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43篇
安全科学   7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2篇
综合类   78篇
基础理论   4篇
污染及防治   10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2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18 毫秒
31.
利用山西省6个大气成分观测站2019年3月至2020年2月的反应性气体O3、NO、NO2和NOx连续观测资料以及同期气象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后向轨迹分析等方法,对山西近地面O3体积分数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6个站的O3体积分数一般在4~9月较高,10月至翌年3月较低,研究期内山西南部的晋城和临汾2站的O3日最大8h体积分数滑动平均值φ(MDA8O3)超标最严重,其次是北部的五台山、朔州和大同3站,中部的太原站O3污染较轻.对比城市站和高山站发现,两类站点的O3体积分数季节变化虽都表现为:夏季 > 春季 > 秋季 > 冬季,但前者主要受前体物NOx光化学反应的影响,后者的NOx并不是产生高体积分数O3的主要来源;两类站点的O3日变化谱型截然相反,城市站O3小时平均体积分数的峰谷值分别出现在15:00和06:00,而高山站分别出现在20:00和10:00,分别比城市站滞后了约5 h;此外城市站的O3日振幅明显大于高山站.就城市站而言,相较日照时数、降水量和总云量,气温对O3体积分数的影响更为显著;白天的NO2体积分数直接影响O3的日振幅大小,尽管太原站O3的光化学生成潜力也较高,由于被高体积分数的NO滴定消耗,O3体积分数为城市站中最低;各城市站高体积分数的O3对应低体积分数的NOx,低NOx以NO2为主,高NOx的贡献则主要来自NO,在较高NOx体积分数时,O3基本上完全被消耗.影响全部站点O3体积分数升高的地面风主要来自东南、南和西南方向,特定的风速条件将导致站点O3体积分数增加.站点地理位置不同会引起大气污染物输送作用的差异,而来自华北平原和汾渭平原高浓度O3的水平输送很可能是造成山西各站点O3体积分数升高的共同原因.  相似文献   
32.
水中的溴离子(Br-)和溴酸根离子(BrO3-)由于难挥发、易溶解、稳定性好而难以除去,因此,制备了一种对较低浓度的Br-和BrO3-都有良好吸附去除效果的季铵碱树脂(Quaternary ammonium base resin,QABR)并表征了其物化结构.同时,考察了初始浓度、QABR投加量、溶液pH、离子强度、吸附接触时间和吸附温度等因素对QABR吸附Br-和BrO3-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0.05~4.00 mmol·L-1浓度范围内,在298 K、pH=7.0时QABR对Br-和BrO3-的吸附能力最佳,其最大吸附量分别为1.78 mmol·g-1和1.65 mmol·g-1;QABR对Br-和BrO3  相似文献   
33.
于夏末秋初在深圳市城市和郊区开展了大气OH自由基观测,结果显示OH自由基日间峰值平均浓度分别为6.0×106cm-3和5.9×106cm-3,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处于中等水平.基于实测数据构建了拟合效果较好的本地化OH自由基参数化公式,应用于广东省OH自由基空间分布的表征,并进一步利用日间OH和NO2浓度之积反映光化学反应活性(AP).结果发现,2018年夏秋季广东省大气光化学反应活性总体上呈现珠江三角洲较高,AP达10.1×107μg/(m3·cm3),粤东、粤西、粤北地区较低的分布态势,AP分别为5.4×107, 5.9×107和7.7×107μg/(m3·cm3);同期的PM2.5和O3高值区域也集中在珠江三角洲,说明了调控光化学反应活性对珠江三角洲协同控...  相似文献   
34.
以具有最大比三氯乙醛生成潜能(SCHFP)的苏氨酸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次氯酸钠(NaClO)、二氧化氯(ClO_2)、高锰酸钾(KMnO_4)、过氧化氢(H_2O_2)、臭氧(O_3)和臭氧过氧化氢(O_3/H_2O_2)等预氧化剂对三氯乙醛(CH)生成的影响,以确定合适的预氧化剂及其适宜投加量,为CH的控制提供指导.结果表明,能够有效去除一天CH生成量(CH1d)的预氧化方式依次为H_2O_2、ClO_2、KMnO_4和NaClO,适宜投加量分别为3、0.5、0.6和0.5mg·L-1,对CH1d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61.54%、47.63%、29.77%和10.94%;能够有效去除CH生成潜能(CHFP)的预氧化方式依次为KMnO_4、NaClO、H_2O_2和ClO_2,适宜投加量分别为0.6、0.5、3和0.5mg·L~(-1),对CHFP相应的去除率分别为41.01%、33.38%、8.36%和2.40%;O_3和O_3/H_2O_2预氧化能够使CH1d和CHFP增加,不适用于对CH的控制.  相似文献   
35.
近年来,青岛市夏季臭氧(O_3)污染逐渐严重,深入分析青岛的O_3变化特征和重污染形成机理对该地区大气污染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青岛大气监测站2017年6月1—20日的O_3小时浓度数据,分析了发生在青岛沿海地区的一次持续O_3重污染过程的特征,并利用数值模式进行成因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污染过程10个监测站日最大8 h平均臭氧浓度超标率达到30%~45%,超标倍数为0.20~0.51,单站小时浓度峰值可达390μg·m~(-3).同时,利用WRF-CMAQ模型对O_3重污染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过程分析和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WRF-CMAQ具有模拟臭氧重污染的能力,6月8—9日、15—16日O_3重污染主要是外部输送导致,可能的机制是上游高空的高浓度O_3沿气团轨迹传输,随下沉气流聚集在青岛西南部海面,随后由近地层西南向海风水平输送至青岛沿岸,而6月17日O_3重污染产生的首要因素是局地光化学生成.本次臭氧污染期间,青岛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前体物非敏感区,且覆盖范围广.2017年6月1—20日青岛沿海地区的臭氧污染事件大部分归因于区域传输,因此,应该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减少区域传输对城市臭氧浓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37.
利用2008年8月-9月供销社监测点的O3和氮氧化物的24小时连续监测数据,分析了唐山市大气中O3和NOx的浓度时间变化特征,讨论了两者之间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8.
为了快速准确的检测维生素C(VC)生产工艺中VC的重要前体物2-酮基-L-古龙酸(2-KLG)浓度,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进行测定,选用6×250 mm Carbohydrate分析柱,乙腈:磷酸二氢钾=60∶40的流动相,在波长210 nm处紫外光检测,控制流速为1 mL/min和温度45℃。结果表明2-KLG在6 min左右出峰,与VC具有较好分离度;2-KLG标准曲线的回归方程为y=0.776x-13.46,相关系数达到99.9%,检出限为0.5 mg/L;回收率为96.3%~104%,RSD为6.28%(n=5)  相似文献   
39.
粤闽地区地下流体从属函数异常与地震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从属函数法提取粤闽地区地下流体的地震前兆异常 ,并对异常做 0 1化处理 ,绘制了异常频次叠加图。结果表明 ,从 1989 0 1~ 2 0 0 3 0 9,9项流体资料共出现 2 9次从属函数异常 ,其中 2 3次异常对应了粤闽两省 5级左右地震或台湾地区 6级以上强震 ,虚报 6次。 9项资料的从属函数异常频次叠加值具有成丛性的特点 ,可大致划分为5组 ,每组异常持续时间的长短与震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可由此拟定地震强度的预测标志。  相似文献   
40.
Kendrick mass defect was used for PFASs screening in textile finishing agents (TFAs). Total oxidizable precursor assay provides insight into unknown precursors.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was found as impurity in short ECF technology based TFAs. Perfluorooctanoate was also detected in C6 telomerization based TFAs. Long chain precursors were also observed in both types of TFAs. Organofluorinated surfactants are widely employed in textile finishing agents (TFAs) to achieve oil, water, and stain repellency. This has been regarded as an important emission source of per-and polyfluoroalkyl substances (PFASs) to the environment. China is the biggest manufacturer of clothes, and thus TFA production is also a relevant industrial activity. Nevertheless, to date, no survey has been conducted on PFAS contents in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FAs. In the present study, TFA products were investigated by the Kendrick mass defect method. The quantification results demonstrated a significant presence of 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 (0.37 mg/L) in TFAs manufactured by electrochemical fluorination technology. The products obtained by short-chain PFAS-based telomerization were dominated by perfluorooctanoic acid (mean concentration: 0.29 mg/L), whose values exceeded the limits stated in the European Chemical Agency guidelines (0.025 mg/L). Moreover, the total oxidizable precursor assay indicated high levels of indirectly quantified precursors with long alkyl chains (C7–C9). Together,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re is currently a certain of environmental and health risks in China that originates from the utilization of TFAs, and a better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are required to reduce such risk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