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2篇
  免费   103篇
  国内免费   252篇
安全科学   329篇
废物处理   46篇
环保管理   42篇
综合类   388篇
基础理论   48篇
污染及防治   86篇
评价与监测   14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8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44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63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46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6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9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生活垃圾填埋场渗滤液处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处理工艺原理的不同 ,分别介绍生化和物化处理技术、膜处理技术、土地处理技术和蒸发处理技术等处理工艺研究与应用的进展情况 ,同时根据我国填埋场渗滤液的产生特点和处理处置现状 ,展望了我国渗滤液处理工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2.
汪鹏  王学海  刘忠生 《化工环保》2012,40(4):425-430
以蜂窝堇青石陶瓷为载体,采用浸渍法负载氧化铝涂层和活性组分,制备了蜂窝状Ce/Cr掺杂Cu基催化剂。运用BET,XRD,XPS,H2-TPR技术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并对其乙烷催化燃烧活性进行了评价。表征结果显示,Ce/Cr掺杂提高了催化剂表面化学吸附氧的含量,提升了催化剂在较低温度下的氧化还原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在入口乙烷质量浓度2 000 mg/m3、反应空速20 000 h-1的条件下,Cu-Ce催化剂较Cu催化剂的T50和T90(乙烷转化率为50%和90%时的反应温度)分别降低了46 ℃和101 ℃,降幅高于Cu-Cr催化剂的38 ℃和78 ℃;较高反应空速(30 000 h-1)对催化反应不利,乙烷浓度对催化剂活性的影响不明显;550 ℃下Cu-Ce催化剂对乙烷的转化率100 h内保持在99%以上,表现出良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3.
Ce/Zr系列催化剂上碳颗粒物燃烧行为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朱玲  王学中  郝郑平 《环境科学》2005,26(5):7-7-11
分别在TG和TPO上考察了CeO2,ZrO2及不同Ce/Zr比的CexZr1-xO2固溶体催化剂上soot的燃烧性能,同时考察了反应气氛对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e基催化剂能明显降低soot的起燃温度,Ce/Zr比的不同导致CexZr1-xO2催化剂性能的差异.反应的速度控制步骤随O2浓度的不同而改变;H2O对Ce0.5Zr0.5O2上soot的氧化活性基本没有影响;由于NO氧化产生的NO2具有更强的的氧化能力,因此NO对soot的燃烧具有促进作用,起燃温度降低了30℃.催化剂上的β氧种参与了soot燃烧过程.  相似文献   
134.
为了实现瓦斯与煤自燃两大灾害的联合防治,首先对布置高抽巷条件下瓦斯与遗煤自燃多因素相互影响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归纳总结。结合淮南潘二煤矿11223高瓦斯易自燃工作面,建立了带有高抽巷的物理模型,利用UDF编译了本煤层与邻近层瓦斯涌出源项、采空区三维孔隙率和低温条件下煤氧化反应氧气消耗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高抽巷布置参数和抽采参数以及工作面风量对高抽巷瓦斯抽采效果和采空区自燃带分布相互影响的规律。结果表明,当工作面风量为2 000 m3/min,高抽巷布置在顶板上方40 m时,高抽巷瓦斯抽采浓度和纯量分别达32.3%和29.07 m3/min,占总瓦斯涌出量的69.71%,同时能满足实际防火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条件下高抽巷最佳施工与抽采参数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5.
Y形通风采空区自燃与有害气体排放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非均质多孔介质漏风渗流方程、多相气体渗流-扩散方程和多孔介质渗流综合传热方程,建立了采空区瓦斯与自燃发火耦合数值模型,开发了用迎风格式有限元方法联立求解的计算机程序(简称G3).计算以图形方式给出各量的区域分布解,从理论上描绘了Y形通风采空区的漏风流态,动态描绘了瓦斯、氧和CO的体积分数以及温度分布状态及其变化过程,并证明了Y形通风形式能避免采空区瓦斯向工作面涌出.计算中采空区按冒落非均质介质处理,考虑了瓦斯涌出对自燃的耦合作用,给出了这种耦合作用关系和解决办法.Y形通风采煤的自燃,两者存在着顾此失彼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6.
1980—2007年我国燃煤大气汞、铅、砷排放趋势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基于文献调研,对1980—2007年我国汞、铅、砷3种主要燃煤大气重金属排放清单进行归纳,计算了3种重金属的逐年平均排放量,并分析排放量与燃煤量的相关性、单位煤耗大气重金属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趋势及原因. 结果表明:1980—2007年我国燃煤大气汞、铅、砷排放量与燃煤量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均呈显著正相关(R2分别为0.911、0.971、0.996),但燃煤大气汞排放量与燃煤量间的相关性却比铅、砷排放量与燃煤量的相关性小很多,这主要是燃煤电厂对汞协同脱除能力比对铅、砷强,以及电厂汞排放所占比例较大所致. 燃煤大气汞排放量在2005年后趋于稳定,而铅、砷排放量在2000年后快速增长,年均增速均超过10%,其中电厂和工业锅炉是重金属排放的重点行业. 在燃煤量不断增长的背景下,单位煤耗的大气汞、铅排放量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汞排放量在2005—2007年年均降低5.0%,铅排放量在1996—2007年年均降低1.7%. 这与我国主要燃煤行业除尘、脱硫、脱硝等大气污染控制装置对重金属的协同脱除能力不断增强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7.
为了解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程度,及时对采空区在发火前采取相关措施,对其进行发火危险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提出了基于集对分析的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方法,以集对分析理论为基础,将煤炭自然发火看成一个确定不确定系统,建立了煤炭自然发火评价模型。以梁家煤矿4110采空区为例,将计算结果与基于熵权未知理论的评价结果作比较,得出的结论一致。表明了集对分析运用在煤炭自然发火危险性评价上是可行的,可为矿井生产和其他系统的分析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8.
〗采空区自然发火的防治是自燃矿井灾害防治的重中之重,选用薛村矿92118轻放工作面采空区为研究对象,现场布置测点,选取合适的采样仪器,对N2、O2、CO、CO2、CH4、C2H4、C2H6、C2H2气体进行实地采样分析,得出相应气体分布规律。并用流场模拟FEMLAB软件对其进行自然发火机理模拟,分析采空区漏风渗流速度场、流线、风速场和风压场情况,最后得出采空区自燃氧化危险区域和最易自然发火危险区域,结论合理。这对采空区采用注氮、堵漏风等措施提供了主要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39.
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大气颗粒物吸湿性是反映颗粒物理化性质的重要指标,吸湿性研究对深入了解颗粒物的环境和健康效应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了国外近年来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进展:①典型的大气颗粒物吸湿性分析方法为H-TDMA(吸湿性串联差分电迁移率粒径分析仪)系统及其优化方法. ②大气颗粒物吸湿性呈单峰、双峰甚至多峰分布;根据Gf(吸湿性生长因子)随粒径变化的模式,可将大气颗粒物分为强吸湿性和弱吸湿性2类,也可分为纯不溶性、混合不溶性、混合可溶性和纯可溶性4类. ③城市背景点颗粒物的Gf比城市观测点高;城市观测点的颗粒物Gf分布呈夏季高、冬季低,白天高、晚上低的特征. ④颗粒物吸湿性与其化学组成和形态密切相关,纯可溶性盐颗粒物的Gf通常较高. ⑤柴油燃烧源新排放的颗粒物属于弱吸湿性颗粒物,Gf非常小,但在其表面老化后或随燃料中硫含量的增加Gf会明显变大. ⑥生物质燃烧排放颗粒物的Gf相对较高,但存在区域差异性. 针对国内大气颗粒物吸湿性研究现状,提出了未来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0.
Experiments were performed to measure the emission factors (EFs) of gaseous carbonaceous species, such as CO2, CO, CH4, and non-methane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NMVOCs), from the combustion of five types of coal of varying organic maturity and two types of biomass briquettes under residential burning conditions.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stainless steel canisters and 2,4-dinitrophenylhydrazine (DNPH) cartridges and were analyzed by GC-FID/MS and HPLC, respectively. The EFs from crop residue briquette burning were generally higher than those from coals, with the exception of CO2. The dominant NMVOC species identified in coal smoke were carbonyls (41.7%), followed by C2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29.1%) and aromatics (12.1%), while C2 unsaturated hydrocarbons 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 (68.9%) emitted from the combustion of crop residue briquettes, followed by aromatics (14.4%). A comparison of burning normal crop residues in stoves and the open field indicated that briquettes emitted a larger proportion of ethene and acetylene. Both combustion efficiency and coal organic maturity ha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NMVOC EFs from burning coal: NMVOC emission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al organic maturity but decreased as the combustion efficiency improved. Emissions from the combustion of crop residue briquettes from stoves occurred mainly during the smoldering process, with low combustion efficiency. Therefore, an improved stove design to allow higher combustion efficiency would be beneficial for reducing emissions of carbonaceous air pollut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