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16篇 |
免费 | 74篇 |
国内免费 | 247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40篇 |
废物处理 | 19篇 |
环保管理 | 80篇 |
综合类 | 511篇 |
基础理论 | 184篇 |
污染及防治 | 120篇 |
评价与监测 | 30篇 |
社会与环境 | 28篇 |
灾害及防治 | 25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22篇 |
2022年 | 37篇 |
2021年 | 33篇 |
2020年 | 21篇 |
2019年 | 28篇 |
2018年 | 37篇 |
2017年 | 34篇 |
2016年 | 34篇 |
2015年 | 29篇 |
2014年 | 32篇 |
2013年 | 78篇 |
2012年 | 60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40篇 |
2009年 | 61篇 |
2008年 | 53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46篇 |
2005年 | 48篇 |
2004年 | 30篇 |
2003年 | 25篇 |
2002年 | 22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4篇 |
1999年 | 15篇 |
1998年 | 18篇 |
1997年 | 16篇 |
1996年 | 12篇 |
1995年 | 5篇 |
1994年 | 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3篇 |
1989年 | 5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1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4篇 |
1982年 | 4篇 |
1981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基于2014年1月21日至2月5日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逐时PM_(2.5)质量浓度、大气能见度资料以及同期Mie散射激光雷达探测数据,遵循消光系数与细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污染边界层高度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污染时段内的污染边界层高度偏低,平均为221m;污染边界层高度与地面PM_(2.5)浓度的变化具有明显相关性,但污染边界层高度改变在前,地面PM_(2.5)浓度响应在后;污染边界层高度的日变化表现为单峰单谷型,峰值和谷值分别出现在08:00时和14:00时前后。 相似文献
82.
网箱养殖N、P物质平衡研究--以广东省哑铃湾网箱养殖研究为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借鉴封闭系统水产养殖物质平衡的观测思路,把网箱当作黑箱,对广东省哑铃湾一个典型鱼排网箱养殖的物质平衡进行了观测和计算,建立了网箱养殖N、P物质平衡方程.结果表明,网箱养殖N、P物质的利用率比基塘、虾池等封闭系统要低得多,而且网箱养殖N、P的输入主要是投饵造成的,而输入的N、P物质,在水环境中发生一系列的迁移、转化,除了10%左右被利用收获外,其余的大部分被水动力带走,污染临近水域,还有一部分则沉积在底泥中,形成内源污染.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对企业厂界噪声测量在仪器选择、布点,布点数目、监测方法等方面独特的见解,对噪声超标排污收费提出合理化建议,它将对企业噪声监测及管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4.
P204为载体的微乳液膜处理焦化厂含酚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研究了以P204为载体的Span80/煤油/NaOH微乳液膜配方及其稳定性,通过该液膜体系萃取废水中酚的研究,考察了P204与Span80的质量比、乳水比、萃取时间、油相的重复使用次数等对除酚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优化条件下,采用P204/Span80/煤油/NaOH微乳液膜处理焦化厂中高浓度的含酚废水,一次性除酚率均高于99%,且对高浓度含酚废水的除酚效果更佳;微乳液膜不仅稳定性好,传质速率高,除酚效率高,而且可自动破乳,油相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85.
采用序批式生物反应器(SBR)培养好氧颗粒污泥处理模拟废水,优化好氧颗粒污泥内部好氧-兼氧-厌氧微环境,在反应器的快速启动、稳定运行阶段分别考察不同优化条件下系统的脱氮除磷性能。提出了优化污泥沉降时间、调控曝气方式等好氧污泥快速颗粒化途径,并研究排泥方式对颗粒污泥反应器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强化脱氮除磷功能菌富集,实现氮磷同步高效去除。 相似文献
86.
本研究选择污染严重的北京作为研究区域,自2013年12月起至2014年12月,通过设在北五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CRAES)内的定点监测,获得375天有效平行样品(T和Q)。统计结果表明,2014年北京市PM_(2.5)质量浓度从优良水平的6.9μg/m~3到极重污染的422.1μg/m~3,年均浓度值在100μg/m~3左右。T组和Q组线性相关,但T/Q并非定值,冬季最高,R~2=0.974,对应T/Q=1.014,可能由于冬季污染程度较重,滤膜性能差异可忽略。除春季外,其它三季的PM_(2.5)都是T组>Q组,与石英膜的纤维结构不够致密有关。以T组质量浓度数据为准,与国控监测点奥体中心点公报的日均PM_(2.5)进行比对,结果显示二者基本同步,在春冬季呈现较高的污染浓度,在夏季最低。在严重污染时(PM_(2.5)>250.0μg/m~3),在线监测可能低估PM_(2.5)而T组能更客观地记录实际污染状况。统计2014年全年污染等级分布,4~8月份基本未出现重度污染,而在冬季采暖期10~12月份,优良天数不足50%。综合分析风速、相对湿度对PM_(2.5)质量浓度的影响,证实冬季取暖燃煤和无风、高湿、逆温的静稳天气是霾频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7.
详细介绍了T型氧化沟工艺的特征,并考察研究了该工艺处理低碳源生活污水的长期运行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工艺出水COD、BOD5、NH3-N、TN和TP年平均浓度分别为13.9、3.8、0.91、18.80和1.67 mg/L,去除率分别为88.99%、94.37%、96.74%、37.57%和41.58%,均能达到相应的排放标准。由于T型氧化沟中以好氧环境为主,缺乏厌氧和缺氧环境以及进水的BOD5/TN值低,工艺对有机物及NH3-N的去除效果较好,但TN和TP去除效果较低。提出了加强工艺脱氮除磷的措施,为同类型污水处理厂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8.
将沿海扩散模式OCD与区域输送模式相嵌套,集成在区域空气质量模拟系统RegAQMS中,由天气研究和预报模式WRF提供气象场,大气边界层模式计算湍流场和边界层特征参数,并引入生物气溶胶的干湿沉积、生物学衰变、温度和湿度衰减、紫外辐射衰减等过程,使得RegAQMS具备模拟生物气溶胶浓度分布的能力.利用改进后的RegAQMS,以2008年7、8月为例,针对东南沿海地区,进行了口蹄疫病毒生物气溶胶扩散有关物理和生物过程的敏感性试验,对地面口蹄疫病毒浓度进行模拟和风险等级评估.敏感性试验表明,考虑干湿沉积、温度、湿度和生物学衰减过程之后,7、8月地面病毒平均浓度(≥0.01μg.m-3的网格点平均)分别减小61.9%和65.6%,污染区面积分别减小25.6%和50.1%,温度衰减是影响夏季病毒浓度的最主要过程,生物学衰减和干湿沉积也起着较大的作用,湿度衰减的影响很小.风险和感染评估结果表明,在与前人研究类似的源释放条件下,研究区域大部分为低等风险区和安全区,高等风险区以上的面积较小,呈条状分布在两个主要风频的下风向,7月和8月的风险区面积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61.6%和54.2%,感染区面积占整个区域面积的不到1%.受海洋大气和海峡地形作用的影响,流场规则、日风向变化和水平湍流强度小,这些是引起病毒较高传播风险和感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9.
科特迪瓦当地的承包商将数百吨来自荷兰的毒垃圾非法倾倒在阿比让的居民区附近,造成7人死亡,3.6万人出现不良症状,其政府也因此集体辞职.随着发达国家危险废物处置费用越来越高,其危险废物非法越境转移至发展中国家将越来越多.巴塞尔公约是控制危险废物非法越境转移的最重要的全球性环境条约.对科特迪瓦毒垃圾事件涉及的国际环境法问题进行分析,并讨论其对中国加强危险废物进口环境管理的启示. 相似文献
90.
Paula Muukkonen Helin Hartikainen Kirsti Lahti Asko Srkel Markku Puustinen Laura Alakukku 《Agriculture, ecosystems & environment》2007,120(2-4):299-306
No-tillage (NT) is a method adopted to reduce erosion and particulate phosphorus (P) load from arable land to watercourses. However, it has been found to increase the loss of dissolved P with surface runoff, but the reasons for that have rarely been examined in detail. The objectiv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termine the chemical factors explaining this response by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NT on the type and distribution of P reserves as well as on organic carbon (C) in the 0–35 cm topsoil layer of clay soil profiles (Vertic Cambisols). Soil samples were taken from two experimental fields (Jokioinen and Aurajoki) at 0–5, 5–20 and 20–35 cm depths in conventionally tilled (CT) and non-tilled (for 4–5 years) plots. The plots had been cultivated and fertilized according to the common field practices in Finland (15–18 kg P and 100–128 kg N ha−1 year−1).Inorganic and organic P reserves characterized by a modified Chang and Jackson fractionation procedure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ultivation methods. However, in the uppermost soil layer (0–5 cm) in NT of the Jokioinen field, the labile P determined by water extraction (Pw)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whereas the increase in P extracted with acid ammonium acetate (PAAC) remained statistically insignificant. The increase in labile P coincided with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organic carbon (C), which supports the theory that competition between organic anions and phosphate for the same sorption sites on oxide surfaces will enhance the lability of soil P. In the Aurajoki field with distinct soil cracking, Pw and PAAC were not affected by NT in the uppermost soil layer, but they increased in the deepest soil layer (20–35 cm) concomitantly with an increase in Al-bound P and organic C. However, the increases were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In both fields, soil acidification due to the repeated application of N fertilizers at a shallow soil depth as well as the accumulation of organic C lowered pH of the uppermost soil layer in NT compared to the deeper soil layer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even short-term NT can increase the labile P in clay soil. However,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assess the long-term changes in lability of surface soil P and, consequently, the possible need for readjustment of the fertilization level in NT.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