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5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375篇
安全科学   14篇
环保管理   54篇
综合类   685篇
基础理论   58篇
污染及防治   25篇
评价与监测   34篇
社会与环境   165篇
灾害及防治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5篇
  2018年   46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39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46篇
  2007年   43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紫色土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长欢  王莲阁  唐江  慈恩  谢德体 《环境科学》2016,37(7):2763-2769
通过野外采样和室内模拟培养试验,研究水热变化对三峡水库消落带紫色土有机碳(SOC)矿化的影响.试验共设3个培养温度(10、20和30℃)和4个水分梯度[40%田间持水量(WHC)、70%WHC、100%WHC和淹水].在66 d培养期内,SOC累积矿化量表现为100%WHC处理下的最大,但与淹水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10℃和20℃时,100%WHC和淹水下的SOC累积矿化量与70%WHC无明显差异,但要显著高于40%WHC,而30℃时100%WHC和淹水下的累积矿化量则要显著高于70%WHC和40%WHC(P0.05),这表明相较于70%WHC的水分处理,高水分(100%WHC和淹水)对SOC矿化无抑制效应甚至在高温(30℃)下有促进作用.在相同水分条件下,消落带紫色土SOC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增加.另外,方差分析可知,温度和水分均能显著影响消落带紫色土SOC的累积矿化量,且二者有明显交互效应(P0.05).双库一级矿化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水分和温度通过影响消落带紫色土易分解有机碳含量和难分解有机碳的矿化速率,致使各处理之间SOC累积矿化量存在差异,其中高温条件下水分影响最为突出.随着温度的升高,低水分(40%WHC)下消落带紫色土SOC矿化的温度敏感性显著下降,而在土壤含水量≥70%WHC下则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52.
三峡库区水体中可溶性C、N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解三峡库区水体中可溶性C、N的变化,本研究于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在三峡水库涪陵段进行了每周一次的水样采集,分析其中可溶性C、N成分的变化及其来源特征.结果表明,库区水中DOC浓度范围为0.64~9.07 mg·L~(-1),且有明显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夏季春季、秋季冬季,DOC年入库总量为1.78×109kg,入库量具有与浓度相似的季节变化趋势;DTN的浓度范围为2.59~4.35 mg·L~(-1),春季冬季夏季秋季,年入库总量为1.32×109kg,入库量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秋季春季冬季,其中DON、NO-3-N分别占DTN的30.35%~63.45%、35.87%~67.72%.DOC受降水和温度的影响明显,水中DOC主要来自外源输入,春季、夏季降雨径流其外源输入量增加,而秋季、冬季则内源贡献有所增加;DTN受人为排放和水体稀释的影响相对较大.相关分析表明,DOC与DON呈显著负相关(P0.05),通常以DOC/DON比值反映水中DOM的来源,库区DOC/DON范围为0.35~7.28,DOM来源具有明显的季节特征.夏季DOC/DON较高,DOM主要来自流域侵蚀;冬季DOC/DON较低,DOM主要来自生活污水排放和内源现场产生;春季、秋季DOC/DON介于两者之间,DOM来源包括流域侵蚀、生活污水排放及现场产生等.  相似文献   
53.
隔河岩水库二氧化碳通量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随着气候变化研究的深入,大型河流拦截工程对水域碳循环及温室气体交换的影响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评估河流拦截工程对水域生态系统碳循环和二氧化碳交换通量时空分布模式的影响,选择清江隔河岩水库作为典型案例,采用在线分析仪与浮箱相结合的方法,在2015年3月至2016年2月期间开展了完整水文年连续观测实验,获取了水库坝前、上游、支流、消落带与库湾等典型区域二氧化碳通量数据.数据分析结果表明隔河岩水库水气界面二氧化碳平均通量为(55.691 8±66.332 9)mg·(m2·h)-1,呈现年内冬季高其他季节低的时间变化规律,空间上则表现为水库消落带坝前较低、典型库湾区域较高的分布格局.作为水库背景的库尾断面渔峡口区域二氧化碳通量季节变化非常稳定,在大部分时间内反而高于坝前和消落带断面的二氧化碳通量.数据分析表明二氧化碳通量时空分布格局受到水温、pH值和水体碳浓度的显著影响,但其相关程度受到季节和蓄水的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54.
在丹江口库区青塘河五龙池小流域,以黄棕壤横垄种植玉米为例,设置覆膜与无覆膜两种处理,采用田间小区实验研究覆膜与降雨类型对0~30 cm土壤水分和NO-3-N淋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处理土壤含水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与无覆膜相比覆膜可降低0~10、10~20、20~30cm土层中的含水量.不同降雨类型对覆膜土壤含水量的影响有区别,小雨时3层土壤间差异显著,含水量随土层加深急剧增加;中雨时10~20cm比0~10 cm、20~30 cm比10~20 cm分别高50.80%、6.62%,0~10 cm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10~20 cm和20~30 cm;暴雨时含水量随土层加深增幅变小;覆膜土壤土层越深土壤含水量受降雨的影响越小.覆膜可降低0~10、10~20 cm土层中的NO-3-N淋失量,分别降低40.74%、24.48%,但会增加20~30 cm的淋失;两处理土壤NO-3-N淋失量均随土层加深而增加.不同降雨类型对覆膜土壤NO-3-N淋失的影响也有区别,小雨时随土壤深度的增加淋失量增多;中雨时,0~10、20~30 cm NO-3-N淋失量分别为10~20 cm的1.75、8.41倍;暴雨时,0~10、20~30 cm分别比10~20 cm低18.97%和60.69%.土壤中NO-3-N淋失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且随土层加深含水量对NO-3-N淋失的影响减弱.  相似文献   
55.
三峡水库汞活化效应对鱼汞含量影响的预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报道了三峡库区长江干流江段鱼体汞元素的含量范围为0.04 ̄0.42mg/kg(湿重),高于长江水系鱼体汞含量水平。分析了三峡库区鱼体汞含量高的原因,指出三峡库区毗邻武陵山高汞背景区,主要受汞矿开发、高汞燃煤及城市废弃物排放的影响。利用水库汞活化指数模型,预测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干流及40条主要支流水域汞的活化效应将增强0.35 ̄1.5倍,鱼体汞含量将是现在鱼汞含量的1.4 ̄2.5倍;并根据不同鱼种汞  相似文献   
56.
长江流域的鱼类资源及其保护对策   总被引:40,自引:7,他引:33  
长江水系的鱼类约有300种,其中鲤科鱼类占半数以上,主要的经济鱼类多数属于鲤科。对不同江段的鱼类资源作了简介,并提出了相应的保护措施。上游江段以维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特有种为主,需要建立鱼类自然保护区;中游应保证主要经济鱼类的自然繁殖条件,加强珍稀鱼类的人工繁殖放流工作,同时对湖泊幼鱼资源进行保护;下游应注意保持江水质量,严格遵守工业废水排放标准;河口江段应规定幼鲟保护期,建议每年6月15日至7月31日停止一切损害幼鲟资源的渔捞作业。  相似文献   
57.
张芹  郭志顺  周谐 《四川环境》2007,26(2):14-16
为了了解三峡库区重庆段水体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生物富集情况,对该水体部分鱼类样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三峡库区重庆段水体中的部分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已经在鲶鱼和鲤鱼体内形成富集,其检出浓度较之水体中对应浓度要高出2~4个数量级。  相似文献   
58.
阿哈水库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贵州高原阿哈水库的浮游植物功能类群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于2012年至2013年枯水期(11月)、平水期(4月)、丰水期(7月)对浮游植物与水样进行分层采样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可分为23个功能群,优势功能群为B、D、J、LO、P、S1和X1,其时空分布特征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与丰水期分别以B+D+P+LO、S1+LO以及S1为主,其丰度由枯水期至丰水期依次递增;优势功能群主要在15 m以下水体发生变化,营养物质分布差异及人工放闸泄水是产生该特征的主要原因;采样点大坝和库中的优势功能群季节变化大致相同,但却表现出大坝多于库中,而其丰度却低于库中的特征,水动力条件是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经RDA分析得出,优势功能群丰度与水温呈正相关,与总氮、透明度、磷酸盐、硝氮呈负相关,其中水温、透明度为影响浮游植物功能群时空分布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59.
贵州百花湖消落区土壤磷赋存形态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磷形态标准测试程序(SMT)对百花湖(水库)消落区土壤磷赋存形态进行了分级测定,分析了各形态磷之间与样品理化性质如有机质、pH、总氮和含水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百花湖消落区1区全磷含量平均为1239.9mg/kg,2区为1097.4mg/kg,3区为1041.5mg/kg;各形态磷中有机磷占全磷的百分比1区为58.7%,2区为55.1%,3区降至54.7%;消落带土壤中的磷以有机磷为主,无机磷为辅。铁铝结合态磷则是无机磷的主要组分,其中1区为77.1%,2区为66.7%,3区为61.4%;全磷、有机磷和铁铝结合态磷含量的总体变化趋势为1区>2区>3区;而钙结合态磷含量却呈现出3区>2区>1区。有机磷与全磷显著性相关,是土壤中磷素增加的主要因素;无机磷与铁铝结合态磷和钙结合态磷显著性相关,二者的增加和减少对无机磷的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全磷与有机质、酸碱性显著相关;有机磷与有机质,钙结合态磷与酸碱性之间均呈现出显著性相关,表明土壤的有机质和酸碱性影响磷的含量和分布。  相似文献   
60.
采用改进的连续提取法研究了向家坝库区沉积物中有机磷(OP)和无机磷(IP)的各赋存形态及分布特征,讨论了各形态磷的生物可利用性和释放风险.结果表明,向家坝库区沉积物总磷(TP)含量为388.9~616.4 mg·kg-1,总体处于安全级别.库区沉积物磷形态以惰性碎屑态无机磷(De-Pi)和残渣态有机磷(Re-Po)为主,两者共占TP质量分数的60%以上,呈上游高下游低的趋势,流域地质背景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以可交换态无机磷(Ex-Pi)、铝结合态无机磷(Al-Pi)、铁结合态无机磷(Fe-Pi)、可交换态有机磷(Ex-Po)、铁铝结合态有机磷(Fe/Al-Po)之和来估算生物可利用磷(BAP),BAP/TP来评价沉积物中磷的释放风险,BAP含量为23.0~91.1 mg·kg-1,BAP/TP为6.2%~17.1%.向家坝水库沉积物磷的释放风险较低.库区沉积物BAP储量为767.68 t,对向家坝水库上覆水磷浓度的潜在贡献为0.148 mg·L-1,是导致未来库区水质恶化的重要因素 之一,应加强对库区内源磷的释放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