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755篇 |
免费 | 1612篇 |
国内免费 | 17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93篇 |
废物处理 | 82篇 |
环保管理 | 306篇 |
综合类 | 2550篇 |
基础理论 | 460篇 |
污染及防治 | 783篇 |
评价与监测 | 206篇 |
社会与环境 | 61篇 |
灾害及防治 | 1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9篇 |
2024年 | 64篇 |
2023年 | 97篇 |
2022年 | 161篇 |
2021年 | 174篇 |
2020年 | 153篇 |
2019年 | 144篇 |
2018年 | 132篇 |
2017年 | 140篇 |
2016年 | 207篇 |
2015年 | 197篇 |
2014年 | 222篇 |
2013年 | 235篇 |
2012年 | 287篇 |
2011年 | 325篇 |
2010年 | 197篇 |
2009年 | 210篇 |
2008年 | 200篇 |
2007年 | 223篇 |
2006年 | 211篇 |
2005年 | 159篇 |
2004年 | 113篇 |
2003年 | 125篇 |
2002年 | 81篇 |
2001年 | 71篇 |
2000年 | 59篇 |
1999年 | 52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9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9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8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1篇 |
1981年 | 4篇 |
1980年 | 4篇 |
1979年 | 4篇 |
1978年 | 2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
A. L. Heathwaite 《Chemistry and Ecology》1993,8(3):217-231
Although most research has focussed on inorganic nutrient forms of nitrate (NO-3) and phosphorus (PO34) in runoff and receiving waters, nitrogen los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can also occur in organic and ammonium-nitrogen form; phosphorus losses, although often dominated by particulate transport, may occur in soluble organic and inorganic form. Furthermore, fluxes between different species may take place during transport from the land to the stream and as a result of in-stream, in-river or in-lake transformations. Knowledge of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all nitrogen species and phosphorus fractions in a drainage basin is therefore essential if the wider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of elevated nutrient concentrations in natural waters are to be assessed. 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work on N and P losses from agricultural land and presents some results from two intensive agricultural catchments: Slapton, Devon and the river Windrush catchment in the Cotswolds. 相似文献
2.
3.
小清河沿岸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提出了对区域性有机污染物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的定量评价方法———密切值法。该方法以反映污染物的毒性、暴露水平和化学性质的6项参数为指标,对小清河沿岸地下水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了优先排序和风险分类。 相似文献
4.
以受污染水体及底泥为研究对象,制备了2种过氧化钙复合片剂(CPCTs),并考察了在混合投加方式下对上覆水的影响及控磷效果.复合片剂由过氧化钙(CaO2)、灼烧净水污泥、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粉末直压制成,其中B片剂含硫酸亚铁(FeSO4),A不含. 2种片剂吸附效果均较好地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等温模型,对磷的理论最大吸附量分别达110.908 mg·g-1和106.390 mg·g-1.底泥模拟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A、B组上覆水pH提高,Chl-a浓度降低(42.75%和60.82%),DO浓度提高(53.73%和63.30%). A、B组上覆水DIP浓度变化均显著,分别降低了54.93%和25.11%.对于底泥间隙水DIP, A、B组Ⅰ层(0~2 cm)变化均显著,分别降低了74.81%和65.66%;B组Ⅱ层(2~4 cm)变化显著,平均浓度降低了46.23%,而A组Ⅱ层变化不显著;A、B组Ⅲ层(4~6 cm)变化不显著.对于底泥形态磷,A、B组NH 相似文献
5.
加拿大有机农业中的杂草管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加拿大有机农业生产中防治杂草的各种措施,包括作物轮作、绿肥作物、可持续土壤管理、适度机械耕作等。同时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播种率、行间距为作物创造有利的与杂草竞争的条件。当杂草比较严重时,还可进行机械锄草或火烧。 相似文献
6.
利用改进的沉积物有机磷提取方法和液相31P核磁共振(NMR)分析方法,研究了巢湖表层沉积物有机磷形态.结果表明:西部湖区表层沉积物总磷含量高于东部湖区,其平均含量分别为(1089.82±108.14) mg·kg-1和(497.80±51.59) mg·kg-1;东部湖区沉积物中有机磷百分含量(31.88%±2.41%)高于西部湖区(20.86%±1.65%);表层沉积物主要磷份组成包括膦酸盐(Phon-P)、正磷酸盐(Ortho-P)、磷酸单酯(Mono-P)、磷脂(Lipid-P)、DNA(DNA-P)、焦磷酸盐(Pyro-P);磷酸单酯为有机磷的主要组分,平均含量占总磷的22.12%±5.32%;磷酸单酯和DNA百分含量东部湖区大于西部湖区,磷酸单酯百分含量分别为25.99%±2.29%和16.30%±1.06%,DNA百分含量分别为5.61%±0.24%和3.85%±1.01%.31P核磁共振技术可以有效的应用于巢湖等富营养化湖泊沉积物磷形态分析;巢湖表层沉积物以无机磷为主,有机磷种类丰富,以磷酸单酯为主. 相似文献
7.
8.
测定了竹炭对微污染水源水中CODMn,UV254,UV410的去除效果,研究了竹炭粒径、竹炭用量、吸附时间、溶液pH值对竹炭吸附特性的影响,并由正交试验确定出竹炭去除水中CODMn,UV254,UV410的最佳吸附条件。研究表明,粒径越小,竹炭的吸附效果越好;竹炭用量为100mg、吸附时间为1h时,竹炭对各指标去除率最高;弱酸条件对竹炭对各指标的吸附最有利,当pH值=4时竹炭对各指标的去除率最大;正交试验确定出动态吸附最佳操作条件为:竹炭粒径为100~200目,质量为100mg,振荡吸附1h,原水pH值为4。 相似文献
9.
磷基材料对土壤Pb有良好的稳定化效果.利用Meta分析法筛选汇总了1997~2022年磷基材料稳定土壤Pb的90篇文献,从土壤性质、稳定化工艺条件和磷基材料类型这3个方面量化分析了磷基材料对土壤Pb的稳定化率、赋存形态转化和对土壤pH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土壤性质来看,土壤碱性越强(pH≥7.5)、土壤ω(Pb)越低(≤500 mg ·kg-1)和土壤ω(有机质)越高(>0.5%)时,越有利于磷基材料对土壤Pb的稳定化,稳定化率分别为75.21%、34.97%和93.12%.从稳定化工艺条件来看,磷基材料添加量较高(≥10%)、含水率较高(>50%)、养护时间较长(≥30d)和养护温度较高(≥40℃)时,更有利于土壤Pb的稳定化,稳定化率可分别达到80.65%、84.98%、79.39%和41.44%.从磷基材料类型来看,可溶性磷基材料对土壤Pb有很高稳定化率(96.24%);其使土壤可交换态Pb和碳酸盐结合态Pb向残渣态Pb转化的转化率达到95.93%;可溶性磷基材料多呈酸性,对土壤pH的降低率为7.27%,难溶性磷基材料多呈碱性,对土壤pH的增加率为3.63%.综上,在土壤pH≥7.5、土壤ω(Pb)≤500 mg ·kg-1、土壤ω(有机质)>0.5%、可溶性磷基材料添加量≥10%、含水率>50%、养护时间≥30 d和养护温度≥40℃时,磷基材料对土壤Pb的稳定化效果较好.可见在实际Pb污染土壤修复过程中,为提高Pb稳定化率,需综合考虑土壤性质、稳定化工艺条件和磷基材料类型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通过分析1985~2003年长江流域向河口/东海排放的点源营养盐的时空变化规律,建立长江点源营养盐排放模型,并预测2020年长江流域点源氮磷排放情况.模型基于人口密度、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氮磷排放量、以及污水处理率等因子,在99%的置信度上,氮磷模型的方差解释量分别达到92.3%及93.2%.基于此模型预测2020年长江流域点源氮排放量将达到(95.9±6.6)×104t,点源磷排放量达到(12.3±0.6)×104t.此外,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点源营养盐通量仍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