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53篇
安全科学   46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45篇
综合类   204篇
基础理论   38篇
污染及防治   12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17篇
灾害及防治   16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2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84 毫秒
331.
佛山春季两次典型臭氧污染过程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0  
近地层臭氧污染与气象条件密切相关,为了解珠三角地区春季臭氧(O3)污染的气象成因,选取了2020年4月9日和28日佛山地区春季两次典型O3污染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小风、低湿和高温是造成佛山春季O3污染发生的气象成因.(2)两次过程各站点O3峰值浓度大致出现在16:00—18:00,较年均统计偏晚1 h左右,最高气温明显低于夏、秋季;大多数站点日变化以单峰型为主,部分站点受局地风场和城市下风向传输影响呈现“倒U型”和“双峰型”.(3)垂直探测分析表明,4月9日O3污染过程主要由局地反应生成,垂直方向下沉气流主导,污染主要积聚在1000 m以下的近地面层;28日受局地生成和垂直交换作用影响,O3污染自下而上扩展,且早间残留层下传影响显著.(4)与长距离和高层输送相比,短途和低层传输对局地O3污染发生的作用更为明显(输送频率可达60%以上).春季佛山地区O3污染的主要传输源为珠三角东部和南部地区,污染防控...  相似文献   
332.
目的 研究一种基于燃烧器的热风洞控制系统,重点对其空气流量及温度控制开展研究。方法 对于暂冲式气源,压力持续下降容易导致流量不稳定,而流量对温度控制存在耦合关系,因此提出基于解耦的双回路PID控制策略。针对大流量气路调节阀动态特性差的问题,提出带辅助气路的双路协调控制策略。通过AMESim和MATLAB联合仿真,建立热风洞试验系统的模型,分析热风洞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基于cRIO平台构建控制器,对热风洞开展实际的控制试验。结果 空气流量稳态误差不大于2%,温度波动不大于1%,稳定时间>25 s,达到了热风洞设计和使用要求。结论 空气流量、燃油流量等因素均对出口温度有较大影响,采用空气流量和温度的综合控制策略,能够实现空气流量控制及在不同空气流量下的温度控制,并维持较长时间的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33.
为探明小麦孕穗期毒害效应与成熟期籽实产量间的关系,实现中期毒害效应诊断与评价,以春小麦"冀张春3号"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外源Ni对小麦孕穗期植株生长和成熟期籽实产量的影响,并对不同生育期的生理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源Ni会增加小麦孕穗期株高和叶片干质量,减少茎秆和穗干质量,降低成熟期籽实产量,投加Ni量≥100 mg·kg~(-1)时出现明显抑制作用,茎秆、穗干质量和籽实产量均明显下降(p0.05);小麦孕穗期各器官中Ni含量和富集系数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根系穗茎秆叶片,外源Ni会明显增加小麦孕穗期各器官和籽实中Ni含量,其中,小麦穗和籽实中Ni含量和富集系数随Ni投加量的增加均呈二次吸收富集高峰.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土壤中各形态Ni含量与小麦孕穗期各器官和籽实中Ni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p0.01),根系和穗中Ni及土壤不同形态Ni含量与茎秆、穗干质量和籽实产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p0.01),茎秆和穗干质量与籽实产量均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提出,利用小麦孕穗期毒害效应突变点指标表征小麦外源Ni毒害临界值是可行的,其毒害临界值指标为:土壤全Ni含量为139.08 mg·kg~(-1),土壤有效态Ni(DTPA提取)含量为21.59 mg·kg~(-1),小麦穗Ni含量为19.17 mg·kg~(-1),小麦根系Ni含量为318.49 mg·kg~(-1).  相似文献   
334.
335.
福建省沿海地区春季一次近地层O3超标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福建省沿海地区春季ρ(O3)较高且超标天数较多,为研究春季ρ(O3)超标的天气学成因,选取2017年4月26日-5月1日O3污染过程,利用统计对比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全过程分成污染前、污染维持和污染后3个阶段,再将污染维持阶段分为4个区,利用ρ(O3)和ρ(PM2.5)小时均值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场变化,分析此次O3污染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①此次O3污染与天气形势关系密切,在冷高压(4月28-29日)控制下,光化学反应条件有利,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超过11 h,08:00起ρ(O3)上升速率为15~20 μg/(m3·h),ρ(O3)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简称"ρ(O3)-max-8 h"]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但大气扩散条件好,ρ(PM2.5)日均值未超过一级标准限值,ρ(O3)超标原因为光化学反应所致,并且ρ(O3)分布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②在锋前暖区(4月26日08:00-16:00)及变性冷高压(4月30日-5月1日)控制下,光化学反应剧烈,08:00起ρ(O3)上升速率为25~35 μg/(m3·h),天气静稳且大气扩散条件差,本地生成的O3在近地层累积效应明显,4月30日ρ(O3)小时均值和ρ(O3)-max-8 h达到过程峰值,ρ(PM2.5)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ρ(O3)-max-8 h超过三级标准限值,空气质量达中度污染,ρ(O3)超标原因为光化学反应加本地累积所致,并且ρ(O3)分布也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③受强冷空气影响,4月26日20:00-24:00福建省沿海地区的6个城市ρ(O3)不降反升,22:00-24:00 ρ(O3)8 h滑动平均值陆续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4月27日ρ(O3)维持在70~140 μg/m3之间,ρ(O3)分布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研究显示,导致福建省沿海地区春季O3污染天气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36.
为研究常州市春季PM2.5中细菌群落特征,利用高通量测序对PM2.5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进行研究.测序获得的有效序列数为600150,以97%的相似水平划分,各样品的OTUs为1890~6519,同时样本的Coverage指数较高,表明测序结果可以准确地代表样本中的空气细菌群落.物种注释结果表明:常州春季PM2.5中相对丰度> 1%的有11个细菌门、14个细菌纲和12个细菌属,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蓝藻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是排名前3的优势细菌类群,占总基因丰度的80.88%.属水平优势细菌主要有拟甲色球藻属(Chroococcidiopsis,6.03%)、Rubellimicrobium(5.95%)、微囊藻属(Microcystis,4.86%)和鞘氨醇单胞菌属(Sphingomonas,3.16%),但在属水平上未能进行分类的基因序列比例高达81.11%.基于PM2.5中细菌群落组成进行来源分析,发现常州市春季PM2.5中细菌的环境来源多变,其主要环境源可能为淡水,其次是土壤、植物和人为源.利用冗余分析探讨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NH4+、NO3-、O3、SO42-、OC、气压和CO是常州市春季PM2.5中细菌群落的主要影响因子,同时不同环境因子对不同细菌类群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337.
通过地质学、岩溶动力学、构造学、地球物理勘探、流体动力学、水文地质试验、水文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分析等方法,分析了三姑泉域岩溶地下水赋存与富集规律,阐明了可溶岩与构造对岩溶地下水分布的控制;采用多种手段联合方法对三姑泉域的地下水子系统进行了识别。共划分了东丹河、丹河、高平-晋城、赵庄四个地下水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都发育强径流带,径流带内物探结果显示低电阻率,水化学显示低TDS,同位素显示高δ~(18)O、δD值,子系统边界上则呈现了高电阻率,高TDS及低δ~(18)O、δD值的特征。多种研究方法相互印证结论一致,提高了地下水子系统识别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338.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monitor and record the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and properties of most of the important water resources in Dalmatia located in Southern Croatia for a period of 5 years (1998–2002) according to established standards for drinking water. The paper presents a detailed account of their chemical content, the classification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salts. The bacteriological pollution levels are indicated by the total coliform bacterial levels (MPN coli/100 mL). The water characteristics are expressed by coefficients, which represent the ratios between water ingredients. The Ca/Mg eq ratio, SO4/Cl eq ratio and K1, K2 for bicarbonate hardness were calculated. The hygie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ter samples were expressed by the total coliform bacteria estimation (MPN coli/100 mL), the permanganate consumption (KMnO4) and biological oxygen demand (BOD5). Karst waters in Dalmatia are moderately hard, the SO4/Cl ratio is 0.38–1.6, non-corrosive (K1 lower than 0.2) and not significantly mineralised (< 500 mg/L minerals). Sulphate waters are generally hard, the SO4/Cl ratio is higher than 1.6, K1 is 0.2–0.65. Marine waters are quite hard or hard, particularly at the river estuaries, the SO4/Cl ratio is lower than 0.38, and K1 is higher than 0.65. The groundwater and springs in Dalmatia are less polluted than surface waters. A majority of these have a geometric average value of MPN coli < 150/100 mL of water observed in 24 of 42 locations studied. The highest bacteriological pollution was found in nine locations where MPN coli > 1000/100 mL and moderate pollution was found in nine locations where MPN coli is between 150 and 1000/100 mL of water.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parameters determined for the most sources in Dalmatia are safe below the international permissible limits.  相似文献   
339.
采用抛物线槽型反应装置,研究了玻璃弹簧和微珠负载型TiO2膜太阳光催化降解活性深蓝K-R,结果表明,由于玻璃弹簧具有良好的光透距离,脱色性能显著优于玻璃微珠,玻璃弹簧为载体,水溶液浓度为15mg/L,pH为3,流速为20mL/s,太阳光强度在1200 μW/cm2以上,光降解6h时,脱色率达到96%; 该降解反应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反应速率常数(K)与光强I的关系为:K∝I1.92。  相似文献   
340.
对自然循环热水锅炉结垢、变形、爆管等故障进行了分析,提供了4种常见典型炉型的水循环改造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