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43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2041篇
安全科学   510篇
废物处理   944篇
环保管理   941篇
综合类   7329篇
基础理论   475篇
污染及防治   2338篇
评价与监测   444篇
社会与环境   5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24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208篇
  2020年   202篇
  2019年   206篇
  2018年   121篇
  2017年   235篇
  2016年   316篇
  2015年   434篇
  2014年   680篇
  2013年   495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595篇
  2010年   519篇
  2009年   519篇
  2008年   568篇
  2007年   602篇
  2006年   617篇
  2005年   528篇
  2004年   537篇
  2003年   604篇
  2002年   557篇
  2001年   415篇
  2000年   385篇
  1999年   371篇
  1998年   341篇
  1997年   281篇
  1996年   302篇
  1995年   277篇
  1994年   282篇
  1993年   216篇
  1992年   166篇
  1991年   211篇
  1990年   176篇
  1989年   19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文献的基础上,利用钼磷酸在浓硫酸作用下于乙醇介质中优先氧化萜烯酸及其衍生物,而本身被还原为钼兰的性质,本文建立了测定矿山废水中松脂油的方法,方法检出限为0.006mg/5ml,回收率在88%—107%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5.05%。本文还对钼磷酸的溶剂选择,钼磷酸和浓硫酸的用量对吸光度的影响,以及浓盐酸的用量对萃取效率影响做了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92.
针对现有制革废水处理工艺难以使氨氮达标排放的问题,引入多段A/O工艺(MAOP)作为制革废水二级生物处理单元,探讨分段进水、水力停留时间(HRT)以及污泥回流比(R)对其COD和氨氮同步去除的影响.结果证明,无论是否分段进水,四段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均有良好的COD去除效果,当污泥停留时间(SRT)为18d、HRT不小于24h时,其出水浓度都可保持在300mg/L以下,满足GB8978-1996二级排放标准.在各段进水比为4:3:2:1、R 100%、HRT 48h、SRT 18d条件下,MAOP对制革废水一级生化出水的氨氮去除率高达97.7%,出水浓度3.6mg/L左右,达到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MAOP同时具备反硝化、短程硝化反硝化、同步硝化反硝化等多种脱氮机制,是一种颇具前景的制革废水生物脱氮技术.  相似文献   
93.
卢钧  陈泉源 《化工环保》2021,41(2):161-167
采用强化混凝和高级氧化法对制药废水生化出水进行深度处理,比较了不同混凝剂、不同氧化方法(包括Na2S2O8氧化、电化学氧化、Fenton/类Fenton氧化)的处理效果。实验结果表明:经聚合硫酸铁与聚丙烯酰胺强化混凝处理后,废水的COD去除率达18.5%;强化混凝与不同氧化方法联用均可使废水脱色至无色,COD去除率达70.1%~92.4%。强化混凝—电化学氧化组合工艺的出水COD为27.1 mg/L,达到GB 8978—199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一级标准限值要求,且成本较低,适于实际应用。  相似文献   
94.
黄原酸盐是常用的有色金属硫化矿浮选剂,进入环境后会造成潜在风险.本文以丁基黄原酸钾(PBX)为目标污染物,在比较真空紫外辐照法(VUV)、曝气(Aeration)、过氧化氢(H2O2)氧化和次氯酸钠(NaClO)氧化处理对PBX降解效果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反应温度、初始pH值、初始底物浓度及共存离子对效果最优的VUV法降解PBX的影响,探明影响VUV降解PBX的关键因素并建立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对初始浓度为20 mg·L-1的PBX进行VUV、NaClO氧化、H2O2氧化和曝气处理60 min后,VUV处理效果最优(PBX降解率为97.49%),随后依次为H2O2氧化、NaClO氧化和曝气处理.在VUV处理过程中,反应温度和初始pH的升高促进了PBX降解,随着PBX初始浓度增加降解速率常数(kC)减小.溶液中共存的CO32-、SiO32-促进了PBX降解,Ca2+则抑制了PBX降解.反应温度和初始pH值是影响PBX降解的关键因素,基于这两个因素建立了PBX降解的模型方程.从经济有效的角度综合考虑,反应温度35℃、pH=8、合适的阴离子(SiO32-、CO32-)及其浓度有利于促进VUV降解PBX.研究结果为选矿废水有机污染物的处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95.
采用低温等离子体和絮凝剂协同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染料废水脱色率和COD去除率随输入电压增大和放电时间延长而增加;电极间距、废水初始浓度、通入空气流量等因素对印染废水处理效果也有很大影响;气相中放电效果优于液相中放电,阳极电极在液面以上8mm左右时放电效果最好,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随废水初始浓度和通入空气流量增大废水脱色和COD脱除率先增大再减小,有一最佳峰值.印染废水先经过等离子体处理后再加入絮凝剂处理效果优于先加絮凝剂后放电、仅有等离子体放电的过程.在本实验中初始浓度200mg/L(CODCr初始值572)印染废水在外加电压40kV、放电时间20min、电极间距8mm、通入空气流量16L/h条件下,与絮凝剂PAC相互协同作用可达到96%脱色率、63%COD去除率.  相似文献   
96.
采用特异性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SMBBR)和厌氧生物滤池(AF)组合工艺处理高氨氮农药废水。考察了HRT、pH和DO等工艺条件对SMBBR-AF-SMBBR组合工艺运行稳定期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进水COD为2 408~7 440 mg/L、ρ(NH_4~+-N)为160.21~433.84 mg/L、TN为208.27~537.65 mg/L、HRT为8d、pH为8.0、DO为4 mg/L的条件下,处理后出水平均COD为342 mg/L,COD去除率达92.3%;ρ(NH_4~+-N)小于4.0mg/L,氨氮平均去除率为89.2%;TN小于50 mg/L,平均TN去除达83.0%。出水各指标均优于原A2O工艺出水。  相似文献   
97.
内电解-Fenton 氧化-膜生物反应器处理腈纶废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内电解-Fenton 氧化-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组合工艺处理腈纶废水.结果表明,在进水Ph 值为3、内电解反应时间2h、H2O2 浓度1500 mg/L、Fe2+浓度600mg/L、Fenton 反应时间2h 的条件下,内电解-Fenton 组合工艺对COD 的去除率为72%,进水COD 从1328mg/L下降到369mg/L,废水BOD5/COD 从0.14 上升到0.33,CN-从8.6mg/L 下降到0.215mg/L,提高了废水可生化性,为后续的生物处理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出水采用序批式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在停留时间20h、缺氧搅拌90min、好氧120min 条件下,COD 去除率为80%,NH4+-N 去除率95%,BOD5 去除率92.6%,CN-去除率90.7%.最终出水COD、BOD5、NH4+-N、CN-、SS 分别为61,9.3,2.55,0.02,13mg/L  相似文献   
98.
采用水解酸化-缺氧生物法对经物化预处理的油田废水进行试验研究.当进水COD为190~230mg/L,水解酸化段和缺氧段停留时间分别为10,48h时,出水COD为75~83mg/L.运用GC/MS分析油田废水有机污染物在工艺流程中相对组分变化的规律,表明水解酸化和缺氧法处理油田废水时有协同作用,可有效降解废水中酚类化合物、酮类化合物、芳烃和BTEX.运用PCR-DGGE技术,考察不同生物反应器内微生物种群及其分布特征,初步确定水解酸化和缺氧反应器内的优势菌种.  相似文献   
99.
氧化石墨烯(GO)膜在水处理方面有较好效果,但纯氧化石墨烯膜的稳定性、抗污性差,水通量低,对于油水分离不能达到最优效果。引入功能材料通过物理和化学方法改性后,得到氧化石墨烯修饰复合膜和氧化石墨烯基复合膜,其水通量、抗污性和油水分离效率都得到有效提高。文章简要介绍了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氧化石墨烯复合膜在含油废水处理方面的研究,探讨了复合膜去除含油废水的机理,并总结和展望了氧化石墨烯复合膜材料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00.
SRV菌去除电镀废水中铜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探索新的铜废水处理方法,更有效地治理铜废水造成的环境污染,用微生物及电镜法对SRV菌去除电镀废水中铜进行了研究。研究了菌量、铜离子浓度、溶液的pH值、作用的温度和时间等因素对SRV菌去除溶液中铜离子的影响。在菌废比1:1的情况下,对铜浓度为246.8mg/L的废水去除率达99.12%。观察了SRV菌处理铜废水前、后的扫描电镜、超薄切片透射电镜,推测其去除机制为铜与SRV菌代谢产物反应生成沉淀或直接被吸附于菌体表面而去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