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7篇
安全科学   15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0篇
综合类   58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0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3篇
灾害及防治   37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1.
The objectives of the study were to determine the aflatoxin M1 content in human milk samples in Vojvodina, Serbia, and to assess the risk of infants' exposure to aflatoxins food contamination. The growth of Aspergillus flavus and production of aflatoxin B1 in corn samples resulted in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AFM1 in milk and dairy products in 2013, indicating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AFM1 in human milk samples in 2013 and 2014 in Serbia. A total number of 60 samples of human milk (colostrum and breast milk collected 4–8 months after delivery) were analyzed for the presence of AFM1 using the 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method. The estimated daily intake of AFM1 through breastfeeding was calculated for the colostrum samples using an average intake of 60 mL/kg body weight (b.w.)/day on the third day of lactation. All breast milk collected 4–8 months after delivery and 36.4% of colostrum samples were contaminated with AFM1. The greatest percentage of contaminated colostrum (85%) and all samples of breast milk collected 4–8 months after delivery had AFM1 concentration above maximum allowable concentration according to the Regulation on health safety of dietetic products. The mean daily intake of AFM1 in colostrum was 2.65 ng/kg bw/day. Results of our study indicate the high risk of infants' exposure, who are at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vulnerable to toxic contaminants.  相似文献   
92.
水中酞酸酯类化合物的测定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通过筛选水中酞酸酯类化合物的萃取条件,优选出方法简单、回收率高的萃取方法,利用GC—FID和GC—MS—SIM检测,证明筛选的方法稳定可靠,平均回收率在98.1%~105%,在能力验证中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
生物活性炭纤维(BACF)是在生物活性炭的基础上,以活性炭纤维代替颗粒活性炭,用于处理微污染水中有机污染物。BACF技术作为一种新的水的深度处理工艺,结合了吸附与生物降解的双重效能,可以有效提高对原水的净化效果,同时也可以扩大水源水的取水范围,是一项先进的水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94.
微生物燃料电池型传感器在BOD检测中的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型BOD传感器的原理与构建方式,分析了影响响应时间、电池转化率、稳定性等性能的因素,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型BOD传感器响应时间短,适用范围广,稳定性好,操作简单,能实现BOD实时在线检测,提出构建低成本、高性能的微生物燃料电池型BOD传感器与BOD在线检测装置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95.
环境地球物理在污染场地调查中的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简述了国内外对不同污染场地调查环境地球物理方法的研究现状及成果,指出了目前存在的问题.针对污染场地调查污染深度浅、污染浓度低的特点,提出了建立重金属污染在浅层迁移的数学物理模型和提高设备检测精度的必要性.对环境地球物理方法在环境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6.
超声波提取土壤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二氯甲烷索氏提取法对比多种萃取剂超声波提取法测定标准土壤样品回收率的结果,以实验得出二氯甲烷超声波提取法的样品加标回收率及相对标准偏差。结果表明,二氯甲烷超声萃取法提取土壤中的半挥发性有机物的时效性,准确性能够满足监测分析的要求。  相似文献   
97.
高温好氧垃圾堆肥中人工接种初步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筛选比较了625株细菌、153株霉菌、27株放线菌对果胶、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的降解能力。选用了降解能力和抗逆能力均强的芽孢杆菌「HB(35)05」、霉菌「M(21)01」和放线菌「HA(32)01」各1株作为种子,进行了人工接种堆肥试验,试验表明,接种1.5%能缩短发酵时间16h。  相似文献   
98.
介绍了Yasuh ide Okuyam a的灾后重建经济理论,重点分析了灾害发生以后经济的变动情况,以及在灾害后的经济重建过程中,储蓄率和技术进步率等变量将如何变化,进而如何影响灾后的经济重建过程。阐述了借鉴此理论对中国汶川8.0级地震灾后重建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
地震与台风之间的灾害链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灾害学问题。通过对2011年日本东北9.0级地震和塔拉斯台风灾害链的讨论,使地震-台风灾害链更具事实基础。另外还重点对地震-台风灾害链的成因做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100.
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大麦、水稻和小麦3种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的抑制作用,并计算了不同秸秆的抑制率和抑制中浓度(EC50)。研究结果表明,大麦秸秆、水稻秸秆和小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随着培养时间和秸秆投加量的增加,抑制作用提高。处理96 h后大麦和水稻秸秆处理下的铜绿微囊藻几乎全部死亡,表明本研究所用不同作物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的抑制效果。研究结果还表明,大麦、水稻和小麦秸秆对铜绿微囊藻的72 h-EC50由大到小依次是大麦>水稻>小麦,分别为248、334和1 943 mg/L,表明不同植物的秸秆对藻类的影响作用不同。分析3种秸秆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的原因可能是3种植物秸秆在好氧的条件下可以分解产生多种具有抑藻作用化学物质,如有机酸、含甲基的酚类物质、醇类和酮类物质等,这些物质通过化感作用抑制铜绿微囊藻的生长,尤以大麦秸秆作用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