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79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16篇
环保管理   13篇
综合类   421篇
基础理论   71篇
污染及防治   88篇
评价与监测   57篇
社会与环境   13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20篇
  2021年   28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30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9篇
  2015年   37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53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61.
汽车排放超细微粒数浓度及粒径谱特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采用快速迁移率粒径谱仪(fast mobility particle sizer,FMPS)结合汽车尾气分析仪对3辆不同型号汽车排放超细颗粒数浓度进行测量,分析了空载情况不同转速下排气管附近超细颗粒数浓度及粒径谱特征.结果表明,在怠速800 r·min-1情况下,汽车排放的颗粒数浓度最低,随着空载转速的增加颗粒数浓度呈增高趋势.尾气颗粒以核模态和爱根核模态为主,峰值粒径集中在10 nm和50 nm.汽车加速过程排放颗粒数浓度有明显的急剧升高过程,在车速稳定后颗粒物浓度趋于稳定.在排气管尾部轴向距离0.4 m范围内颗粒稀释后数浓度衰减迅速,在0.4~1 m范围稀释不明显,均大于背景浓度.空载情况下随发动机转速增加,汽车排放尾气CO、HC和NO浓度呈减少趋势,与颗粒物数浓度排放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562.
混凝法强化城市污水一级处理技术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对城市污水中污染物质的颗粒分布,混凝法的工作机理以及工艺流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同时对国内外混凝法工艺应用于城市污水强化一级处理的实例进行了相应介绍。  相似文献   
563.
Characteristics of metal enrichment in Deep Bay, Hong Kong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bstract: Sediment cores, suspended particles and overlying water were collected in Deep Bay, Hong Kong. Enrichment of Zn in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landward direction and the decreasing of exchangeable Cd, Ni and Zn in sediment from the inner bay to the outer bay indicated the influence of anthropogenic pollutants discharged from the riparian runoffs.  相似文献   
564.
通过在模拟烟气中添加微量的甲醇蒸汽产生自由基从而发生链式反应的方法提高循环流化床干法脱硫反应速率。该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 :甲醇蒸汽在 90 0℃以下不可能通过热均裂产生自由基 ,而甲醇蒸汽的不完全燃烧过程可以产生自由基 ,引发快速的链式脱硫反应 ,脱硫反应的合理温度为 80 0℃  相似文献   
565.
利用TrajStat软件和全球资料同化系统数据,计算了2005~2016年北京市逐日72h气流后向轨迹,采用聚类分析方法,结合北京同期PM2.5逐日质量浓度数据,分析北京市年及四季后向气流轨迹特征及其对北京市颗粒物浓度的影响,运用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探讨研究时期内不同季节影响北京市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潜在源区以及不同源区对北京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结果表明,就全年而言,西北输送气流占总轨迹的比例最高,达59.97%,且其输送距离最远、输送高度最高、移速最快.输送高度最低、距离最短、移速最慢的东南气流占比次之,为27.64%,东北气流占比最低为12.40%,其移速和输送距离介于前两者之间.主要污染轨迹来自山东、河北,其次为来自俄罗斯、蒙古国和内蒙古荒漠戈壁地区的西北气流.PSCF和CWT分析发现,蒙中、晋中、冀西南、豫北及鲁西是影响北京PM2.5的主要潜在区域.而不同季节、不同输送路径对北京PM2.5污染影响的差异显著,春季主要受来自蒙晋交界区域的短距离输送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位于冀南、鲁西、豫东和皖西北地区,夏季污染轨迹来自鲁、晋地区,潜在源区为豫东北、皖北和苏北地区;秋季主要受来自冀南地区的短距离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为晋北、冀南、豫北和鲁西地区,冬季主要受来自蒙古国中西部和蒙中地区的远距离输送气流影响,潜在源区主要在冀南、鲁西、豫北、晋和蒙西地区.  相似文献   
566.
李岫雯  曾辉  倪宏刚 《环境科学》2015,36(6):1989-1997
通过对封闭房间、通风房间和室外环境中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分析了大气颗粒相上溴系阻燃剂(BFRs)的负荷水平,并对目标污染物在颗粒相的粒径分布特征及其控制因素进行研究.以此为基础,采用人体呼吸暴露数值模型,估算了大气颗粒相载带BFRs在人体呼吸道各部位的暴露量.研究表明,在室内外大气颗粒相样品中,多溴联苯醚(PBDEs)以BDE-209为主,而六溴环十二烷(HBCDs)则以α-HBCD为主;整体上,室内大气颗粒物中BFRs高于室外的相应浓度,其浓度水平与电子垃圾处理厂周边大气颗粒相目标物浓度近似,高于中国其它地区室内外大气颗粒相载带BFRs浓度.粒径分布分析结果显示,PBDEs在封闭房间中主要分布在0.4~0.7μm和5.8~9.0μm的粒径上,呈现双峰形式,而在通风和室外环境中则主要分布在4.7~10.0μm的大颗粒上;HBCDs则主要分布在大颗粒上.呼吸暴露估算结果表明,在封闭状态下的办公室内,呼吸道各部位经由呼吸摄入的总PBDEs和HBCDs暴露量分别为22.56~1 503 pg·(h·kg)-1和0.09~9.25 pg·(h·kg)-1;而在自然通风状态下的办公室内,上述暴露量则分别为13.89~601.1 pg·(h·kg)-1和0.07~1.75 pg·(h·kg)-1.显然,自然通风有利于室内污染物向室外扩散,从而减小了室内呼吸暴露风险.通过比较,可以看出呼吸摄入BFRs暴露量小于灰尘摄入的暴露量,呼吸不是BFRs室内人体暴露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67.
为研究石英颗粒被吸入人体后在体内的溶解行为,以Gamble溶液模拟人体体液环境,研究了粒径中值d50为2.8μm的石英粉尘在3个酸度的Gamble溶液中溶解特性.结果表明,石英颗粒中Si的溶出量随溶解时间的延长,不断增大,但在较强的酸性环境下,存在一定程度的溶解抑制.SEM观察发现,超细石英颗粒在Gamble溶液中表面被溶蚀,表面和边壁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凹蚀、脱皮现象,但颗粒内部溶蚀现象不明显.FTIR结果表明,超细石英颗粒表面经Gamble溶液溶蚀后其Si-O-Si反对称伸缩振动发生一定程度的改变.XRD物相表征显示超细石英颗粒溶蚀前后物相特征无明显变化,但Rietveld结构精修结果表明溶解后超细石英颗粒晶胞参数和晶胞体积均有压缩,可见颗粒表面硅可能由结晶的有序结构转化为无定形结构,后溶解于体液中.超细石英颗粒在模拟人体体液中溶蚀现象显著,但未引起整个颗粒晶体结构的崩塌,颗粒表面溶解于体液中,引起pH值增大并趋于稳定于偏碱性环境,可吸入性超细石英颗粒溶蚀后暴露出的新鲜表面以及溶解于体液中的硅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的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568.
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与颗粒物污染的关系   总被引:119,自引:8,他引:119  
为了解北京市能见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在1999—2000年对各种污染物的消光系数和不同粒径太小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进行了观测.发现颗粒物的散射消光作用在北京市能见度下降中占有主要地位,其中与细粒子的关系更为密切.在不同季节运用不同的回归方程,利用细粒子质量浓度可以方便快捷地估算出大气能见度的近似值。  相似文献   
569.
本文将经过酸热处理的海泡石(AH-SEP)和有机改性处理的海泡石(OAH-SEP)共混人聚醚砜(PES)溶液制备杂化微球,并用于环境毒素的吸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PES/AH-SEP对离子型环境毒素吸附效果较好,而PES/OAH-SEP对非离子型环境毒素吸附效果较好;依据PES/AH-SEP吸附EB及PES/OAH-S...  相似文献   
570.
为深入认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气十条”)对大气细颗粒物(PM2.5)污染的影响,基于“大气十条”实施期间南京市主城区(草场门)PM2.5的化学组分监测资料,研究了PM2.5主要组分的浓度和占比、富集因子和酸度等变化特征,并采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法(PMF)进行了PM2.5的来源解析.结果发现,“大气十条”实施期间,南京市PM2.5中硫酸根(SO42-)的占比总体下降,但硝酸根(NO-3)和铵根(NH+4)的占比均明显上升,两者的占比从2014年的25.58%上升到2017年的37.15%;碳组分(OC和EC)的浓度在“大气十条”早期出现大幅下降,但后期的下降趋势明显变缓,其中,有机碳(OC),特别是二次有机碳(SOC)的占比不降反升;PM2.5酸性显著减弱,阴阳离子的摩尔当量比值(CE/AE)从2014年的0.83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