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24篇
综合类   186篇
基础理论   20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82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401.
A concise but informative “Calendar of Events in Nature Conservation” is presented in order to illustrate the complex process of Man's realization of his place in Nature.  相似文献   
402.
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在处理自然保护与社区发展之间的关系以及推动社区参与保护区管理方面已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但是,从当地现有的社区参与管理的模式来看,不仅社区参与程度较低,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处于被动参与状态,保护区缺少一种激励机制来引导群众自觉参与保护。作者提出了在保护区建立旅游股份合作制公司的构想,并阐述了其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403.
利用自然法是开发环境工艺技术的一般方法。本文对利用自然法在环境工程工艺中的应用进行了总结,并且论述了其哲学内涵。  相似文献   
404.
A bioeconomic model of a single-species fishery with a marine reserve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his study examines the impact of the creation of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from both economic and biological perspectives. In particular, we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rotected patches and harvesting on resource populations. We conclude that protected patches are an effective means of conserving resource populations, even though extinction cannot be prevented in all cases. We discuss the dynamic optimization of a harvest policy by choosing E(t), the harvesting effort, as the dynamic variable. We also discuss the optimal equilibrium harvest policy and explain the biological and bioeconomic interpretations of the results.  相似文献   
405.
论赤水河流域资源环境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通过对赤水河流域的资源环境综合考察,提出赤水河流域在资源环境方面的价值归结为生态河、美景河、美酒河和英雄河四大特点,具有重要的保护价值。从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角度和视野.建议在长江流域选择1~2条自然生态支流,在开发利用长江水资源的同时,给长江留下1~2条不修大坝的自然生态河流。分析认为,赤水河具备了作为自然生态河流的条件和优势。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具有流域性和综合性为特点的“赤水河流域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包括赤水河两岸的陆生植物、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从多个层面和角度阐明了建立流域性和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的意义和作用。分析了当前赤水河流域开发和保护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了“赤水河流域综合性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内容。最后,提出了国家应加强对赤水河流域的支持力度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406.
自然遗产保护的根本问题是产权问题,产权问题是伴随着自然遗产的稀缺性而日渐突出的。产权不清而日渐导致的市场缺陷已经成为自然遗产保护的根本障碍。产权本身是一个权利束,要有效地建立我国自然遗产保护制度体系,必须清晰地确定自然遗产的产权,理顺自然遗产的产权关系。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自然遗产的产权,指出自然遗产的产权本质是一系列的社会关系,通过对自然遗产的管理权、经营权、相邻权等权利做出相关解读,指出自然遗产产权缺陷已经扭曲了自然遗产的价格,导致了自然遗产市场的不平衡。从而完全构成了自然遗产保护的制度障碍。因此,通过理清产权,清除市场障碍,来完成和实现自然遗产法律制度的改革和管理制度的创新是有建设意义的。  相似文献   
407.
自然资本的分类测度和分区管理是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文章基于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分析了2008—2017年宁夏及其各地级市自然资本利用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揭示了自然资本利用演变的驱动机制,旨在为生态脆弱区自然资本的可持续利用、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结果显示:①10年来宁夏人均生态足迹以年均5.01%的速率从3.146 hm2增至4.564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相对稳定,人均生态赤字由2.462 hm2扩大至3.839 hm2,自然资本的供需矛盾愈加尖锐;市域尺度上,除固原市外其他各市生态赤字明显,总体上呈由南向北递增趋势。②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表明流量资本已无法满足需求,对存量资本的消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市域尺度上,足迹深度呈“北高南低”的分布特征,而足迹广度的空间分布与其相反,二者存在显著的地域互补性。③从地类组分构成来看,林地、草地和水域是全区存量资本消耗的主要方式,耕地尚处于流量资本占用状态,建筑用地已过渡为存量资本;市域尺度上,自然资本利用的可持续性呈“南强北弱”格局,各地类间自然资本利用差异显著。④偏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揭示能源消耗、社会消费、经济发展和资源禀赋条件是影响宁夏自然资本利用的显著因素,而人口规模、对外贸易、生态建设、科技进步和产业结构演化对自然资本利用的影响程度较轻;市域尺度上自然资本利用的驱动力差异显著。最后,基于自然资本利用空间分异特征,从供需视角提出了自然资本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和优化路径。  相似文献   
408.
为解决具有轮换更新环节的应急物资政企协同预置储备优化问题,探讨轮换更新环节中的操作过程及成本构成,构建轮换更新费用的应急物资政企协同预置储备优化模型,并以美国东南部墨西哥湾飓风灾害为背景设计3组数值算例,采用Python语言编码模型并调用Gurobi求解器的方式进行算例优化求解。研究结果表明:合同期内,应急物资的轮换更新次数无论多少,需要支出的差价(折旧)补贴普遍较高;轮换更新频次不会影响库存维持成本,但会影响储备库与企业的协同关系。  相似文献   
409.
我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物种保护成效评价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对我国473个自然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资源就地保护状况的分析和评价表明,这些自然保护区不同程度地保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共386种,占其总数的84.84%;保护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共264种,占其总数的86.27%。指出了我国自然保护区应重点关注的物种,并提出相关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410.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地体系逐步完善。在生态系统与重要自然资源保护方面,形成了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自然文化遗产、湿地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海洋特别保护区、特别保护海岛等组成的保护地体系。在生态空间保护方面,率先在国际上提出和实施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以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红线技术体系,成为我国新世纪一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并开展了生态功能区划、主体功能区划。在保护机制上,于2015年启动了国家公园体制,并开展试点示范。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概要分析了我国自然保护地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成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