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8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85篇
安全科学   62篇
废物处理   5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259篇
基础理论   61篇
污染及防治   28篇
评价与监测   36篇
社会与环境   87篇
灾害及防治   4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1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23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50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61.
普兰店湾潮流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近年来我国近海海洋环境影响评价的需要,运用具有移动边界的潮波动力学有限 差分模型,模拟了普兰店湾 潮 流场,复演了该湾的潮流结构和时空变化过程。验证结果表明,模拟计算的流速平均差为-1.52cm/s,流向平无差为-2.5 度,完全符合潮流预报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62.
文章应用的 Preismann 隐式差分格式,具有计算精度高,稳定性条件限制少,可为后续的河网水质模型提供完整的水力参数等特点。用这一隐式差分格式对圣维南方程组进行数值离散,采用双扫除法(追赶法)可推导出不同边界条件下的各种追赶方程。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拟合程度较高。最后,通过计算结果分析了浦东开发区河网流场的基本特点,指出了该地区水环境容量较小的水动力学方面的原因,提出了改善水环境容量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3.
基于DMSP/OLS数据的中国碳排放时空模拟与分异格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精准模拟和精细尺度获取碳排放的时空动态信息,对于合理制定差别化的区域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利用DMSP/OLS夜间灯光数据在完成年内和跨年数据的校正、像元去饱和、异常值剔除的基础上,提取了城市建成区范围,并以中国大陆为研究对象,根据夜间灯光数据和碳排放统计数据之间的定量关联,构建面板数据模型模拟了2000~2013年中国的碳排放量;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方法与Mann-Kendall检验,探讨了14年间中国碳排放量的时空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系统校正后的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构建面板模型模拟的碳排放量拟合精度较高,2002,2007和2012年多尺度回归检验的决定系数R2值分别为0.893,0.955和0.951.2000~2013年中国碳排放时空演化差异显著,稳慢增长型和迅猛增长型分别占碳排放区域总面积的77.6%和19.4%,稳慢增长型面域宽广,迅猛增长型主要位于都市区及都市连绵区.受城市规模及城市化发育程度的影响,迅猛增长型空间结构呈"空心型"与"中心型"空间指向性分异.研究提出,促进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实质性转变、因地制宜差别化的减排措施与省区联动策略的实施是"精准减排"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64.
Over the last decade, adaptive co‐management has been recommended as a policy framework to address complex and uncertain resources management issues. Implementing this theoretical management concept requires the integration of multidisciplinary research and local knowledge. Yet practical protocols to link science, policymaking and societies have yet to be developed. We designed a protocol to produce legitimate, credible and relevant solutions to a regional resources management issue. This is a two‐component protocol. A stakeholder grid categorizes stakeholder representatives in three distinct specialized dialogue arenas: institution representatives, technical experts and local end‐users. An iterative co‐design process then builds on these arenas to assess the institutional legitimacy, technical credibility and empirical relevance dimensions of a common solution initiated by an initial plausible promise. We tested this framework in Réunion to address organic waste management issues at the regional level. The plausible solution explored was the introduction of a recycling industry involved in collecting organic waste and producing and selling organic fertilizers tailored for local crop systems. The protocol application outcomes were consolidated and documented scenarios accepted by all, with knowledge exchange and the broad spread of a stabilized expectation contributing to private initiatives and public policy change.  相似文献   
165.
地下水水质评价是地下水污染防控和水环境管理的基础.不同评价方法会得到不同的评价结果,因此如何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至关重要.目前,缺乏科学、客观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筛选技术.基于此,以洛阳市为例,采用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基于免疫进化算法优化的普适法(简称"普适法")3种方法开展地下水水质评价,通过建立级别差方法,定量筛选最适用评价方法.结果表明:①模糊综合评价法-内梅罗指数法、普适法-模糊综合评价法、普适法-内梅罗指数法3种统计方法计算得到的级别差小于0的比例占比分别为34.62%、19.24%和46.16%,大于0的占比分别为19.23%、23.07%和26.92%,因此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得到的地下水水质级别 < 普适法评价得到的地下水水质级别 < 内梅罗指数法评价得到的地下水水质级别.②模糊综合评价法最适用于研究区地下水水质现状评价,采用该方法评价得到研究区地下水水质分为优良(Ⅰ类)、良好(Ⅱ类)、较好(Ⅲ类)、较差(Ⅳ类)和极差(Ⅴ类)5类(参照GB/T 14848-2018《地下水质量标准》),以良好和较好水质为主,造成地下水水质较差的组分主要为CODMn、总硬度、硝酸盐和汞.研究显示,级别差法可作为定量的地下水水质评价方法筛选技术,能够为地下水水质评价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6.
作为人类福利的源泉,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特征及匹配状况反映了区域生态与环境资源的空间配置,分析其供需匹配关系是评价与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促进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平衡的重要前提。以西北地区河西走廊东端的古浪县为例,利用气象观测、土地利用、统计年鉴等多源数据,基于InVEST模型、ArcGIS等方法,分析古浪县2017年的产水、碳固持、食物供给和土壤保持四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及其匹配状况。结果表明:(1)古浪县产水、碳固持、食物供给和土壤保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总量均表现出供大于求的状态,其供求总量差值依次为:12.45×108 m3、21.55×107 t、3.8×107 t、1.28×107 t,且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服务供给与需求存在明显差异。(2)古浪县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类型可划分为高供给高需求、低供给高需求、低供给低需求、高供给低需求,不同区域与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匹配模式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3)古浪县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匹配表现出南中北空间差异性,且呈现集中连片的态势,说明匹配类型相同的乡镇存在“相邻相似”的特征。基于对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需求及匹配状况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不同匹配类型下生态经济发展、城镇化建设、生态可持续化管理、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优化对策。  相似文献   
167.
基于空间回归模型的中国碳排放空间差异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碳排放数据库的多年分省碳排放数据为基础,选取植被指数NDVI、夜间灯光影像DMSP-OLS、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和人口数5项指标,采用1 km×1 km格网,运用空间滞后回归模型对中国2000年和2013年的碳排放进行时空分布模拟,并对空间模拟结果进行误差分析及纠正,获得地均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分布图,以弥补传统碳排放统计空间展示效果差、空间分辨率低等缺陷.结果发现,中国碳排放的空间分布格局差异显著,地均碳排放强度分布呈现由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逐渐递减的阶梯状区域分布差异,东部地区的碳排放高值聚集区域大致呈现面状聚集分布特征,区域之间碳排放的差异较小,西部省会城市、工矿城市与农村地区碳排放量差异显著.2013年的地均碳排放强度明显高于2000年,且高值区域的分布范围明显扩大,低值区域分布范围面积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168.
Regional ozone (O3) pollution has drawn increasing attention in China over the recent decade, but the contributions from urban pollution and biogenic emissions have not been clearly elucidated. 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formation of the regional O3 problem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intensive field measurements of O3 and related parameters were conducted at a rural site downwind of Ji'nan, the capital city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the summer of 2013. Markedly severe O3 pollution was recorded, with the O3 mixing ratios exceeding the Chinese national ambient air quality standard on 28?days (a frequency of 78%) and with a maximum hourly value of 198 ppbv. Extensive regional transport of well-processed urban plumes to the site was identified. An observation-constrained chemical box model was deployed to evaluate in situ photochemical O3 production on two episod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 situ formation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46% of the observed O3 accumulation, while the remainder (~ 54%) was contributed by regional transport of the O3-laden urban plumes. The in situ ozone production was in a mixed controlled regime that reducing either NOx or VOCs would lead to a reduction of ozone formation. Biogenic VOC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local ozone formation. This study demonstrates the significant mixed effects of both anthropogenic pollution from urban zones and biogenic emission in rural areas on the regional O3 pollution in the NCP region, and may have general applicability in facilitating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formation of secondary pollution over China.  相似文献   
169.
采用二维声波方程有限差分法对浅层小尺度隐伏断层地质模型的地震波场响应进行数值模拟,分别从震源位于断层下降盘顶、断层上升盘顶及断层顶三个不同位置进行正演模拟,对地震波场在断层模型中的传播规律及其地震记录变化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多个单炮记录的变化对比不仅可以对断层进行快速有效的判断,而且为分析断层几何类型、估计断裂带范围与宽度等方面提供重要的依据。同时将模拟结果应用到实际生产中,取得了较好的应用效果。该方法能有效辅助实际野外工作中对断层的判断,为合理设计观测系统及采集参数设置提供指导,对提高浅层地震勘探现场工作效率和精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0.
应用遥感技术,利用长时间序列的SPOT VEGETATION NDVI数据集,结合改进的像元二分模型,对豫西山区1998年、2003年和2008年的植被覆盖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豫西山区植被覆盖总体上略有上升,局部地区植被覆盖度有所下降。高海拔区域植被覆盖相对稳定,退化概率较低;低海拔区域植被退化和恢复的概率都相对较高;坡度小的区域植被退化和修复的概率都较高;坡度较大的区域植被轻微退化概率增大,坡度越大,植被覆盖修复的概率越低;南坡和北坡植被覆盖度相对较高,东坡和西坡植被覆盖度较低;西南坡向的植被退化相对严重,东南坡向植被退化概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