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51篇 |
免费 | 23篇 |
国内免费 | 115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2篇 |
废物处理 | 22篇 |
环保管理 | 81篇 |
综合类 | 261篇 |
基础理论 | 75篇 |
污染及防治 | 95篇 |
评价与监测 | 53篇 |
社会与环境 | 15篇 |
灾害及防治 | 15篇 |
出版年
2023年 | 9篇 |
2022年 | 11篇 |
2021年 | 1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5篇 |
2018年 | 9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16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18篇 |
2013年 | 25篇 |
2012年 | 26篇 |
2011年 | 27篇 |
2010年 | 20篇 |
2009年 | 26篇 |
2008年 | 25篇 |
2007年 | 49篇 |
2006年 | 35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38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20篇 |
2000年 | 30篇 |
1999年 | 22篇 |
1998年 | 25篇 |
1997年 | 21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5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4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5年 | 1篇 |
197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91.
多核聚合形态Al30混凝控制水中腐殖酸与残留铝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备了优势形态为Al30的聚合铝PAC-Al30,与优势形态为Al13的常用聚合铝PAC-Al13及AlCl3作对比实验,考察了不同铝系混凝剂强化混凝控制水中腐殖酸(Humic Acid,HA)和残留铝的差异.结果表明,PAC-Al30具有足够的稳定性,与PAC-Al13和AlCl3相比,PAC-Al30可以更好地控制出水腐殖酸和残留铝浓度,且以碱化度B为2.4的PAC-Al30效果最好.PAC-Al30和PAC-Al13比AlCl3有更宽的有效投量范围,可以提高实际应用中的稳定性.Ca2 和高岭土的存在均有利于PAC-Al30混凝去除HA.低温对PAC-Al30混凝去除HA有不利影响.研究表明,Al30是一种可用于控制水中腐殖酸和残留铝的新型混凝/絮凝活性成分. 相似文献
592.
建立了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同时分离快速测定环境空气中12种氯苯类有机污染物的方法.采集10 L空气样品,用Tenax吸附管富集氯苯类化合物,石油醚淋洗解析,DB-23毛细管柱分离,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空气中氯苯类化合物的最低检测浓度分别为:氯苯20 μg/m3,二氯苯0.5~0.8 μg/m3,三氯苯0.08~0.1 μg/m3,四氯苯0.03~0.05 μg/m3,五氯苯、六氯苯0.01 μg/m3.在空白试验中,回收率为90.7%~100.6%,相对标准偏差低于7.16%(n=5).结果表明,该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合环境空气中12种氯苯类化合物的痕量测定. 相似文献
593.
594.
595.
596.
黄浦江流域农田地表降雨径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农田降雨径流监测试验,并对上海市历时23年的逐日降雨资料进行了汇总与系统分析、确定了黄浦江流域农田地表降雨径流特征。结果表明:全年黄浦江流域农田地表降雨径流系数在0.35-0.52,地表能够产流的降雨日约为18天,农田耕地产生的地表径流量为2700m^3/hm^2,其中85%集中在污期5-9月份。 相似文献
597.
利用区域在线空气质量模式WRF-Chem模拟研究了2001~2019年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2.5浓度分布的影响.在排放源不变的情况下,气象条件引起的江苏省PM2.5年均浓度的最强正、负异常分别出现在2008和2001年,它们的异常值相对于多年平均值分别占比10.5%和-14.3%,表明气象条件对PM2.5浓度年际变化有明显影响.经验正交函数分解的结果表明,气象条件对江苏省PM2.5浓度的空间分布的影响具有一致性.边界层高度、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和降水整体上都与江苏省PM2.5浓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关系.以上气象因子所构建的线性回归方程能较好地描述PM2.5浓度和气象条件之间的关系,其拟合值与模拟值相关性为0.73,通过了99%的信度水平检验. 相似文献
598.
Xiaorong Wei Yanjiang Zhang Jian Liu Hailong Gao Jun Fan Xiaoxu Ji Jimin Cheng Mingan Shao Xingchang Zhang 《环境科学学报(英文版)》2016,28(7):207-214
Soil CO_2efflux(SCE)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ecosystem CO_2 exchange and is largely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dependent, providing feedback between C cycling and the climate system. We used a precipitation manipulation experiment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precipitation treatment on SCE and its dependences on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in a semiarid grassland. Precipitation manipulation included ambient precipitation, decreased precipitation(- 43%), or increased precipitation(+ 17%). The SCE was measured from July2013 to December 2014, and CO_2 emission during the experimental period was assessed.The response curves of SCE to soil temperature and moisture were analyzed to determine whether the dependence of SCE on soil temperature or moisture varied with precipitation manipulation. The SCE significantly varied seasonally but was not affected by precipitation treatments regardless of season.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resulted in an upward shift of SCE–temperature response curves and rightward shift of SCE–moisture response curves,while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resulted in opposite shifts of such response curves. These shifts in the SCE response curves suggested that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strengthened the dependence of SCE on temperature or moisture, and decreasing precipitation weakened such dependences. Such shifts affected the predictions in soil CO_2 emissions for different precipitation treatments. When considering such shifts, decreasing or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resulted in 43 or 75% less change, respectively, in CO_2 emission compared with changes in emissions predicted without considering such shifts.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shifts in SCE response curves on CO_2 emission prediction were greater during the growing than the non-growing season. 相似文献
599.
600.
电生成羟基自由基及其对染料降解脱色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红外光谱分析 (IR) ,研究了茜素红及酸性铬蓝在电解槽中处理前后的电化学行为的变化 ,进一步阐明Fenton试剂的作用机制。电解生成的过氧化氢与阳极溶解的Fe2+ 进行随后反应 ,生成羟基自由基 (Fenton试剂 ) ,进而对有机染料进行氧化反应 ,使其不饱和的—N=N—双键断裂 ,分解成萘胺与氨基苯酚磺酸两个部分 ,从而达到有机染料降解、脱色的效果。测试结果表明 ,电解处理15min内 ,脱色率和CODcr的去除率变化较大 ,电解处理 1h ,CODcr的去除率达 80 % ,脱色率达 9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