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5篇
  免费   102篇
  国内免费   169篇
安全科学   233篇
废物处理   9篇
环保管理   85篇
综合类   635篇
基础理论   64篇
污染及防治   24篇
评价与监测   66篇
社会与环境   160篇
灾害及防治   50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76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51篇
  2019年   65篇
  2018年   55篇
  2017年   60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61篇
  2014年   76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0篇
  2011年   69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46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利用STIRPAT模型对未来甘肃省碳排放达峰时间及峰值进行了预测。基于不同视角选取了不同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对甘肃省2005—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甘肃省碳排放趋势方程,设定基准、低碳及强化低碳3种情景模式,预测出不同情景下甘肃省2021-2035年碳排放量及碳强度指标。研究结果表明:在基准情景下甘肃省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在2032年达峰,峰值为16248.88万吨;低碳情景下碳排放总量将在2030年达峰,峰值为15560.75万吨,可看齐国家2030年前达峰目标;强化低碳情景下碳排放总量将在2027年实现提前达峰,峰值为15078.07万吨。最后,基于甘肃省省情并结合研究结果,对其碳达峰工作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2.
西南山区作为中国西部地区的高山峡谷区域,区内地质灾害十分发育,具有人口、房屋多集中于斜坡坡脚分布的特点,亟需寻找一套新的易损性评价方法,针对该区域进行有效合理的风险性评价。文中选取具有典型西部山区特征的泸水市,利用地质灾害基础数据,基于GIS平台和逻辑回归理论,对模型进行评估、多元共线性诊断、拟合度检验,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模型,同时考虑承灾体可能遭受的破坏状态和类型,构建了不同类型承灾体的易损性指标分级赋值表,首次提出了针对西南山区人口、房屋等承灾体分布特征的易损性评价方法,综合评价地质灾害危险性、易损性及风险性。结果表明:泸水县城北部为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县城及周边大部分区域为中风险区和低风险区,与野外调查评价结果基本一致。提出的风险评估方法能有效反应县域范围内地质灾害的风险现状。  相似文献   
993.
为建立典型城市机动车驾驶模式并量化其尾气排放,研究选取成都市内26辆满足国V排放标准(GB 18352.5-2013《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五阶段)》)的轻型汽油车,利用便携式尾气测量系统测量其现实条件下的行驶工况及尾气排放,并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分类回归树方法构建本地化的驾驶模式并分析各模式的尾气排放....  相似文献   
994.
运用分子连接性指数(MCI)对部分酚类化合物的毒性进行了回归分析.以三阶价MCI(0Xv、1Xv、2Xv)为自变量,毒性指标为响应量,对比分析了酚类化合物对小鼠、发光菌和翻车鱼的毒性.结果显示,MCI对毒性的拟合总体较好,可用于对酚类化合物毒性的初步预测,但对小鼠的毒性显示化合物的专性毒性,拟合效果较差.变量的筛选采用向后筛选策略,结果表明,对于翻车鱼和发光菌,虽然自变量数减少,但方程拟合仍然很好.研究结果对于运用MCI研究化合物毒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95.
通过梯度扩散薄膜(DGT)和CaCl2等提取方法,研究了典型冶炼场地及周边多种类型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和固液分配特征,并构建回归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场地渣土混合土壤、林地表层和深层土壤中Cd有效态含量较高,DGT提取结果分别为23.2,1.90和2.53μg/kg,农田深层土壤、杂填土和素填土较低,分别为0.03, 0.05和0.03μg/kg.土壤Cd固液分配系数(Kd)在杂填土、素填土、渣土混合土壤中最高,黏土、农田土壤次之,全风化土和林地土壤最低.总体上DGT测定的Kd值高于Ca Cl2测定结果,CaCl2土液比、提取液pH值显著影响Kd值结果(P<0.05). CaCl2提取结果能够通过线性回归有效预测DGT测定的Kd (R2=0.89~0.93).  相似文献   
996.
长三角与珠三角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变化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重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日报数据中的空气污染指数(简称API),选择上海市和广州市作为代表性城市,研究了长三角和珠三角自2001年至2008年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从年际变化看,上海市2002年前空气质量恶化,2002年后空气质量优化;广州市2004年前空气质量恶化,2004年后空气质量优化,较之上海变化趋势转折点存在2年的滞后。从季度变化看,上海市冬季春季秋季夏季,广州市冬季秋季春季夏季。与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分析表明,上海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呈现好转趋势,广州市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空气质量总体呈现先恶化再好转的趋势,且经济发展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大于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997.
垃圾按量收费是管制城市垃圾的最直接的环境经济政策。它根据垃圾排放量向居民征收(不同的)费用。从而实现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本文通过对城市居民的问卷调查.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方差分析、回归分析等方法。对垃圾按量收费的政策效应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中国垃圾按量收费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借鉴。我们的研究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测度垃圾按量收费政策的总体效应;二是考察垃圾按量收费政策对不同居民的效应差异。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超过半数的居民认为垃圾按量收费更合理,但多数人还是更喜欢每月固定收费;从对不同居民的具体分析看,中高收入者倾向认为垃圾按量收费更合理,年长者更喜欢每月固定收费。实行垃圾按量收费后.年轻者更可能减少倒垃圾的量.但也更可能偷偷倒垃圾。  相似文献   
998.
基于支付卡式问卷调研,运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VM)结合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上海市居民对生活垃圾治理的支付意愿(WTP)和影响因素。调研发现:(1)54.5%的受访者暂无WTP,主要原因是认为生活垃圾治理费用不应该由自己支付;(2)受访者的WTP与其文化程度呈正相关关系;(3)WTP的金额与年龄负相关,与在上海市居住年数、月收入正相关;(4)上海市居民生活垃圾治理的WTP金额为54.3元/月,占受访者人均月收入的0.72%。调研结果可为上海市未来制定垃圾收费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生态补偿机制是十九大确立的重要制度选择和政策措施,然而实行生态补偿机制是否有效却缺乏理论支持和技术支撑。本文立足于长三角地区,利用IPAT系列模型作为构建模型变量的理论基础,应用合成控制法和断点回归相结合的方法检验了长三角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效果以及效果的持续性。合成控制法从基于反事实的视角分析了长三角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用断点回归分析确认了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引起的断点的存在,而断点回归的分析为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提供了因果推断。为了使得分析结果更为稳健,本文进一步借助安慰剂检验以及Bootstrap安慰剂检验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模型结论表明,长三角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的实施是有效的。相对于上海市,浙江和江苏两个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实施效果更为明显。进一步做因果推断,结果显示,经济包括隐性经济的发展、工业占比的提高、能源使用的增加以及人口密度的提升会加剧环境污染,依靠研发水平降低环境污染水平的途径仍需进一步探索,而适度的环境管制可以降低环境污染。长三角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实践为中国其他地方进一步推行生态补偿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000.
准确把握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明确其经济溢出效应是引导区域碳排放合理转移的基础。以中国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总量及碳排放转出总量;通过构建基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综合运用Moran’s I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碳排放转移总量均较大,其中碳排放转入总量大于碳排放转出总量,东部及中部较发达地区均具有正的净转移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和碳排放转出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7和0.14,表明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空间集群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局部空间主要表现为L-L模式和H-H模式。其中东部及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表现为H-H模式,西部地区及中部欠发达地区表现为L-L模式,而中部地区则表现为L-H模式或H-L模式为主;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经济溢出类型主要有五种具有区域特征的溢出模式,其中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所产生的经济溢出效应要强于碳排放转出。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分析了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