
综合类   484篇
基础理论   86篇
污染及防治   117篇
评价与监测   48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63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61.
To understand the size-resolved aerosol ionic composition and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secondary aerosol formation in the upper boundary layer in South Central China, size-segregated aerosol samples were collected using a micro-orifice uniform deposit irnpactor (MOUDI) in spring 2009 at the summit of Mount Heng (1269 m asl), followed by subsequent laboratory analyses of 13 inorganic and organic water-soluble ions. During non- dust-storm periods, the average PM1.8 concentration was 41.8 μg·m^-3, contributing to 55% of the PM10. Sulfates, nitrates, and ammonium, the dominant ions in the fine particles, amounted to 46.8% of the PM1.8. Compared with Mount Tai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the concentrations of both fine and coarse particles and the ions contained therein were substantially lower. When the air masses from Southeast Asia prevailed, intensive biomass burning there led to elevated concentrations of sulfates, nitrates, ammonium, potassium, and chloride in the fine particles at Mount Heng. The air masses originating from the north Gobi brought heavy dust storms that resulted in the remarkable production of sulfates, ammonium, methane sulfonic acid, and oxalates in the coarse particles. Generally, the sulfates were primarily produced in the form of (NH4)2SO4 in the droplet mode via heterogeneous aqueous reactions. Only approximately one-third of the nitrat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e fine mode, and high humidity facilitated the secondary formation of fine nitrates. The heterogeneous formation of coarse nitrates and ammonium on dry alkaline dust surfaces was found to be less efficient than that on the coarse particles during non-dust-storm periods.  相似文献   
362.
《环境化学》2012,31(6)
为研究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气溶胶污染的区域特征,2008年4月、7月、10月和2009年1月,在临安区域本底站利用安德森(Andersen)分级采样器进行了大气气溶胶采样,样品用离子色谱(IC)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临安区域本底站SO2/4-、NH4+、K+的浓度在粒径0.43—1.1μm出现峰值;Ca2+、Mg2+的浓度在粒径3.3—5.8μm出现峰值;NO3-、Cl-、Na+的浓度在粒径0.43—1.1μm和3.3—5.8μm出现峰值.气溶胶各个粒径段上的阳、阴离子电荷比均小于2.在降水过程个例分析中,降水之后临安区域本底站的总离子浓度增加了10.9μg·m-3;粒径分布除SO2/4-和K+有明显变化以外,其它离子没有明显变化.通过霾日和非霾日的浓度变化分析发现,细粒子中SO2/4-、NH4+的浓度的增加是造成霾天气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63.
挺水植物作为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根系的生长发育过程影响其环境功能的发挥及其根土和水土界面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界面的氧化还原异质环境是金属离子发生扩散、沉淀和溶解以及吸附和解析等许多瞬时过程的重要场所,这些过程对金属离子在固相和水相的分配起着重要的作用。获取金属离子赋存特征和定量评估大型挺水植物生长对其界面行为的影响,是了解金属离子在界面环境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的关键环节。利用高分辨率沉积物原位间隙水采样技术(Pore Water Equilibrators,Peeper)获得芦苇、香蒲和茭草3种挺水植物根际与非根际溶液中Al3+、Fe3+、Mn2+和Ca2+的剖面分布特征,并利用Fick第一定律定量估算它们在沉积物-水界面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湿地沉积物孔隙水中Al3+、Fe3+、Mn2+和Ca2+的含量较上覆水存在着明显的富集现象。其中Fe3+、Mn2+分布受大型挺水植物影响最为显著,且随沉积物深度增加,富集效应有进一步加剧趋势。从剖面垂向分布来看,Al3+含量的峰值靠近沉积物的表层,而Fe3+、Ca2+和Mn2+含量峰值出现位置相对较深存在于沉积物中下层。与无植被的对照区域相比,4种金属离子含量在植物根区附近显著升高(P〈0.05),其中Al3+、Fe3+和Ca2+受芦苇生长过程影响最为明显,其在根际孔隙水中峰值含量达18.3、513和5408μmol·L-1,较对照分别增加了6.0、2.5及25.8倍,芦苇根际效应显著高于香蒲和茭草。多重比较分析结果显示,Mn2+在根区的分布受茭草影响最大,在根区孔隙水中浓度为21~97μmol·L-1较对照区的1.1~52.5μmol·L-1,平均浓度增加65%。受植物根区环境的影响,Fe3+和Ca2+在植物根区释放速率明显加快,其中茭草根区释放速率分别为(35.38±3.05)和(240.18±20.71)μmol·m-2·d-1较对照区增加10倍;另外湿地植物存在直接导  相似文献   
364.
Humic acid (HA) was impregnated onto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to improve its Cu(II) adsorption capability. The optimum pH value for Cu(II) removal was 6. The maximum adsorption capacity of HAimpregnated activated carbon was up to 5.98mg.g-1, which is five times the capacity of virgin activated carbon. The adsorption processes were rapid and accompanied by changes in pH. In using a linear method, it was determined that the equilibrium experimental data were better represented by the Langmuir isotherm than by the Freundlich isotherm. Surface charges and surface functional groups were studied through zeta potential and FTIR measurements to explain the mechanism behind the humicacid modification that enhanced the Cu(II) adsorption capacity of activated carbon.  相似文献   
365.
老化微塑料对水体中重金属铜和锌的吸附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微塑料(Microplastics,MPs)在水环境中可以作为重金属载体,对金属离子的迁移和毒性效应产生较大影响.本文开展了紫外光老化后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和聚乙烯(Polyethylene,PE)对两种重金属离子Cu2+和Zn2+在单一和二元复合体系中的吸附行为研究.通过拟一级和拟二级动力学模型研究发现,微塑料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更符合拟二级动力学过程,利用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对吸附等温线结果进行拟合,结果表明,在单一体系中,相同老化条件下的PP相比PE对金属离子的平衡吸附量更高,且对Cu2+的吸附量均大于对Zn2+;在二元复合体系中,由于竞争吸附作用,MPs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量小于在单一体系中的吸附量,且MPs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过程更符合Freundlich模型,即吸附主要以多层吸附为主.吸附热力学研究表明,老化PP和PE微塑料对Cu2+和Zn2+的吸附行为属于自发吸热过程.微塑料PP和PE吸附前后对莱茵衣藻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微塑料存在均对藻类的生长有抑制作用,但吸附重金属后的微塑料对藻的生长抑制率有所降低.通过藻的酶活性(包括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过氧化氢酶(CAT))的测定结果表明,微塑料对藻造成一定的氧化损伤,而吸附重金属后的微塑料的毒性作用下降.本论文可以为环境中微塑料存在下复合污染物的竞争吸附行为和联合生态效应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66.
森林被誉为"地球之肺",在防霾治污方面有其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同树种沉降PM2.5的功能有很大差别.本文选取代表性城市森林——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设置垂直监测塔观测大气PM2.5的浓度垂直分布,以考察不同季节城市森林对PM2.5中各组分的影响.在冬季、春季和夏季各采集PM2.5样品,分析并计算PM2.5中Na+、NH4+、K+、Mg2+、Ca2+、Cl-、NO3-和SO42-等典型水溶性无机离子的浓度.结果表明,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呈规律性变化特征:冬季((56.90±27.38)μg·m-3)>春季((46.69±12.24)μg·m-3)>夏季((23.16±8.75)μg·m-3).其中SO42-和NO3-浓度和占PM2.5主要水溶性无机离子总浓度的50%以上.3个季节中,除冬季外,在春季和夏季,8种离子有明显的垂直方向上的沉降,夏季的沉降速率高于春季,但是春季由于大气颗粒物浓度高,沉降通量高于夏季.NO3-和SO42-垂直方向的沉降量在所有可溶性无机离子中最高.植被密度、叶面积指数、气象条件等因素对于PM2.5的沉降特征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67.
金属离子对好氧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通过小试装置研究Mg2 、Mn2 、Ni2 、Zn2 、Co2 和Mo6 单独存在时对活性污泥活性的影响.结果发现,Co2 浓度在2 mg/L以下时,对活性污泥活性稍有抑制,其他离子则均有促进作用.Mn2 、Mo6 、Zn2 、Mg2 和Ni2 的促进浓度范围分别是:0.5~3 mg/L,0.5~5 mg/L,0.5~1 mg/L,5~20 mg/L,0.25~1 mg/L.在各自最佳浓度条件下对活性污泥活性促进的主次顺序为:Mg2 >Mn2 >Zn2 >Ni2 >Mo6 .  相似文献   
368.
Mn2+、Mo6+和Zn2+对活性污泥内胞外聚合物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通过测定不同浓度的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比耗氧率的影响, 确定了Mn2+、Mo6+和Zn2+的最佳促进浓度, 并研究了在各自促进浓度范围内3种金属离子对活性污泥内胞外聚合物(EPS)组分(蛋白质、糖类和核酸)含量变化的影响.结果发现, Mn2+、Mo6+和Zn2+的最佳促进浓度均为1mg·L-1. Mn2+和Zn2+对EPS各组分的影响较大, 而Mo6+基本没有产生影响. 试验同时发现, 经低温贮存的污泥, 其EPS含量下降, 其中多糖含量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369.
植物叶片中氟的测定一般采用离子选择电极法,离子色谱法对其测定还鲜见报道,本文对用离子色谱方法测定植物叶片中的氟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70.
多环芳烃降解菌的筛选及其对芘的降解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焦化厂排水沟底泥为菌源驯化筛选出6株多环芳烃降解菌。实验结果表明:各菌对芘均有一定的降解能力,不同菌体表面疏水性不同,这种不同可以影响到反应初期菌株对芘的表观降解率,菌体的疏水性表面较亲水性表面对芘有更强的吸附性;保存的一组天然混合菌对芘降解率较低,没有表现出优于单个菌株的协同作用;多环芳烃降解菌在芘培养液中生长快慢和降解能力没有必然联系。对两株菌体表面疏水性相差较大的菌株在不同条件下的芘降解性能研究结果表明:2#菌降解芘的最佳温度是30℃,9#菌降解芘的最佳温度是40℃;Mn2+对2#降解芘有促进作用,对9#菌几乎无影响,Cu2+对各菌芘降解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外加葡萄糖对于2#菌和9#菌的芘降解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