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1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387篇
安全科学   16篇
废物处理   18篇
环保管理   7篇
综合类   528篇
基础理论   42篇
污染及防治   60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41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2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s of nano-sized or submicro Fe_2O_3/Fe_3O_4 on the bioreduction of hexavalent chromium(Cr(VI)) and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nano-sized Fe_2O_3/Fe_3O_4 on the microbial communities from the anaerobic flooding soil.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net decreases upon Cr(VI) concentration from biotic soil samples amended with nano-sized Fe_2O_3(317.1 ± 2.1 mg/L) and Fe_3O_4(324.0 ± 22.2 mg/L) within21 days,which were approximately 2-fold of Cr(VI) concentration released from blank control assays(117.1 ± 5.6 mg/L).Furthermore,the results of 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 and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indicated a greater variety of microbes within the microbial community in amendments with nano-sized Fe_2O_3/Fe_3O_4 than the control assays.Especially,Proteobacteria occupied a predominant status on the phylum level within the indigenous microbial communities from chromium-contaminated soils.Besides,some partial decrease of soluble Cr(VI) in abiotic nano-sized Fe_2O_3/Fe_3O_4 amendments was responsible for the adsorption of nano-sized Fe_2O_3/Fe_3O_4 to soluble Cr(VI).Hence,the presence of nano-sized Fe_2O_3/Fe_3O_4 could largely facilitate the mobilization and biotransformation of Cr(VI) from flooding soils by adsorption and bio-mediated processes.  相似文献   
22.
为考察自养脱氮污泥亚硝化活性快速恢复的策略,在3个反应器内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经过长期冷冻保存后的污泥进行了恢复活性的研究.其中R1为MBR(膜生物反应器),采用低ρ(DO)(0.30 mg/L)连续流恢复策略;R2为SBR(序批式反应器),采用低ρ(DO)(0.30 mg/L)间歇流恢复策略;R3为SBR,采用低ρ(NH4+-N)预培养-高曝气-低ρ(DO)运行三阶段的恢复策略.结果表明,R1的恢复时间为46 d,NH4+-N氧化速率达到4.99 mg/(h·g)(以N计),最终ρ(MLSS)达到5.43 g/L;R2的恢复时间为39 d,NH4+-N氧化速率达到4.61 mg/(h·g),最终ρ(MLSS)达到4.47 g/L;R3的恢复时间为48 d,NH4+-N氧化速率达到5.64 mg/(h·g),最终ρ(MLSS)达到5.16 g/L. 3个反应器均能长期抑制亚硝酸盐氧化细菌的活性,使亚硝化稳定运行. 3个反应器中,R3恢复所需时间最长,但污泥活性最好; R1中的污泥活性较低,但是膜组件有效截留了污泥,达到了最高的ρ(MLSS).研究显示,通过厌氧预培养后转为膜生物反应器连续流运行的策略,可有助于污泥的极大保留及污泥活性的最大恢复.   相似文献   
23.
目的探究黑色金属在污染淡水中后期腐蚀加速规律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分析A3钢在富营养化水体和清洁水体中腐蚀产物内微生物的种群结构,并结合元素分析和XPS分析。结果获得了A3钢的腐蚀产物内微生物的门水平物种分布柱状图、OTU估计数统计表、OTU韦恩图、硫酸盐还原菌各属的相对丰度、微生物属水平热图等数据。结论在富营养化水体中,硫酸盐还原菌呈现更显著的水平,造成金属的硫化腐蚀更为严重,验证了黑色金属在富营养化污染淡水水体中后期腐蚀速率反转加速的现象。  相似文献   
24.
膨胀污泥中丝状菌的分离鉴定与特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阐明膨胀污泥中的丝状菌种类和特性,利用培养法、显微镜检和分子生物学分析技术从城市污水处理厂的膨胀污泥中分离鉴定丝状菌,并对典型丝状菌进行特性分析.利用高氏一号培养基和淀粉培养基分离出的丝状菌可归入18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细杆菌属(Microbacterium)属于放线菌门,其余均属于真菌.青霉菌属(Penicillium)、枝孢菌属(Cladospor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曲霉菌属(Aspergillus)、毛孢子菌属(Trichosporon)在培养基上的出现频次较高.毛孢子菌、链霉菌、青霉菌和链格孢菌都能在pH中性或偏酸性条件下良好生长.高浓度的Na Cl能够抑制毛孢子菌和链霉菌,但对青霉菌和链格孢菌的抑制作用不明显.除毛孢子菌外,链霉菌、青霉菌和链格孢菌都可有效地利用蔗糖、淀粉和纤维素,碳源浓度增加会促进它们的生长.r DNA-ITS区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膨胀污泥中存在大量未知真菌.  相似文献   
25.
间歇曝气SBR与传统SBR处理养猪沼液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采用间歇曝气序批式反应器(intermittently aerated sequencing batch reactor,IASBR)和传统序批式反应器(SBR)处理养猪沼液,研究进水中化学需氧量(COD)与总氮(TN)比值(COD/TN)和运行负荷对污染物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进水COD/TN约为2.2、氨氮负荷为(0.12±0.04)kg·(m3·d)-1时,IASBR中的氨氮、TN和有机物去除率分别为97.2%±4.4%、81.5%±7.5%、88.5%±2.4%,优于SBR的78.3%±19.6%、79.8%±4.9%、86.6%±3.2%;当氨氮负荷提高至(0.18±0.02)kg·(m3·d)-1时,IASBR中的氨氮、TN和有机物去除率略有降低,分别为92.4%±7.3%、77.5%±5.3%、86.4%±2.2%,但仍然优于SBR中的相应去除率78.1%±15.4%、61.8%±11.2%、81.8%±5.6%.在氨氮负荷为(0.20±0.01)kg·(m3·d)-1下,提高进水COD/TN至约3.0,则IASBR和SBR的污染物去除能力较进水COD/TN为2.2时有显著提升,IASBR中氨氮、TN和有机物去除率分别达到99.6%±0.2%、91.5%±2.9%和92.0%±0.9%,仍然高于SBR的90.2%±1.4%、83.0%±1.9%、90.2%±0.5%.总体而言,相较SBR,IASBR对TN和氨氮的去除更高效、耐冲击负荷能力更强,因此对养猪沼液等低碳氮比的废水更为适用.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介绍了在单污泥系统中选择和富集反硝化聚磷菌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对不同研究者提出的选择和富集反硝化聚磷菌的方法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并提出将反硝化聚磷菌与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工艺结合起来,在序批式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悬浮填料上选择和富集反硝化聚磷菌,进一步认识了反硝化聚磷菌的生化特征,使其成为反应器中优势菌群,以及该工艺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27.
应用基于16S rDNA的PCR-DGGE对超声波-好氧/缺氧污泥消化过程中微生物种群的多样性进行研究.通过SDS细胞裂解法提取不同时期污泥中的基因组DNA,采用通用引物进行V3区域PCR扩增,长约190 bp的PCR产物经DGGE分离后,获得污泥微生物群落的DNA特征指纹图谱,对条带进行切胶测序,使用序列数据进行同源性分析并建立系统发育树.DGGE图谱表明,在反应器运行的不同时期,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动态演替.5、10、15、20、25 d微生物相似性与0 d相比分别为61.2%、48.2%、46.4%、42.6%、41.7%,总细菌Shannon指数经历了一个从逐渐减少到趋于稳定的过程,这表明超声波改变污泥内部性质,导致微生物多样性的降低.UPGMA聚类分析将DGGE图谱区分为三大族群并对应于不同运行时期.测序结果表明,超声波-好氧/缺氧污泥消化中微生物群落主要为Firmicute、Genuscitrobacter、Bacilli、α-Proteobacteria、β-Proteobacteria.  相似文献   
28.
接种不同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ASBR反应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ASBR反应器,分别以好氧硝化污泥和厌氧颗粒污泥为种泥,通过对氨氮、亚硝酸盐氮等指标的监测和数据分析、污泥颜色的观察,研究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启动的可行性及其差异.结果表明,2个厌氧氨氧化反应器均可成功启动;采用好氧硝化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耗时142 d,启动前后污泥颜色变化不大,亚硝酸盐氮浓度超过20 mmol/L会对厌氧氨氧化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采用厌氧颗粒污泥启动厌氧氨氧化反应器耗时249 d,启动前后污泥颜色变化很大,从黑色逐渐变为砖红色,亚硝酸盐氮浓度超过13.4 mmol/L会对厌氧氨氧化产生抑制作用;分别用以上2种污泥启动的厌氧氨氧化ASBR反应器中占优势地位的厌氧氨氧化菌不同.  相似文献   
29.
李洪静  陈银广  顾国维 《环境科学》2007,28(8):1681-1686
2个实验室规模的序批式反应器(SBRs)在厌氧-低氧(0.15~0.45 mg·L-1)条件下运行,以比较丙酸的加入对同时生物除磷脱氮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丙酸与乙酸的混合酸(碳摩尔比为1.5/1)作为碳源(SBR1),还是乙酸作为单独碳源(SBR2),系统都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和磷的去除(SNDPR),并且氨氮被全部氧化,系统中没有亚硝酸盐的大量累积.与SBR2相比,SBR1中厌氧阶段磷释放量少,聚羟基戊酸(PHV)合成量高,好氧末磷剩余量少,硝态氮累积少,因此SBR1中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68%和95%)比SBR2(分别为51%和92%)高,加入丙酸有助于SNDPR系统保持较好的除磷、脱氮效果.  相似文献   
30.
厌氧氨氧化微生物颗粒化及其脱氮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18  
利用厌氧颗粒污泥作为种泥,启动SBR反应器,旨在培养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以及研究其脱氮性能.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HRT)是富集厌氧氨氧化微生物的1个重要控制因素,以HRT为30 d,第58 d时,SBR反应器就出现厌氧氨氧化现象,与此同时,颗粒污泥由灰黑色变为棕褐色,粒径减小.到第90 d时,成功培养出厌氧氨氧化颗粒污泥,NH+4-N和NO-2-N同时被去除,最大去除速率分别达到14.6 g/(m3·d)和6.67 g/(m3·d).从第110 d开始,逐步降低HRT,以提高基质负荷促进厌氧氨氧化菌生长.到目前t=156 d,HRT降到5 d,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去除率分别达到60.6%和62.5%,亚硝酸氮/氨氮的比率为1.12.污泥也由棕褐色变为红棕色,形成红棕色的具有高厌氧氨氧化活性颗粒污泥,总氮负荷达到34.3 g/(m3·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