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3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593篇
安全科学   561篇
废物处理   107篇
环保管理   480篇
综合类   1994篇
基础理论   565篇
污染及防治   195篇
评价与监测   305篇
社会与环境   347篇
灾害及防治   19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54篇
  2020年   126篇
  2019年   141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73篇
  2016年   217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180篇
  2013年   290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32篇
  2009年   223篇
  2008年   186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93篇
  2005年   152篇
  2004年   102篇
  2003年   98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9篇
  1996年   161篇
  1995年   64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3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1篇
  1973年   3篇
  1972年   1篇
  197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01.
基于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的陕西省近50 a干旱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基于陕西省18 个气象站点1961-2010 年实测气象资料,利用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通过计算各站历年逐月的SPEI 指数值,统计近50 a 各站点出现的干旱过程,分析了陕西省历年、历年各季及月尺度上的干旱发生频率、覆盖面积和干旱发生强度,揭示了陕西省干旱发生的时空和强度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近50 a 来陕西省干旱发生频率呈明显的增长趋势,尤其是1990 年以来的近20 a;陕西省在年、春、夏、秋、冬及月尺度上均有干旱发生。其中,秋季干旱最为严重,春季次之。在年代际变化方面,全省以20 世纪90 年代干旱最为严重,2000 年以来的干旱次之;干旱出现既有全省性的大范围干旱,也有区域性的局部干旱,分布极不均匀,总体分布特征是北多南少;干旱发生强度分布呈现出关中最强、陕南次之、陕北最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2.
探讨了水质测定中酸性法高锰酸盐指数的影响因素:加热时间、加热温度、溶液浓度、滴定速度、水样酸度,掌握了最佳试验条件,使测定结果更准确。  相似文献   
203.

为揭示酸性矿山废水对其周边地下水和地表水水质构成的影响,以及地下水中金属元素对人体健康的潜在危害,以广元市周边废弃煤矿为研究区域,对区域内23个地下水样品和39个地表水样品中的常规指标和金属元素进行测定和分析。基于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和污染指数法分析研究区地下水及地表水环境质量,应用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评价研究区地下水健康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范围内地表水中的TDS(总溶解性固体物质)、SO4 2−、Ca2+和Mg2+浓度较高,其中TDS和SO4 2−平均浓度最高,超过GB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限值。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水质较差,SO4 2−、TDS、Mg2+、Ca2+浓度较高,其中SO4 2−以及TDS的平均浓度最高;地下水的金属元素平均浓度的大小顺序为TFe(Fe2+、Fe3+总和)>Al>Pb>Zn>Mn>Cu>TCr(Cr3+、Cr6+总和)>Cd>As>Hg,有9种金属元素超过GB/T 14848—2017《地下水质量标准》Ⅲ类限值;从地下水的金属元素浓度空间分布来看,东部地区高于西部地区,旺苍县地下水水质受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内梅罗指数评价结果显示,大部分地表水评价结果为良好或极好,少部分为较差或极差,这与污染指数评价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主要由矿井涌水排放导致。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地下水健康总风险较高,主要来源于致癌性元素As、Cd和Cr,致癌风险均高于最大限值(10−4),非致癌总风险均大于可接受的健康风险最大限值(1),表明地下水具有较为严重的非致癌健康风险;研究区地下水经口暴露途径出现的潜在非致癌风险超过皮肤暴露途径,且成年人的潜在非致癌风险高于儿童。研究区范围内地下水水质存在较大健康风险,该类水体不宜饮用,在日后使用过程中应重点防控重金属Al、Pb、Zn和Fe引致的风险。

  相似文献   
204.
宋佳伟  徐刚  张扬  吕迎春 《环境科学》2020,41(2):728-733
滨海湿地地处陆海交汇的关键带,是磷的"汇"、"源"和"转化器",在全球磷循环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其对水体磷素的截留能力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以环渤海地区芦苇湿地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利用批处理实验研究了湿地磷的吸附容量和释放风险.结果表明,湿地沉积物磷的最大吸附容量(Qmax)为693. 7~2 117. 2 mg·kg-1,平均值为1 468. 6 mg·kg-1,Qmax的大小顺序为七里海湿地>北大港湿地>南大港湿地>辽河三角洲湿地>寿光滨海湿地>黄河三角洲湿地.环渤海湿地沉积物磷吸附主要受Ca、Mg和TOC含量的影响.环渤海湿地磷吸附饱和度(DPS)和释放风险指数(ERI)分别为0. 28%~4. 50%和0. 53%~10. 10%,结果表明除寿光滨海湿地磷释放风险为中度风险外,其它湿地磷释放风险较低.总之,环渤海地区芦苇湿地沉积物具有较强磷吸附能力,沉积物为水体磷的"汇",沉积物释磷风险较低.建议在环渤海污染治理过程中充分发挥滨海湿地对磷的净化拦截作用,以降低...  相似文献   
205.
中国沿海省市海洋生态补偿效率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超效率SBM模型、DEA-Malmquist指数模型、Tobit模型和标准差椭圆模型,对2006-2016年中国11个沿海省市的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开展测度和分析,结果显示:2006~2016年中国总体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平均值为0.633,处于中等效率水平,随时间呈“下降-上升-稳定”的趋势;海洋生态技术进步依旧是海洋生态补偿过程中全要素生产率的重要驱动力,但面临一定的技术效率损失;海洋第三产业比重对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值有正向的显著影响,城市化率、进出口总额占比和海洋灾害直接经济损失对海洋生态补偿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海洋生态补偿效率的空间聚集性增强,区域不平衡性有所收敛,空间分布格局基本保持稳定.  相似文献   
206.
介绍了潜在危害性指数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公式,通过某大型化工企业的实例,提出了应用的要求,并筛选出了企业的9项主要的环境监测因子。  相似文献   
207.
通过对杨府山垃圾卫生填埋场的实地调查,重点调查了距垃圾场外边缘以南500m土壤中重金属含量,与国家环保局给出的土壤背景值比较,发现对人类健康有较大影响的Pb,Mn,Cu,Cd的浓度值均大大超过国家规定标准,污染指数分别达到了5.9959,2.0974,4.2021,2.4864,9.2204,其中镉的污染最为严重,并讨论了天然黏土屏障在污染质运移过程中的控制作用,及今后屏障材料的发展方向。该研究结果对该地区进行环境治理的必要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8.
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综合指标及其相互间的关系探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对水体中各有机污染综合指标的含义及各指标测定方法条件控制的论述,阐明了各指标间的相互关系,对我们在水质监测中的质量控制、数据的综合分析和判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9.
采用隔声窗作为典型道路的交通噪声控制措施,探索隔声性能的现场监测方法。分别选取真空玻璃窗与中空玻璃窗进行监测,两种隔声窗对交通噪声1000 Hz 和2000 Hz 两个倍频带的隔声量最大,真空玻璃隔声窗对500 Hz 倍频带及以下的噪声比中空玻璃隔声窗更有效,如果采用两种隔声窗进行组合,在全频带的隔声量达到25 dB。  相似文献   
210.
河流水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河流生态质量的监测和评价是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的角度对河流质量进行的评价。河流生态健康的评价已经向多要素多指标综合、多种评价方法(预测模型法、生物完整性指数、多要素综合评价)、流域尺度方向发展。该文重点介绍了国外评价体系产生的背景和研究基础,分析了广泛应用的几类评价方法的特点、在不同国家和流域的应用情况以及各方法的应用前景,分析了国内开展河流生态质量评价研究的发展过程、阶段性研究进展和应用案例,并根据目前研究基础评述了我国评价体系现存问题及应用前景,为河流生态质量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发展方向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