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1篇
  免费   90篇
  国内免费   551篇
安全科学   106篇
废物处理   86篇
环保管理   59篇
综合类   861篇
基础理论   164篇
污染及防治   220篇
评价与监测   19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52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48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57篇
  2016年   56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03篇
  2013年   107篇
  2012年   113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8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85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唐山市钢铁行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清单建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唐山市钢铁企业为研究对象,在收集已有排放源数据的基础上,基于排放因子和活动水平数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了唐山市钢铁企业多个大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了符合空气质量模型要求的污染源输入数据,建立钢铁行业和主要防控因子污染源数据库。结合唐山市各县区的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利用GIS技术,将不同污染因子的排放进行空间分布,最终形成准确完善的多尺度、高时空分辨率大气污染源排放清单。研究介绍了符合中国特色的区域高分辨率大气排放源清单建立的方法体系,为京津冀地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及2020年大气污染物区域削减计划工作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12.
选择上海地区广泛分布的水稻土,通过静态吸附平衡试验,比较土壤去除非晶质氧化铁和去除游离氧化铁后对Pb2+的吸附-解吸行为,采用数学模型拟合,探讨3种土壤的最佳拟合方程、最大吸附的理论值和亲和能力,进而研究非晶质氧化铁和游离氧化铁对Pb2+吸附-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去除氧化铁后吸附能力和亲和能力均减弱,原土的最大吸附量为29.21 g/kg,非晶质氧化铁的贡献值为3.52 g/kg,游离氧化铁的贡献值为8.32 g/kg。  相似文献   
913.
以杭州市萧山区2008—2014年饮用水源地铁含量监测数据为分析对象,研究饮用水源地的铁含量时空分布并评价铁污染状况,结果表明,铁含量单次测值历年超标,超标倍数0.01~8.80,超标率16.7%~86.1%,7年间超标率呈现阶段性的螺旋式上升,铁污染日趋严重,到2014年有所减轻。通过对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和污染源调查,结合文献资料,分析铁污染成因,提出防治对策:制定地表水体中铁的分类标准,完善废水的铁排放标准;建立跨行政区域的水环境管理机制,全面实施河长制;加强水土保持和酸雨控制,进行河流综合整治;加强饮用水源管理,扩建备用水源和另找水源。  相似文献   
914.
为了探究储能用锂离子电池在真实应用场景下的热失控及其传播行为特征,选用86 Ah方形磷酸铁锂(LiFePO4)电池,对其在热滥用触发方式下的热失控行为及模组箱体空间与开放空间中的传播行为规律进行了实验研究。单体实验结果表明,电池热失控产生的高温烟气会导致模组箱体内沿高度方向出现明显温度梯度,模组底部与顶部温度测点的最大温差达118.4℃。传播实验结果表明,模组箱体空间内热失控电池通过产气及喷出高温电解液向其他电池传热,在热失控电池影响下,模组箱体空间内3块电池上表面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均高于开放空间实验12℃~150℃,模组空间内热失控电池向同侧两块电池的传热量高于开放空间实验225 kJ和44.4 kJ。但箱体环境中有限的氧气供给会减缓电池在热失控时的内部放热反应进程,模组箱体空间实验中电池热失控峰值温度较开放空间实验低33℃~145℃,并且模组箱体空间实验中热失控完全传播所用时间较开放空间实验滞后213 s。研究结果对于锂离子电池模组的安全设计和热失控传播阻隔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15.
给水管网中铁释放现象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牛璋彬  王洋  张晓健  陈超  王生辉 《环境科学》2007,28(10):2270-2274
在实验室静态试验下,定量分析了给水管网中无机化学水质参数对铁释放现象的影响,包括酸碱条件、氧化还原条件和无机离子等不同类别的水质参数.研究发现,铁释放速率都随着pH值、碱度和氧化剂浓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氯离子浓度的升高而升高.根据管网的一般条件,提出了控制铁释放现象的理论临界释放速率计算公式.根据理论临界铁释放速率,达到控制管网铁释放现象的必要条件时,管网水质条件满足的要求为pH大于7.6,碱度大于150 mg/L,溶解氧浓度大于2 mg/L,氯离子浓度小于150 mg/L.  相似文献   
916.
PRB技术对地下水中重金属离子的处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模拟地下环境,以受重金属离子Pb(Ⅱ)、As(Ⅲ)、Cd(Ⅱ)、Cr(Ⅵ)、Fe(Ⅱ)和总Mn污染的地下水为研究对象,利用还原铁粉、铸铁粉、铸铁粉与颗粒活性炭的混合物为可渗透反应墙(PRB)的主要介质,石英砂为辅助介质,设计了3种反应器.在有效孔隙率为60%~65%、水力停留时间为12.0~14.4 h的条件下,考察其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3种反应器对Pb(Ⅱ)、As(Ⅲ)、Cd(Ⅱ)、Cr(Ⅵ)均有较高的去除效果,去除率达98%以上;总Mn的去除率分别达98%、89%和66%;Fe(Ⅱ)的去除率分别达83%、56%和49%.考察了3种反应器内pH、Eh、DO的关系及对重金属离子去除效果的影响,分析了污染物的去除机理.综合考虑处理效果与成本,笔者认为以铸铁粉与石英砂的混合物为PRB的反应介质,应用PRB技术原位处理受上述重金属离子污染的地下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17.
零价铁去除水中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通过序批实验,研究了零价铁对钼的去除效果,考察了零价铁投加量、钼初始浓度、pH值及竞争离子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零价铁对钼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钼的去除效率随pH值的降低而增加,在pH=2.0时,去除率达到98%;无机阴离子均在不同程度上抑制钼的去除,而无机阳离子则促使钼的去除率从60%提高到95%。  相似文献   
918.
采用铁屑内电解-UASB-SBR-膜工艺处理高浓度香料废水,实验结果和工程实践都表明该工艺的处理效果比单纯的UASB和SBR组合工艺好,出水达到了中水回用水质标准,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19.
许多行业产生的废水中都含有大量氟离子,电子元件生产、电镀和金属冶炼等行业排放的废水中都含有高浓度氟化物.而目前缺乏经济性好且适用性强的除氟方法,针对氟化物去除难度大、达标困难这一典型问题,采用不同的制备方法,制备了羟基氧化铁和两种铈基吸附剂,研究了吸附等温模型、吸附动力学以及pH对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吸附剂在吸附...  相似文献   
920.
• Nano zero-valent manganese (nZVMn, Mn0) is synthesized via borohydrides reduction. • Mn0 combined with persulfate/hypochlorite is effective for Tl removal at pH 6-12. • Mn0 can activate persulfate to form hydroxyl and sulfate radicals. • Oxidation-induced precipitation and surface complexation contribute to Tl removal. • Combined Mn0-oxidants process is promising in the environmental field. Nano zero-valent manganese (nZVMn, Mn0) was prepared through a borohydride reduction method and coupled with different oxidants (persulfate (S2O82), hypochlorite (ClO), or hydrogen peroxide (H2O2)) to remove thallium (Tl) from wastewater. The surface of Mn0 was readily oxidized to form a core-shell composite (MnOx@Mn0), which consists of Mn0 as the inner core and MnOx (MnO, Mn2O3, and Mn3O4) as the outer layer. When Mn0 was added alone, effective Tl(I) removal was achieved at high pH levels (>12). The Mn0-H2O2 system was only effective in Tl(I) removal at high pH (>12), while the Mn0-S2O82 or Mn0-ClO system had excellent Tl(I) removal (>96%) over a broad pH range (4–12). The Mn0-S2O82 oxidation system provided the best resistance to interference from an external organic matrix. The isotherm of Tl(I) removal through the Mn0-S2O82 system followed the Freundlich model. The Mn0 nanomaterials can activate persulfate to produce sulfate radicals and hydroxyl radicals.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suggested that oxidation-induced precipitation, surface adsorption, and electrostatic attraction are the main mechanisms for Tl(I) removal resulting from the combination of Mn0 and oxidants. Mn0 coupled with S2O82/ClO is a novel and effective technique for Tl(I) removal, and its application in other fields is worthy of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