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128篇
安全科学   53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8篇
综合类   181篇
基础理论   47篇
污染及防治   48篇
评价与监测   5篇
社会与环境   2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211.
稻壳基活性炭制备及其对重金属吸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蕊  葛滢 《环境污染与防治》2011,33(1):41-45,51
活性炭吸附法是重金属废水处理的重要方法.利用廉价的稻壳,选择氢氧化钠和磷酸作活化剂制备活性炭,测定了稻壳基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亚甲基蓝吸附值、碘吸附值、苯酚吸附值和等电点.利用制备的稻壳基活性炭吸附溶液中的Cd、Cu、Zn,研究了不同稻壳基活性炭对Cd、Cu,Zn的吸附差异,并利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了稻壳基活性炭中微晶体结...  相似文献   
212.
分别在管式炉反应器和热天平上对废电路板的热解行为进行实验研究。在管式炉反应器上考察了在同一升温速率(20 K/min)下不同热解终温 (400、500、600、700和800℃) 对废电路板热解产物产率的影响。在相关实验数据的基础上尝试用灰色理论及方法建立基于热解终温的废电路板热解灰色产率预测模型GM(1,1),预测结果与实验数据对比表明,该预测模型精度较高,能够较好地对不同热解终温下废电路板热解产物产率进行预测。此外,在热天平上获得的不同升温速率(10、15和20 K/min)下的热失重曲线表明,废电路板的失重速率峰随升温速率的提高逐渐向高温侧移动。采用分布活化能模型对废电路板热失重曲线进行动力学分析,获得废电路板热解活化能的变化曲线。计算结果表明,废电路板热解过程中活化能并不是单一数值,而是随失重率变化的一个函数。所得废电路板热解活化能值在140~250 kJ/mol范围内变化,当失重率在10%~60%之间,活化能值总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当失重率>60%时,活化能值由155.4 kJ/mol迅速增加到244.4 kJ/mol。  相似文献   
213.
对钙基CO2吸收剂的循环活性改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水蒸气处理对吸收剂的最大转化率、比表面积及孔分布等微观结构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经水蒸气处理后,钙基CO2吸收剂的循环活性得到了改善,最大转化率比未经水蒸气处理可提高约50百分点;水蒸气处理可大大提高钙基CO2吸收剂的比表面积,并有效改善其孔径分布状态,可使其稳定保持较高的转化率;含碳能源直接制氢过程可在不需要任何添加剂或辅助手段的条件下,有效保持钙基CO2吸收剂的循环活性。  相似文献   
214.
改性钢渣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正交实验法,以氨氮去除率为指标,设计5因素4水平正交实验;采用恒温振荡方法对高温活化改性钢渣做了吸附低浓度氨氮影响因素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改性钢渣吸附低浓度氨氮影响因素的重要性顺序为:氨氮初始质量浓度〉钢渣粒度〉改性方法 〉溶液pH〉吸附时间,经过改性,提高了钢渣处理低浓度氨氮废水的能力,其中经过700℃高温活化改性效果最佳;高温改性钢渣对低浓度氨氮的吸附过程符合Langmuir方程,相关系数为0.9993,作用机理为表面吸附,即单层吸附,理论饱和吸附量为2.8491 mg/g。  相似文献   
215.
基于催化剂在线增活工艺,以火电厂运行条件下的典型钒钛类失活催化剂为原料,采用单因素变量法展开了钒基活化液各成分对失活催化剂增活效果的研究,对活化液增活后的催化剂进行活性评价及SEM、BET、FT-IR和XRD等分析,考察增活前后NO转换率、催化剂表面形貌及结构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在实验条件下,随着4种活性成分含量的增加,催化剂增活后NO转换率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NO转换率最高达99%,且增活后催化剂表面活性成分增加,Brnsted酸性位增多,比表面积增加,对烟气具有较强适应力。  相似文献   
216.
石灰调质污泥的燃烧特性及动力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同步分析仪,在空气气氛下对石灰调制污泥进行燃烧失重实验.通过分析获得的曲线,可以将调质污泥的热反应过程分为4个阶段:自由水和化学结合水析出阶段;易挥发有机质析出和燃烧阶段;难挥发有机质析出分解和燃烧阶段;无机质的分解阶段.添加石灰后,污泥的着火温度小幅上升,综合燃烧特性指数随添加量增加而减小.采用Coats-Redfern积分法对挥发分析出和燃烧阶段进行了热反应动力学求解,发现添加量小于30%时,石灰可以减少污泥燃烧的活化能,促进污泥挥发分的析出和燃烧.  相似文献   
217.
罗洁  张海军  刘璟  杨剑  黄胜  邓仕明 《化工环保》2015,35(2):192-198
将粉煤灰进行碱激发改性,运用XRD和SEM技术对碱激发粉煤灰进行了表征,通过静态平衡吸附实验研究了碱激发粉煤灰对Cs+的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特性,并对吸附前后的碱激发粉煤灰进行了FTIR分析。表征结果显示,碱激发处理后,粉煤灰的晶相发生了改变,且粉煤灰表面密实的硬壳层被破坏。实验结果表明:在初始Cs+质量浓度为200 mg/L、吸附温度为25℃、溶液pH为10、碱激发粉煤灰投加量为12.0 g/L的条件下,碱激发粉煤灰对Cs+的平衡吸附率可达80%以上,其吸附能力比碱激发前提高了3倍以上;吸附过程可用准二阶动力学方程来描述,并较好地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型;碱激发粉煤灰对Cs+的吸附是吸热过程,且能自发进行;该过程以物理吸附为主,并伴随化学吸附。  相似文献   
218.
采用碱熔融活化法,由固硫灰制备地聚合物。在前期开展的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采用正交实验,考察了NaOH和固硫灰的质量比、煅烧温度、煅烧时间3个因素对固硫灰基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的影响。采用XRD,SEM,IR等手段分析固硫灰碱熔融活化前后的物相、微观形貌以及硅铝化学键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以在NaOH与固硫灰的质量比为0.60、煅烧温度为550 ℃、煅烧时间为60 min的条件下制备的碱熔融固硫灰为原料,制备的固硫灰基地聚合物的抗压强度为38.00 MPa。表征结果显示:通过碱熔融活化固硫灰制备的地聚合物的XRD谱图中出现了地聚合物的特征衍射峰;碱熔融固硫灰的结构松散,在颗粒表面及内部存在大量孔隙;经碱熔融处理后固硫灰的硅酸盐和铝酸盐发生了解聚。  相似文献   
219.
Summary. The phorbol ester DHPB has been detected in 5th instars and adults of Pachycoris klugii which feed on Jatropha curcas, a producer of phorbol esters with mollusc-, insect-, and vertebrate toxicity. DHPB from Pachycoris activates protein kinase C (PKC) which appears to be the main molecular target for phorbol esters. Phorbol esters of J. curcas exhibit a wide range of acute toxic effects in vertebrates and insects. It is therefore likely that the sequestration of DHPB, which would explain the aposematic colouration of the bugs, confers chemical protection to P. klugii against vertebrate predators. Received 26 April 2000; accepted 31 May 2000  相似文献   
220.
Nanoscale bimetallic Ni/Fe particles were synthesized from the reaction of sodium borohydride (NaBH4) with reduction of Ni^2+ and Fe^2+ in aqueous solution. The obtained Ni/Fe particles were characterized by TEM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e), XRD (X-ray diffractometer), and N2-BET. The dechlorination activity of the Ni/Fe was investigated using p-chlorophenol (p-CP) as a probe agent.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the nanoscale Ni/Fe could effectively dechlorinate p-CP at relatively low metal to solution ratio of 0.4 g/L (Ni 5 wt%). The target with initial concentration ofp-CP 0.625 mmol/L was dechlorinted completely in 60 rain under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pressure. Factors affecting dechlorination efficiency, including reaction temperature, pH, Ni loading percentage over Fe, and metal to solution ratio, were investigated. The possible mechanism of dechlorination ofp-CP was proposed and discussed. The pseudo-first- order reaction took place on the surface of the Ni/Fe bimetallic particles, and the activation energy of the dechlorination reaction was determined to be 21.2 kJ/mol at the temperature rang of 287-313 K.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