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51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1405篇
安全科学   68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763篇
综合类   3353篇
基础理论   503篇
污染及防治   221篇
评价与监测   358篇
社会与环境   847篇
灾害及防治   184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12篇
  2022年   227篇
  2021年   221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22篇
  2018年   191篇
  2017年   219篇
  2016年   265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238篇
  2013年   319篇
  2012年   360篇
  2011年   375篇
  2010年   252篇
  2009年   250篇
  2008年   238篇
  2007年   283篇
  2006年   286篇
  2005年   241篇
  2004年   184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56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31篇
  1999年   111篇
  1998年   82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4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20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8篇
  1977年   4篇
  1973年   6篇
  1972年   7篇
  1971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ABSTRACT: Effects of the 1993 flood on river water and sediment quality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historical data and data collected from the Illinois River and Upper Mississippi River in a post‐flood period. Overall the post‐flood results showed systematic reductions and individual changes in the water and sediment constituents. The reductions in sediment metals and nutrients were most obvious at the Keokuk and Lock and Dam 26 stations. By analyzing and comparing the physical changes to the changes in water and sediment constituents at each station, it was found that physical processes such as sediment entrainment and, more importantly, the removal of fine sediment to be the main causes for the reduced concentrations in sediment constituents. On the other hand, sediment redistribution and associated secondary contamination could have caused the emergence of several water and sediment constituents that were undetected before the flood.  相似文献   
992.
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研究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5  
提出了以期望人口为核心的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并应用于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的实际研究. 用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系统动力学仿真模型(SDSMWRSCCB)计算了人口等承载力指标的预测值,把期望值和预测值进行了深入分析比较,推断出柴达木盆地水资源承载力.  相似文献   
993.
对长江南京段水、悬浮物及沉积物中多氯有毒有机污染物进行了分析测定,由色谱/质谱测得的结果表明,水和沉积物中多氯有机污染物的浓度较低,低于欧洲主要河流中的含量水平.悬浮物中这类污染物总含量较高,为56.45~62.35μg/kg,而水中总含量仅为14.61~15.83ng/L.由于长江中污染物被充分稀释与混匀,各采样点的水和悬浮物中该类污染物的浓度变化不大,两相间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但各采样点的沉积物中多氯有机污染物含量差异甚大,表明悬浮物的沉积极不均一.沉积物中主要污染物是六氯苯(HCB)和它的代谢产物五氯苯(PeCB)以及滴滴涕(DDT)的代谢产物,其他多氯有机污染物含量很低.  相似文献   
994.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气溶胶中有机污染物背景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择肇庆市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为珠江三角洲大气气溶胶有机污染评价的区域性环境背景.研究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气溶胶中优控多环芳烃背景值萘、苊、二氢苊、芴、菲、蒽、荧蒽、芘、苯并(a)蒽、、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苯并(a)芘、茚并(1,2,3-cd)芘、二苯并(a,h)蒽、苯并(ghi)分别为n.d.、n.d.、tr.、0.14、tr.、0.39、0.53、0.19、1.05、1.82、1.41、0.02、2.29、0.53和2.44ng/m3,总量为10.80ng/m3,其来源主要为高等植物排放.  相似文献   
995.
利用两种采样技术监测淮河水中的有毒有机污染物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固相萃取(SPE)和三油酸酯-半渗透膜采样器(triolein-SPMD)采集并测定了淮河信阳、淮南2个采样点水样中有毒有机污染物浓度.对2种采样方法的比较发现,对于水中多氯联苯、多环芳烃、取代苯3类目标污染物检出种类基本相同,但这些污染物在SPMD样品中浓度的富集倍数明显增加.污染物在triolein-SPMD酯中的高浓度,便污染物的定性和定量更加容易和准确,可以根据triolein-SPMD酯/水分配平衡理论计算目标污染物在水中的平均浓度,其结果与SPE具有可比性.综合triolein-SPMD在经济和操作上的诸多优点,本研究认为triolein-SPMD技术可在我国的优先污染物的监测工作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996.
和田河年径流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根据和田河实测年径流资料,应用小波分析、R/S分析等多种方法,探讨了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下,和田河年径流变化规律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和田河年径流存在减少趋势,且具有一定的持续性。通过径流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上游出山口处两支流的径流变化主要受气温升高的影响,下游入塔里木河处除受降水减少的影响外,主要是由于人类对水土资源开发进程的加快,人类活动是其径流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松花江下游底栖动物群落结构与水质生物学评价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1999—2005年对松花江下游江南屯断面及支流梧桐河断面进行了11次底栖动物生态调查.调查期间共发现底栖动物39种,其中水生昆虫21种,软体动物12种,环节动物4种,甲壳动物2种.江南屯与梧桐河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呈现显著差异,在发现的39种底栖动物中,仅有14种于两断面都有分布.分布于江南屯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纹石蚕100%,箭蜓80%,黑龙江短沟蜷80%,钩虾80%,二尾蜉60%,细蜉60%,灯蛾蜉60%,东北田螺60%.分布于梧桐河断面的主要底栖动物及其出现率为:黑龙江短沟蜷100%,东北田螺100%,扁蛭100%,珍珠蚌60%.从栖息密度来看,梧桐河断面中软体动物密度最大, 优势种为东北田螺,江南屯断面则以水生昆虫占优势.此外,两断面的底栖动物数量在不同年份也存在显著变化.水质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梧桐河断面多年处于中污染状态,江南屯断面的污染状况在总体上较梧桐河断面轻,这主要是由于梧桐河断面高负荷的耗氧有机物引起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匮乏,从而导致底栖动物的生存条件严重恶化.   相似文献   
998.
根据2000~2005年长江上游干流宜宾、巴南和万州3个江段三层流刺网的监测资料,分析了春禁前后3年渔获物结构和鱼类生物多样性的变化,对长江上游春禁效果进行了初步评价.春禁前后3年共监测到鱼类51种,隶属于3目18科(亚科)36属,以鲤科鱼类为主,占60.8%.春禁后,渔获物主要种类优势度有所下降,部分江段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表现出一定上升趋势,3个江段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和Wilhm改进指数有一定升高,表明种类丰富度有所提高,群落结构趋于复杂,春季禁渔有一定效果.春禁前后渔获物种类的波动,可能与这些种类种群数量少,难以采到有关;春禁后主要种类平均体长、体重仍表现出下降趋势,可能与过度捕捞及资源在短期内难以恢复有关.建议延长禁渔期、严格控制禁渔结束后的捕捞强度等措施来提高禁渔效果,并采取恢复江湖联系、保护重要渔业水域水质、实施水利工程生态调度等措施来配合春禁制度的实施.长江渔业资源的恢复和保护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对长江禁渔效果的准确评估还需要长期监测和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999.
渭河上游天然径流变化及其自然与人为因素影响贡献量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渭河上游入陕西境内的水量不断减少,90年代天然径流量仅为60年代的60%。分析天然径流与降水的相关关系,对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对径流减少的贡献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降水与非降水因素共同作用使得渭河上游径流量不断减少,且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非降水因素的贡献率逐渐增强,成为影响渭河上游天然径流量减少的主要因素。分析天然径流量与气温的相关关系,两者的相关系数在0.47以上,采用假设法,将气温从非降水因素中提取出来,进一步分析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80年代以前,以自然因素影响为主,80年代以后,以人为因素影响为主,且人为因素的影响程度在逐渐增强,其原因在于人类活动改变下垫面导致径流减少。  相似文献   
1000.
气候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下的潮白河月水量平衡模拟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尽管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有3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迄今的应用还只是其潜力的很少一部分。Freeze-Harlan蓝图中由于理论上的深化带来了应用上的困难,同时也指出模型并不是越复杂越好。按照科学的建模原则,建立了一个简单的分布式月水量平衡模型(DTVGM);其中通过引入土壤湿度因子,改进后的Bagrov模型同时考虑了前期土壤湿度与降水对蒸散(发)的贡献;通过设置人类活动影响背景参数集,表述人类活动对水文过程的影响。将DTVGM月模型应用于华北地区密云水库以上潮白河流域,识别出白河流域气候变化对径流减少的贡献为44%,人类活动导致下垫面变化对径流减少的影响达54%;潮河流域气候变化的贡献率为24%,而人类活动的贡献率高达74%,是导致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