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7篇
  免费   121篇
  国内免费   105篇
安全科学   164篇
废物处理   25篇
环保管理   186篇
综合类   472篇
基础理论   92篇
污染及防治   19篇
评价与监测   17篇
社会与环境   35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28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34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2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41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建立基于实测环境载荷的热电池等效加速贮存试验技术,掌握其在环境载荷作用下的性能退化规律。方法在分析热电池组成和所受环境载荷情况的基础上,分析热电池的主要失效模式,设计基于实测环境数据的等效加速贮存试验,开展热电池等效加速贮存试验,分析热电池性能和热图像的变化情况,利用粒子滤波算法对电池剩余电容量进行预测。结果随加速循环次数(时间)的增加,热电池的电容量下降。热图像表明,热电池经过等效加速贮存试验后,其放电过程表面温度要高于初始放电表面温度。粒子滤波算法能够有效模拟电容量的退化过程,电池剩余电容量预测结果与试验结果误差在10%以内。结论等效加速贮存试验得到了热电池的性能退化规律,从而为热电池的贮存试验提供一种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02.
目的 基于导弹武器在历经地面使用载荷后,还要满足飞行载荷的特点,讨论用于评估导弹弹上设备贮存期的加速贮存试验流程与方法。方法 开展加速因子试验,获得加速因子计算公式,根据实际使用环境载荷,制定综合环境试验剖面,按照贮存期目标值开展加速贮存试验,等效地面使用环境载荷,开展飞行环境载荷考核试验,试验成功后,给出贮存期评估结论。结果 该方法在多型导弹贮存延寿工程的弹上设备贮存期评估中得到应用,应用表明,可以评估导弹弹上设备的贮存期,具有工程应用价值。结论 获得加速因子计算公式后,将导弹弹上设备的地面使用环境载荷累计影响与能够经受飞行载荷环境分步进行试验,能够体现导弹弹上设备历经的环境载荷,可以用于弹上设备的贮存期评估。  相似文献   
103.
通过分析秦皇岛市2011—2012年每日的API值及大气PM10、 SO2、 NO2的日平均浓度变化与同时期的呼吸系统疾病日门诊人数资料,建立了时间序列分析数学模型,分析了秦皇岛市主要大气污染物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关系。发现秦皇岛市大气污染物的浓度与居民呼吸系统疾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性,污染物浓度升高,居民呼吸系统疾病的就诊人数随之增加。  相似文献   
104.
解江  郭琦  高军 《环境技术》2014,(2):20-25
作为装备贮存可靠性与贮存寿命评价的关键技术,加速寿命试验和加速退化试验已在工程中广泛应用,基于物理分析的贮存寿命特征检测技术也逐步在贮存寿命评价工程中开展。贮存寿命评价技术已有一套完整的理论基础并积累了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但行业内至今仍缺少专门针对贮存寿命评价的软件工具。本文通过对贮存寿命评价工具箱的需求分析研究工作,构建了工具箱的技术框架,并给出工具箱各主要模块的业务流程图和业务概念图,为贮存寿命工具箱的开发提供了支撑。  相似文献   
105.
106.
Catalysts of Co1.5Mg1.5/Al0.9Ti0.1O and Co1.5Mg1.5/AlO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by calcinations of corresponding hydrotalcite-like compounds at 800℃ for 4 hr. The derived oxides were of spinel phase and a small quantity of Ti substitution did not change the crystal purity. Their catalytic performance for the NO storage/decomposition was investigated. Ti incorporation enhanced the NO decomposition activity while has an opposite effect on the storage capacity of catalyst. In situ FT-IR spectra of the catalysts showed that the final adsorption species on the catalysts was coordinated nitrates/nitrites. In addition, NO storage/decomposition mechanism has been discussed on the basis of thes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107.
刘子刚  王铭  马学慧 《中国环境科学》2012,32(10):1814-1819
根据全国泥炭资源调查的结果, 运用有机质含量、干容重、泥炭储量、泥炭地面积等数据估算中国泥炭地有机碳储量,并探讨其碳储存特征.结果表明,我国泥炭地有机碳总储量约15.03亿t.在各省和各气候区分布不均匀,四川省(6.45亿t)和云南省(2.91亿t)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最丰富,占总储量的62.29%.各气候区中高原湿润区泥炭地有机碳储量最大(7.14亿t),特别是若尔盖高原泥炭地有机碳储量(6.30亿t)占总储量的41.92%.我国泥炭地有机碳密度一般在80~140kg/m3, 最大值为270~360kg/m3,最小值小于80kg/m3,其分布以燕山、太行山至横断山为界,西北部低,东南部高.泥炭地单位面积有机碳储量均值为143.97kg/m2,滇南高原最高,达到637.06kg/m2.区域平均泥炭地有机碳积累强度为208.23 t/km2,若尔盖高原最高达3972.71t/km2.  相似文献   
108.
曾亮  吴敏  吴国娟 《中国环境科学》2019,39(10):4329-4336
为探究不同热解温度下生物炭的电子交换能力,通过限氧升温炭化法,利用水稻秸秆在不同热解温度条件下制备生物炭,与氧气、铁氰化钾氧化剂和柠檬酸钛还原剂进行氧化还原反应,对生物炭的得电子能力(EAC)和失电子能力(EDC)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的电子交换能力有较大影响,随热解温度升高至500℃时,生物炭的EAC和EDC达到最大,分别为3.86,1.72mmol/g高于500℃后,随着温度的增加,EAC和EDC逐渐减小,这是由于生物炭的醌类和酚类官能团的结构改变以及持久性自由基强度变化的联合作用.此外,柠檬酸钛和连二硫酸钠两种氧化还原电位不同的还原剂进一步证实了还原剂电位对生物炭EAC的影响.且生物炭具有氧化还原的可逆性,可逆的EAC与EDC之和近似等于生物炭的电子储存能力.  相似文献   
109.
城郊排水沟渠溶质传输的暂态存储影响及参数灵敏性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选择Na Cl为示踪剂,于2013年9~10月在合肥城郊的关镇河支渠开展5次瞬时投加示踪实验.从暂态存储、侧向补给和对流-扩散等作用机制层面,设置4种模拟情景,解析暂态存储作用对于排水沟渠溶质传输规律的影响,并对OTIS模型参数进行灵敏性分析.结果表明,暂态存储对于主流区Cl-模拟浓度穿透曲线(BTCs)峰值大小影响很大,相对偏差高达24.23%~117.26%,显著高于对峰值出现时间的影响,且暂态存储影响显著超过了侧向补给作用;由相关性分析,主流区Cl-模拟浓度BTCs峰值大小和出现时间的相对偏差与As/A具有极显著相关性;4个主要参数的灵敏度排序为AAsαD.  相似文献   
110.
Abstract:  Wide variation in reproductive success is common among amphibians that breed in seasonal ponds, but persistence of adults can buffer against these fluctuations, particularly for long-lived species. We hypothesized that the frequent episodes of catastrophic failure of the marbled salamander ( Ambystoma opacum ) enhance the importance of high terrestrial survival. At Rainbow Bay in South Carolina reproductive success was poor (<1 metamorph/breeding female) in nearly half of the 22 years that the species bred. Complete failure occurred in 6 of 22 years. To study catastrophic failure, we adapted an age-structured, individual-based model with density-dependent growth and survival of larvae. The model was based on extensive data from local field studies and experiments. With consistently good survival in the pond stages, the simulated population required survival probabilities in the upland stages (juveniles and adults) near 0.5/year to persist and near 0.8/year to achieve the increases observed. Catastrophic failure, occurring randomly with probability 0.5/year, created additional fluctuations in the population, raised the thresholds of survival required for persistence, and caused extinction under conditions that were otherwise favorable. The marbled salamander at Rainbow Bay is not at great risk of extinction because of catastrophic failure, but the risk increases dramatically if life span is decreased or frequency of failure is increased. Any reduction in terrestrial survival will have deleterious consequences by reducing the breeding populations at equilibrium, even if it does not jeopardize persistence. Our model provides assessments of risk that can be applied to poorly studied species with similar life histories, such as the endangered flatwoods salamander ( A. cingulatum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