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203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61.
水分亏缺时氮磷营养对春小麦幼苗抗逆性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盆栽条件下研究了水分亏缺时,氮、磷营养对春小麦幼苗渗透物质及相关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分胁迫使春小麦幼苗叶片游离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增加,RWC降低,POD、CAT活性增强.随着水分亏缺加剧,氮营养相应地提高了幼苗叶片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以及POD、CAT活性;磷营养仅能提高叶片脯氨酸含量以及POD活性,但使其可溶性糖含量以及CAT活性维持在较低水平上.施肥使叶片RWC降低.春小麦的抗逆性指标之间存在相关性,特别是小麦幼苗叶片POD活性与游离脯氨酸累积量之间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其决定系数r^2为0.7472.图1表2参12  相似文献   
262.
Natural spring water has unique properties, as it is rich in minerals that are considered to be beneficial to human health. A survey of the microbiological quality of natural spring water was conducted to assess possible risks from the consumption of the water by visitors in recreational mountain areas located in Seoul, South Korea. The densities of total coliforms and Escherichia coli were measured during the spring and the summer of 2002 to investigate the presence of coliform bacteria in the drinking spring waters. Total coliforms were detected in all samples and the mean density of total coliforms was up to a maximum of 228 CFU/mL. Detectable E. coli was found in 78% of all samples and the mean densities of E. coli varied from a minimum of 0 CFU/mL to a maximum of 15 CFU/mL in all samples. Malfunctioning septic systems and wildlife population appear to be the main source of E. coli contamination. Presence of E. coli in natural spring water indicates potential adverse health effects for individuals or populations exposed to this water. The fecal contaminated spring water may present an unacceptable risk to humans if it is used as raw drinking water.  相似文献   
263.
西南喀斯特流域具有独特的峰丛-洼地水流特征及水力联系,本文针对陈旗小流域,根据山坡岩溶泉、洼地观测井水位、水温、水化学以及气象实测数据,利用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不同水源动态变化特征;结合电阻率层析成像(ERT)探测结果,解析山坡与洼地之间的水力联系。结果表明:反映山坡表层岩溶带作用的山坡泉对降雨响应迅速,土层覆盖厚的洼地含水层相对较慢。洼地含水层与山坡表层岩溶带水力联系呈现分段规律,反映枯期和雨季山坡侧向流、洼地降水垂向补给对洼地地下水影响程度存在差异,该研究为揭示喀斯特山区峰丛-洼地水文循环过程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64.
北京市城区春季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特征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2+26"城市联防联控措施的实施及北京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使得北京市大气中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挥发性有机物)质量浓度、组成特征及来源发生了变化.运用AirmoVOC(GC-866)在线自动监测仪对2017年3-5月北京市城区大气中的VOCs进行观测.结果表明:①北京市城区春季大气中ρ(TVOCs)(TVOCs为总挥发性有机物)为34.36 μg/m3,ρ(烷烃)、ρ(芳香烃)、ρ(烯烃)、ρ(炔烃)分别占ρ(TVOCs)的57.13%、33.18%、7.54%、2.15%.质量浓度最高的前3位VOCs物种分别为苯、丙烷和乙烷,其质量浓度分别为5.97、3.51、2.63 μg/m3.②ρ(TVOCs)的日变化有3个较明显的峰值,分别出现在05:00、11:00和23:00,ρ(TVOCs)最低值出现在18:00,并且夜间ρ(TVOCs)高于白天.VOCs日变化特征表明,北京市VOCs污染受凌晨时段柴油车尾气排放和早晚交通高峰期汽油车尾气排放的影响较为明显.③春季VOCs的OFP(ozone formation potential,臭氧生成潜势)分析表明,芳香烃对OFP的贡献率(44.22%)最大,其次是烯烃(31.06%),最后是烷烃(23.86%);北京市VOCs污染的关键活性组分是丙烯、正丁烷、环戊烷、苯、甲苯、二甲苯.④PMF(正矩阵因子分析法)分析表明,溶剂使用源是北京市春季大气中VOCs最主要的排放源,对TVOCs的贡献率为39.06%,其次是移动源(33.79%)和油气挥发源(17.85%),燃烧源的贡献率(9.30%)最低.研究显示,控制移动源、溶剂使用源和燃烧源的排放是控制北京市环境空气中VOCs污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265.
基于微空间单元的岩溶峡谷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2004年、2010年和2015年分辨率均为2.5 m的SPOT等遥感影像和社会经济数据,创建200 m×200 m网格的微空间单元,计算单元网格内地类面积占比、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并结合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和热点分析法,深入研究岩溶峡谷区土地利用结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2004年林地、耕地、聚落和裸岩裸土网格内平均占比分别为6.46%、11.76%、0.87%、28.86%,2010年分别为10.36%、8.77%、1.27%、27.13%,2015年分别为9.13%、10.30%、26.18%、1.29%;(2)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特征;(3)耕地热点区呈减少趋势,且后期主要集中在研究区西南部,林地热点区总体增加,裸岩裸土极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东北部收缩。而近几年土地利用程度热点区逐渐向研究区西北部延伸,花椒林则主要分布于北部干热河谷地带。简而言之,花江峡谷区林地面积增加,且逐渐向集中连片演变,而裸岩地逐渐向峡谷区北部以及东北部收缩,研究区农户生计多样化发展及交通条件的改善,使得土地压力减小,生态环境逐渐转好。本文以典型岩溶地貌单元为代表,揭示中国西南岩溶山地的土地利用演变规律及内部差异性,对研究更大尺度土地利用演变特征与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66.
基于气溶胶监测仪Grimm180观测的2018年3~5月山西省五台山气溶胶数浓度和质量浓度数据,以及对应时段的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NCEP)提供的全球资料同化系统(GDAS)数据,利用聚类分析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PSCF)等方法,研究五台山春季气溶胶数浓度和质量浓度的统计特征,分析影响五台山气溶胶浓度变化的主要传输路径,以及潜在的贡献源区.结果表明,影响春季五台山气溶胶变化的主要传输路径有6类,其中,第1,4,2,5类传输路径均为西北和偏西方向,占总轨迹62.5%,而第3,6类传输路径则为偏南和偏东方向,占总轨迹的24.7%.对不同传输路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第1,4类传输路径对粗粒径PN10、PN>10数浓度和PM10质量浓度影响最大,其潜在贡献源区主要位于内蒙古西部和陕北黄土高原一带,PSCF值在局部地区达到了0.6以上.第6,3类路径对细粒径的数浓度PN0.5、PN1.0和PM1.0质量浓度影响较大,其潜在贡献源区主要位于山西中南部、陕西中部、京津冀地区中部以及河南北部区域,部分地区PSCF值达到0.8以上.细粒径的PSCF高值区主要位于五台山的偏东和偏南方向,传输高度在2km以下.随着粒径的增加,PSCF高值区变为西北和东南方向,传输高度到达了自由对流层2~4km,且通过西北地区自由对流层的输送占比逐渐增大,PSCF高值区距离五台山站也越来越远.  相似文献   
267.
目的提出一种综合考虑疲劳强度影响因素的寿命预测方法。方法利用提出的综合疲劳强度因子Kz考虑应力集中、尺寸和表面状态等因素对疲劳强度的影响,结合S-N曲线方法,采用Goodman方程进行平均应力修正,采用Miner定理进行疲劳损伤累积,提出一种适用于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预测方法。结果对一种复杂结构螺旋弹簧进行了位移控制的恒幅和变幅台架试验,并利用弹塑性有限元分析获得了关键危险点位置的应力响应历程。利用台架试验的寿命结果对提出的方法进行了验证,预测误差在2倍因子以内。结论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好地预测机械结构的疲劳寿命。  相似文献   
268.
近年来,受采矿活动、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包括鹤壁许家沟泉域在内的北方多数岩溶泉域水化学场发生了改变,但其演变规律及现状条件下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仍不明晰。为揭示现状条件下许家沟泉域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控制因素,本文在调查取样分析的基础上,采用数理统计、离子比例系数、Gibbs图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泉域内岩溶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Ca·Mg和HCO_3·SO_4-Ca·Mg型。地下水主要水化学组分演化过程的主控因素是岩石风化作用,地下水中的Ca~(2+)、Mg~(2+)、SO_4~(2-)和HCO_3~-主要来源于含方解石(CaCO_3)、白云石(CaMg(CO_3)_2)的碳酸盐岩以及硫酸盐岩(CaSO_4·2H_2O)的溶解,一部分SO_4~(2-)来自黄铁矿氧化。脱白云石化作用致使泉域枯水期地下水中Mg~(2+)明显高于丰水期。阳离子吸附交替使地下水中Na~+、K~+含量降低。稳定同位素特征表明,泉域岩溶地下水主要接受西部裸露区大气降雨的入渗补给,泉域南部岩溶地下水还受淇河河水渗漏的影响,枯水期岩溶地下水中δ~(18)O存在漂移现象。研究成果为泉域内岩溶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与保护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69.
油罐火灾沸溢发生时间预测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罐火灾发生沸溢具有很大的危险性,而沸溢时间的准确预测是目前的一个技术难题。笔者结合宽沸程油品油罐火灾沸溢实验,对油层内部传热过程进行详细分析,认为油罐火灾沸溢事故可近似地看作一无内热源、常物性的非稳态传热问题,其过程包含油水界面不参与换热和参与换热的两个阶段。建立了油罐火灾沸溢发生时间预测模型,对两个不同阶段,分别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方法进行求解,并同实验数据对比。结论可信,误差较小,为沸溢机理探讨研究和油罐沸溢火灾的扑救提供了参考依据。计算表明:燃烧速度和油罐底部水层厚度对沸溢时间的影响很大,而降低罐壁温度并不能有效地延迟沸溢的发生。  相似文献   
270.
青藏高原东部牧区春季雪灾天气的形成及其预报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对青藏高原东部牧区1967~1996年30年中春季发生的成灾性降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发现有45%的成灾性降雪过程与该地区的低涡天气系统有关。在归纳总结高原春季降雪天气形成的3种环流模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通常情况下高原切变线对高原低涡发生发展所起的主要作用:(1)高原切变线西南段区域内为上升运动区且气流的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切变线东北段区域内为下沉运动区且气流的反气旋性涡旋处于发展阶段,是低涡形成的前期条件;(2)高原切变线附近的流场有利于将周围水汽聚拢,使低涡系统得到持续不断的水汽供给,其中负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中心位于切变线中段南侧,形成水汽汇,正的水汽通量散度扰动最大值部分位于切变线西南段南侧,是低涡水汽的主要来源。文中还给出了高原部分测站降雪量、最低气温的预报方程,可供有关预报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