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65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153篇
安全科学   314篇
废物处理   12篇
环保管理   89篇
综合类   540篇
基础理论   101篇
污染及防治   32篇
评价与监测   20篇
社会与环境   48篇
灾害及防治   35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45篇
  2022年   46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52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56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64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以海口、琼海和屯昌的典型热带林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干筛法获得6个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颗粒组.用ICP-MS测定了本土和不同团聚体颗粒中重金属Cr、Ni、Cu、Zn、Cd、As和Pb的含量,并对其分布特征及对有机碳和铁的响应进行了解析.研究表明,重金属在土壤各粒径团聚体颗粒组中差异性分布,随着团聚体粒径的减小而呈现富集增大的趋势,其中Cr、Ni、Cu、Zn、Cd和Cd主要富集在粉-黏团聚体(<53μm)颗粒中;As主要赋存在53~1 000μm的颗粒组中.总体来讲,微团聚体(<250μm)对土壤重金属含量贡献为14.38%~65.04%,其中粉粒级团聚体(<53μm)的贡献为2.61%~32.01%.有机碳和铁氧化物含量随着团聚体粒径减小而升高,并与除了As及海口的Cd和Pb以外的其他重金属分布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952.
为综合评估环境因素对装甲车辆发动机技术状态及使用寿命的影响,分析了装甲车辆发动机环境影响因素,构建了环境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选取相关性分析方法对指标体系进行优化约简,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约简后的指标权重进行定量计算,得出空气含尘量因素对发动机的使用影响最大,其次为空气温度、大气压力和负荷变化、维护保养因素影响最小的结论。  相似文献   
953.
吕书丛  张洪  单保庆  李立青 《环境科学》2013,34(11):4204-4210
针对海河流域河流污染严重,河口区域污染状况以及陆源河流污染对河口区域影响不明确的问题,选取海河流域10个主要入海河口为研究对象,对其表层沉积物中Pb、Cu、Zn、Cd、Cr、Ni进行总量及空间分异性研究,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进行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沉积物中6种重金属元素均有较明显的积累,含量高于海河流域主要土壤类型环境背景值,其中Cu、Ni、Pb达到环境背景值的2.3~2.6倍.重金属污染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异性,Cu、Zn、Cr、Ni在永定新河、子牙新河、北排河3处的含量较高,4种元素相关系数为R Cu-Zn=0.891、R Cu-Cr=0.927、R Cu-Ni=0.964、R Zn-Cr=0.842、R Zn-Ni=0.939、R Cr-Ni=0.879(P<0.01),具有一定的同源性,并与流域内总人口显著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855、0.806、0.867和0.855(P<0.01).Pb、Cd的空间差异较小,含量范围分别为23.3~95.8 mg·kg-1、0.051~0.200 mg·kg-1,与其它元素及流域内总人口相关性不强,反映出河口区域的Cd和Pb与陆源污染关系不大.潜在生态危害指数评价显示,海河流域河口区域整体为轻微生态风险等级(RI为33.7~116),Cd为主要污染元素,在多数河口Cd均达到中等风险等级(Ei r为18.0~48.9).  相似文献   
954.
基于全国第七次(2004年-2009年)森林资源清样调查资料,并参考上海市2011年森林植被遥感数据,运用线性相关和双曲线相关的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对上海8种主要乔木林分碳储量进行估算,并分析了不同龄组和地域分布的乔木林分碳储量。结果表明,两种方法的估值差别较大,但均是樟树、幼龄林和市区乔木林分碳储量贡献比较大。  相似文献   
955.
基于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包含7项一级指标和16项二级指标的评估指标体系,采用评估对象自查自评、评估组现场核查和资料评价作为评估方法,对佛山市300个村居开展了村级工业区环境整治提升第三方评估,是该领域的首次实践。评估结果列出了每个村居的任务完成情况和综合成效得分,在肯定整治成效和指出存在问题基础上,提出了六方面的整治建议,促进了基层村居积极推进整治工作。评估指标和方法可用于指导开展类似较大范围的基层政府环境绩效评估。  相似文献   
956.
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作为生产量和使用量最多的一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其对水生生物具有多种毒性.本研究选用中国南方地区最重要的经济鱼类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作为实验对象,研究DEHP(50mg/kg bw)作用下罗非鱼肝脏组织内转录组的响应特征.利用IlluminaTM HiSeq 4000测序平台对DEHP处理组和对照组尼罗罗非鱼肝脏RNA样品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对照组和DEHP暴露组分别获得30.10Mb和30.16Mb待分析数据(clean reads),对转录组数据进行组装并去冗余后得到58,585个Unigene.将DEHP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比较一共获得5,008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表达基因和下调表达基因分别为3,217个和1,791个.通过GO和KEGG功能分析后发现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为机体免疫、生殖内分泌以及脂类代谢相关基因,这表明DEHP对尼罗罗非鱼肝脏毒性主要表现为免疫毒性、生殖毒性和脂类代谢紊乱.另外,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发现转录组分析数据基本可靠.上述结果为在转录组水平筛选DEHP生物标志物,解析DEHP对罗非鱼毒性作用的分子机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957.
萱草修复石油烃污染土壤的根际机制和根系代谢组学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王亚男  程立娟  周启星 《环境科学》2016,37(5):1978-1985
采用温室盆栽方法,研究花卉植物萱草(Hemerocallis middendorfii Trautv.et Mey.)对大港油田石油烃污染土壤的修复,设定的土壤石油烃污染含量为:0、10 000和40 000 mg·kg~(-1).结果表明,萱草对石油烃含量≤40 000 mg·kg~(-1)具有良好的耐性,并且萱草对石油烃污染土壤中石油烃的修复效果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试验组石油烃的去除率分别为53.7%和33.4%,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31.8%和12.0%).通过GC-MS测定土壤中的氨基酸、有机酸以及糖类等成分的相对含量,并结合PCA和PLS-DA模型探讨了土壤石油烃去除的根际机制.结果发现,萱草的种植确实改变了土壤各成分的分布特征,而且其中喃葡萄糖对石油烃的去除起到关键的作用.此外,对萱草根系代谢组学的分析结果显示,仅在污染组发现了特殊的代谢物丙氨酸、肉豆蔻酸、棕榈酸和亚油酸.而且,石油烃的暴露确实改变了萱草根系的初生代谢流,引起了一些代谢物的显著变化.总之,萱草可以种植于石油烃含量≤40 000 mg·kg~(-1)的污染土壤,并具备了对石油烃的修复能力;同时石油烃的暴露改变了萱草的根系代谢,而这种改变可能是萱草对石油烃污染土壤做出的代谢响应.  相似文献   
958.
《资源调查与环境》2017,(3):168-174
阿尔金北缘喀腊大湾是阿尔金地区最著名也是最重要的Fe-Cu-Pb-Zn-Ag多金属矿集区。作为该矿集区的容矿地层,拉配泉组为一套火山—沉积岩组合,其时代一直没有获得较好的限定。本文通过对拉配泉组三段流纹岩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龄测定,获得拉配泉组206 Pb/238 U加权平均年龄为488±2 Ma,应属于寒武系,而非奥陶系、震旦系或蓟县系。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认为拉配泉组形成于岛弧环境,对该矿集区成矿地质背景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959.
安徽宣城麻姑山—荞麦山地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该区已发现茶亭斑岩型铜金矿、荞麦山层控矽卡岩型铜硫钨多金属矿及魏墩热液充填型锌硫矿。通过总结近年来该地区地质勘查成果,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和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探讨该区铜多金属矿的矿化规律和找矿方向。该区重要控矿层位为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重要控矿构造为次一级倒转背斜的倒转翼及泥盆系五通组与石炭系黄龙组、船山组接触面;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燕山晚期花岗闪长斑岩。这些控矿因素可指明该区下一步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960.
深水型水库藻形态功能组(MBFG)的季节演替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杨毓  卢金锁  张颖 《环境科学》2017,38(1):121-128
以藻类形态功能组(morphologically-based functional groups,MBFG)藻种在光学显微镜下的形态特征为基础,对具有相同形态特征的藻种进行分组,形成了面向藻类集群形态属性的功能组别.为了解藻类形态功能组在研究深水型水库藻类变化规律中的应用及藻类演替特征,于2011年8月至2013年7月对西安市金盆水库进行采样分析,采用形态功能组分类方法对金盆水库中检测出的藻类进行了分类,结合冗余分析探讨了藻类形态功能组演替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黑河金盆水库中的藻类可以分为5个形态功能组别:Ⅱ、Ⅳ、Ⅴ、Ⅵ、Ⅶ;水库中春夏季多种藻类形态功能组共存,秋冬季藻类形态功能组结构较为单一;在沿水深的纵向演替过程中,各形态功能组的生物密度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在影响形态功能组演替的各个环境因子中,温度对水库表层藻类形态功能组Ⅳ和Ⅵ影响较大;表层以下各研究水层,TN的质量浓度为藻类形态功能群组Ⅵ的显著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