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1篇
安全科学   5篇
废物处理   1篇
环保管理   1篇
综合类   45篇
基础理论   7篇
污染及防治   7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4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对供水水质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对新标准主要特点和基本要求、昆钢生活饮用水供应现状及面临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立足现有工艺条件和设施,探讨了提高昆钢生活饮用水供水水质的方法措施。  相似文献   
42.
Co/Al2O3催化剂上CH4的CO2重整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研究不同Co负载量的Co/Al2O3催化剂对CH4的CO2重整剂合成气活性的影响,发现Co负载量为13%(Wt)的Co/Al2O3活性最好,考察了反应温度,空速,还原温度等对催化剂活性和产物中CO/H2比例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升高,CH4的CO2的转化率均增加,但随空速的增加而降低,还原温度在400℃时催化剂显示出活性最好,产物中CO/H2的比例,随反应条件不同而略有增减。  相似文献   
43.
目的 研究Ni18Co9Mo5在湿热海洋环境(永兴)和亚湿热酸雨环境(重庆)下的腐蚀行为和力学性能规律。方法 通过金属粉末注塑成形方法制备Ni18Co9Mo5样品,采用力学试验机、X射线衍射分析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分析仪、金相显微镜对Ni18Co9Mo5在永兴和重庆典型大气环境下暴露试验18个月的性能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 Ni18Co9Mo5样品的耐蚀性较差,在海洋环境和亚湿热酸雨下暴露2个月即出现明显的腐蚀现象,在平均相对湿度达到临界湿度(80%)基础上,腐蚀介质SO2(亚湿热酸雨环境)和Cl(海洋环境)对Ni18Co9Mo5金属材料的早期腐蚀具有加剧作用。Ni18Co9Mo5在永兴试验18个月后,腐蚀产物较为疏松,且样品内外腐蚀区域均存在明显裂纹,其抗拉强度和冲击能量分别下降43%和60%左右;在重庆试验18个月后,其抗拉强度下降15%,冲击能量整体变化不明显。湿热海洋环境中侵蚀性强的Cl–导致Ni18Co9Mo5发生点蚀,甚至裂纹萌生及扩展,加剧了样品基体的腐蚀,有效承载面积减小及裂纹导致力学性能明显下降。结论 Ni18Co9M...  相似文献   
44.
研究依据测定不确定度的基本理论和ISO 21748:2017《采用重复性、再现性和正确度评估测量不确定度的导则》,提出了基于中国环境监测分析方法标准多家实验室验证中已获得的数据计算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的方法,将方法标准中规定的重复性、再现性等指标与合成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了衔接。分析了近年发布的6项水质监测分析方法标准中钴、铬、钼、钛等4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结果表明:被测量的浓度是影响方法标准测量不确定度的重要因素。对于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FAAS)和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AAS),样品浓度为方法标准测定下限3倍左右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可保持在15%以下;对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ICP-AES),样品浓度为方法标准测定下限3~5倍时,测定结果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12%~17%;对于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钛元素浓度为测定下限3倍左右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15%以下,而钴、铬、钼的浓度在测定下限40~100倍以上时,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15%以下。6项方法标准可分别用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以及22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钴、铬、钼、钛的达标监测。  相似文献   
45.
土壤、矿物质对60Co的吸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土壤、矿物质对60Co的吸附与水浸解吸.结果表明,(1)土壤、矿物质对60Co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饱和吸附率为68.6 %~97.1 %,分配系数为22~357 cm3/g;吸附率和分配系数大小顺序两者相同:硅藻土>青紫泥>红黄壤>高岭土>珍珠岩>粉泥土.(2)60Co被土壤、矿物质吸附后不易解吸,解吸率1 %左右,大小顺序为红黄壤>粉泥土>高岭土>珍珠岩>青紫泥>硅藻土.  相似文献   
46.
周宁  彭先佳 《环境工程学报》2014,8(5):1970-1976
使用沉淀负载法制备了载钴活性焦,并研究了溶液pH值、反应时间、As(V)初始浓度以及共存阴离子等对载钴活性焦吸附去除水环境中As(V)的影响。结果表明,(1)载钴后活性焦的比表面积和孔容积分别提高了20.87%和43.47%;(2)载钴活性焦对As(V)最佳吸附pH值为4.0,当As(V)的初始浓度为10 mg/L时,As(V)去除率可达97%;(3)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k2=0.66,R2=0.96),吸附等温线为Freundlich型(kF=8.227,1/n=0.396,R2=0.97);(4)稳定性实验验证了载钴活性焦的稳定性,钴不易脱附,最大脱附率仅为0.145%。  相似文献   
47.
王艳红  郝兆  郭小芳  德吉 《中国环境科学》2021,41(11):5361-5371
以纳木错湖水为研究对象,采用膜过滤平置培养法分离纯化酵母菌,并结合ITS区域序列分析与经典分类法对酵母菌菌株进行鉴定,运用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学方法分析水体可培养酵母菌的多样性及其与理化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从纳木错水体中分离出1067株酵母菌,分属于27个属45个种及2个潜在新分类单元,优势种为Vishniacozyma victoriaeNaganishia adeliensis.NMDS分析显示,纳木错不同区域水体可培养酵母菌群落β多样性差异明显.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酵母菌总丰度与pH值、电导率、总溶解固体量、盐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总氮、氨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物种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均与总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冗余分析显示,pH值是影响纳木错水体酵母菌种群分布的主要理化因子.综上,纳木错水体酵母菌资源比较丰富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水体理化因子对纳木错水体可培养酵母菌的分布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48.
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水主要化学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郭军明  康世昌  张强弓  黄杰  王康 《环境科学》2012,33(7):2295-2302
为揭示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水化学离子的时空变化特征、来源以及主要控制因子,于2006~2010年连续定点(30°47.27’N,90°58.53’E,4 718 m a.s.l.)采集近岸表层湖水样品;于2009年8月采集湖心区剖面样品;于2010年10月采集湖心区剖面样品及表层湖水样品;对其主要化学离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纳木错湖水中主要阳离子为Na+,主要阴离子为HCO3-.绝大多数离子浓度在季风期较高(6~9月),而非季风期尤其是封冻期(1~4月)偏低;Ca2+浓度的变化则相反,即封冻期较高,而非封冻期较低且变化较小.对垂直剖面湖水分析表明,在湖水垂直结构稳定的非季风期(如10月),除Ca2+浓度随深度无显著变化外,其他离子浓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纳木错湖水主要离子来源于入湖河水的贡献;影响离子时空变化的因素包括蒸发、降水、pH值等,其中蒸发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它造成湖水Na+浓度不断升高而Ca2+浓度降低.  相似文献   
49.
在鼓泡反应器中考察了SO_2、CO_2的加入对乙二胺合钴体系脱硝的影响。结果表明:通入CO_2会导致脱硝率整体下降,CO_2竞争钴络合位点,在低CO_2浓度时生成碳酸盐络合物,并且其溶解转化消耗OH~-,阻碍了OH~-对NO_2络合物的再生,酸性的下降也使络合物稳定性降低。通入SO_2浓度越大,脱硝率和pH下降越快,pH降到7以下时络合物因解离而逐渐释放Co~(2+)和乙二胺,酸性条件下SO_2溶解产物与乙二胺的结合加速了络合物解离。在含SO_2混合气脱硝体系中不断补充少量乙二胺可使络合液原位再生。  相似文献   
50.
研究了酢浆草提取液(OX)、猪粪提取液(PM)以及味精厂废水(MGW)对土壤中Ni、Co的作用。结果表明,OX提取液原液对土壤中的Ni、Co有较好的活化作用,其活化比例分别达到4.8%和14.6%,但稀释后效果大幅度下降;MGW原液可活化土壤中的1.6%的Ni,但对Co的活化效果较差;PM提取液则对土壤中的重金属起到一定的固定作用。OX提取液的pH值与Ni、Co总活化比例之间呈显著幂相关,可能是由于受到多种酸性活性成分的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