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7篇
  免费   42篇
  国内免费   18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124篇
综合类   186篇
基础理论   209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29篇
社会与环境   82篇
灾害及防治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96 毫秒
561.
在背景调研、生态环境评价及生态功能区划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生态发生学、生态结构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剖析了自然保护区的结构与服务功能;在深入理解生态安全内涵的条件下研究了指标体系框架,并以医巫闾山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为例探析了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62.
基于GIS技术的万州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空间格局,对于界定主体功能区和人口发展功能区、引导人口合理分布与流动,促进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GIS技术,建立包括地形起伏度、地被指数、水文指数和自然灾害危险度的万州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空间格局。结果显示万州区的人居环境指数介于1642~8460。沿长江一带自然适宜程度最高,西北其次,东南部最差。比较适宜区面积最广,占万州区总面积的31%;一般适宜区居次,占2481%;临界适宜区占1892%;高度适宜区面积占1576%,不适宜地区面积最小,仅占95%。万州区总人口的7713%分布在一般适宜区及其以上的区域,相应面积占全区域的7158%,说明人居环境的自然适宜程度从根本上决定着万州区人口分布的地理格局。实证表明基于GIS技术的测评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的空间格局,能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适度聚集,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563.
在鄱阳湖流域生态修复中,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遵循客观规律”的修复方法:(1)对具有典型意义的生态系统,划定保护区,加强管理,保护濒危物种,增加生物多样性;(2)对中、轻度损害的生态系统,实行封育保护,减轻负荷压力,利用生态系统自组织功能,自然恢复为主;(3)对于严重损害的生态系统,遵循生态系统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采取人工措施修复或重建。科学选择了修复策略:(1)以修复植被生态系统为基础和前提,创造条件,利用生态系统的自组织、自修复能力逐步实现微生物、动物的恢复;(2)把生态修复与发展生态经济结合起来,增加群众收入,提高参与生态修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经过20多年的生态修复,鄱阳湖流域森林覆盖率由311%提高到5832%;同时探索出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1)通过综合科学考察,掌握生态系统受损害的状况和原因,揭示相关生态系统发育、演替的客观规律;(2)着力研究生态恢复的生态学过程与机制,寻求有效的修复方法、措施和模式;(3)自主创新、试验示范、试点先行、样板引领;(4)以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大项目为载体,全面展开、系统推进  相似文献   
564.
从全球化、国情和宏观经济运行的现代视角对国家储备物资的实质属性及其功能特征进行深入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揭示了国家储备物资在国家发展、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等方面的必要性及其投入使用的作用原理,对国家储备物资参与国家经济、安全和社会生活的现代价值及其意义进行了研究。研究证明,在应对突发性事件或不确定因素所造成的巨灾和风险时,国家储备物资因其属性功能而不仅具有比较优势,更具有绝对优势;它们的投入和使用对国家政治和经济的稳定,保证民生和国家安全等方面,可以发挥刚性作用与弹性作用。这种功能性的优势及其作用是市场机制不具备的效能,是社会其他资源或力量无法替代的,在经济全球化和现代化发展中,它们是国家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成分。  相似文献   
565.
怒江流域森林资源的本土利用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怒江流域北段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周边4个社区的森林资源利用状况详细调查数据,运用建房频率计算农村地区建房周期、气干密度换算薪材材积等方法,分别依本土居民的建材、薪材、围栏(篱)用材和非木材林产品(NWFPs)4种森林资源利用方式,计算、分析怒江流域北段森林资源当地利用的消耗量和消耗结构。结果显示:怒江流域北段建房材消耗量0.10 m3 /a·人,薪材3.87 m3/a·人,农地围栏用材0.019 m3/a·人,年户均采集以菌类和中药材为主的非木材林产品73.95 kg。表明消耗量最大的利用形式是薪材,而非传统认为的建房材和农地围栏材;农村社区木楞房、木片房和农地围栏“长期留存”,而薪材流量大“库存小”的表象,是导致认识偏差的原因。调查社区的地理位置、社区规模和民族组成等在怒江流域北段具较强代表性,结果可为调查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也可为高黎贡山(怒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66.
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面对环境问题与资源危机,人类社会正面临发展的文明转型.为此我国提出科学发展观,力求全面的可持续发展.我们要转变认识自然的价值观,走出“人类中心论“,构建环境伦理体系.发挥环境伦理的作用和功能,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与善待自然,坚持公正补偿、节约、平等和慎行等原则.社会各群体都要负担起环境责任,共同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67.
微生物絮凝剂MBFTRJ21的絮凝机理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筛选得到的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具有用量少絮凝效果好等优点.蒽酮反应、考玛斯亮蓝、Elson-Morgan反应表明,絮凝剂MBFTRJ21为粘多糖类高分子絮凝剂;ξ电位测定及氢键和离子键检验结果表明,絮凝剂和碱泥之间的作用力为氢键;絮凝剂的热处理和KIO4处理表明,其活性成分为蛋白质和糖胺;絮凝过程中粒度分析表明,絮凝过程存在架桥作用.其絮凝机理为:絮凝剂和碱泥在絮凝剂的活性部位--糖胺中的氨基以氢键的形式结合,然后再经过架桥作用絮凝沉淀.  相似文献   
568.
资源型催化剂净化柴油机尾气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使用含有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元素以及只含有过渡金属元素的矿石制备了多种资源型催化剂,并在柴油机台架上进行筛选和活性评价.结果表明,含有稀土金属和过渡金属复合氧化物的ZC-1号催化剂和只含有过渡金属氧化物,但添加助催化剂的ZC-4号催化剂具有较好的温度特性、空速特性、热稳定性和抗积碳性能,其中ZC-1号催化剂的性能最优.对ZC-1号催化剂进行了700h的使用寿命考察,未见其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569.
“近自然林业”经营法在杉木人工幼林经营中的应用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从1994年起,将“近自然林业”的经营方式应用于杉木人工林的经营中。5a的试验结果表明:与采用常规方法经营杉木相比无论是平均胸高、平均树高、单位面积蓄积量都有大幅度的增长,且立地条件越差增长的幅度越大。用近自然林业经营法经营杉木人工幼林,土壤肥力也得到了维护和提高,表现在土壤生物活性加强,土壤养分增加,交换性能改善,加速了养分的循环和累积。  相似文献   
570.
The use of total area protected as the predominant indicator of progress in building protected area (PA) networks is receiving growing criticism. Documenting the full dynamics of PA networks, both in terms of the gains and losses in protection, provides a much more informative approach to tracking progress. To this end, documentation of PA downgrading, downsizing, and degazettement (PADDD) has increased. Studies of PADDD events generally fail to place these losses in the context of gains in protection; therefore, they omit important elements of PA network dynamics. To address this limitation, we used a spatially explicit approach to identify every parcel of land added to and excised from the Australian terrestrial PA network and PAs that had their level of protection changed over 17 years (1997–2014). By quantifying changes in the spatial configuration of the PA network with time‐series data (spatial layers for nine separate time steps), ours is the first assessment of the dynamics (increases and decreases in area and level of protection) of a PA network and the first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of PADDD in a developed country. We found that the Australian network was highly dynamic; there were 5233 changes in area or level of protection over 17 years. Against a background of enormous increases in area protected, we identified over 1500 PADDD events, which affected over one‐third of the network, which were largely the result of widespread downgrading of protection. We believe our approach provides a mechanism for robust tracking of trends in the world's PAs through the use of data from the 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 However, this will require greater transparency and improved data standards in reporting changes to P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