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2篇
  免费   276篇
  国内免费   896篇
安全科学   370篇
废物处理   64篇
环保管理   262篇
综合类   1709篇
基础理论   286篇
污染及防治   342篇
评价与监测   43篇
社会与环境   175篇
灾害及防治   113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21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50篇
  2019年   132篇
  2018年   87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43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149篇
  2012年   218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71篇
  2006年   159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60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44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论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机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可再生能源存在着成本高和市场狭小两大问题,要根本解决这两大问题必须制定新政策,形成新机制。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的多目标性决定了新出台政策应该是一个政策体系,具体应包括目标机制、定价机制、交易机制、选择机制和补偿机制五种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772.
区域可持续发展轨迹及其度量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在讨论区域可持续发展实质的基础上,对区域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数学分析,认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是区域复合系统向理想状态逼近的过程,可持续发展指数的轨迹是一条组合Logistic曲线,提出区域可持续发展实现主要取决于克服限制因子所需要的时间、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克服限制因子的成本和收益在区域社群内部的分配。  相似文献   
773.
• SMX was mainly degraded by hydrolysis, isoxazole oxidation and double-bond addition. • Isoxazole oxidation and bond addition products were formed by direct ozonation. • Hydroxylated products were produced by indirect oxidation. • NOM mainly affected the degradation of SMX by consuming OH rather than O3. • Inhibitory effect of NOM on SMX removal was related to the components’ aromaticity. Sulfamethoxazole (SMX) is commonly detected in wastewater and cannot be completely decomposed during conventional treatment processes. Ozone (O3) is often used in water treatment. This study explored the influence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s (NOM) in secondary effluent of a sewage treatment plant on the ozonation pathways of SMX. The changes in NOM components during ozonation were also analyzed. SMX was primarily degraded by hydrolysis, isoxazole-ring opening, and double-bond addition, whereas hydroxylation was not the principal route given the low maximum abundances of the hydroxylated products, with m/z of 269 and 287. The hydroxylation process occurred mainly through indirect oxidation because the maximum abundances of the products reduced by about 70% after the radical quencher was added, whereas isoxazole-ring opening and double-bond addition processes mainly depended on direct oxidation, which was unaffected by the quencher. NOM mainly affected the degradation of micropollutants by consuming OH rather than O3 molecules, resulting in the 63%–85% decrease in indirect oxidation products. The NOM in the effluent were also degraded simultaneously during ozonation, and the components with larger aromaticity were more likely degraded through direct oxidation. The dependences of the three main components of NOM in the effluent on indirect oxidation followed the sequence: humic-like substances>fluvic-like substances>protein-like substances. This study reveals the ozonation mechanism of SMX in secondary effluent and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control of SMX and its degradation products in actual water treatment.  相似文献   
774.
椰纤维生物炭对Cd(Ⅱ)、As(Ⅲ)、Cr(Ⅲ)和Cr(Ⅵ)的吸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不同裂解温度制备的椰衣生物炭对Cd(Ⅱ)、As(Ⅲ)、Cr(Ⅲ)和Cr(Ⅵ)的吸附性能差异及其机理,并为制备高效吸附生物炭提供依据,采用Langmuir和Freundlich模型拟合分析了300、500和700℃ 3个裂解温度下制备的椰衣生物炭对Cd(Ⅱ)、As(Ⅲ)、Cr(Ⅲ)和Cr(Ⅵ)的等温吸附曲线,使用元素分析仪、Boehm 滴定法、扫描电子显微镜等研究了不同温度制备的生物炭的组成与理化性质。结果表明,Langmuir模型和Freundlich模型都能较好地拟合生物炭对这些重金属的吸附,提高生物炭的制备温度可增加其对Cd(Ⅱ)和Cr(Ⅲ)的最大吸附量,同时降低其对As(Ⅲ)和Cr(Ⅵ)的最大吸附量;制炭温度升高引起的生物炭C含量、灰分含量、pH、CEC的升高和生物炭表面积增大是导致其对Cd(Ⅱ)和Cr(Ⅲ)的最大吸附量增大的主要原因。而随着制炭温度的上升,O、H元素含量下降引起的碱性官能团的增加,和羟基和酚羟基官能团的减少是生物炭对As(Ⅲ)和Cr(Ⅵ)吸附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75.
土壤与沉积物对多环芳烃类有机物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吸附作用是疏水性有机物在土壤和沉积物环境中的重要迁移转化行为之一。多环芳烃是环境中一种重要的疏水性有机污染物。文章着重阐述了多环芳烃类有机物在土壤和沉积物中有机质和粘土矿物吸附机理,指出土壤、沉积物有机质的结构异质性是导致非线形吸附的重要原因;分析了影响多环芳烃吸附过程的诸多因素,并提出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76.
自燃煤矸石作为吸附剂对水溶液中的磷酸盐有较好的吸附去除作用。通过改变时间、溶液初始浓度和温度等条件,研究了自燃煤矸石对磷酸盐的吸附反应。结果表明,在298 K的条件下,自燃煤矸石对磷的最大饱和吸附量可达7.07 mg·g-1,吸附平衡时间约为120 h,而且吸附数据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模式。动力学研究数据表示,其吸附过程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模式和颗粒内扩散模式,证明了吸附过程中同时发生了化学吸附和物理吸附。吸附热力学参数自由能变ΔG为(-10.52,-11.74,-14.89)kJ·mol-1,焓变ΔH为46.96 kJ·mol-1和活化能E为63.71 kJ·mol-1,证明了吸附过程属于自发的吸热反应,是属于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777.
采用光还原方法成功地制备出了Ag/g-C3N4复合光催化剂,并考察了Ag/g-C3N4光催化剂在可见光下降解磺胺甲恶唑的效能、机理及各反应体系中间产物的生成情况,系统性地探究Ag/g-C3N4可见光降解磺胺甲恶唑的过程。实验结果表明,在g-C3N4中引入Ag纳米颗粒可以提高磺胺甲恶唑的降解效率。经可见光照射60 min后,Ag/g-C3N4-1、Ag/g-C3N4-3、Ag/g-C3N4-5、Ag/g-C3N4-8、Ag/g-C3N4-10降解磺胺甲恶唑的一级动力学常数比g-C3N4分别提高了1.29、1.76、3.41、4.82和7.12倍。这说明在可见光下,Ag/g-C3N4更适合于磺胺甲恶唑的高效降解。在Ag/g-C3N4可见光下降解磺胺甲恶唑的过程中,光生空穴和O2-·是主要活性物种,TP98、TP269和TP283是降解过程中的主要中间产物。其中,TP98主要由O2-·作用生成,TP269由·OH作用产生,而TP283受光生空穴的影响比较大。  相似文献   
778.
在自行设计的喷淋塔中对NaClO2/尿素复合吸收剂脱除烟气中的SO2和NO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分析了NaClO2/尿素复合吸收剂脱除SO2和NO机理。结果表明:SO2被吸收液吸收的过程分为2个部分,一部分SO2溶于水被NaClO2氧化为SO42-,另一部分SO2溶于水与尿素和氧气反应生成(NH4)2SO4;难溶于水的NO被NaClO2主要氧化为NO3-,进而被尿素吸收,NO被还原为环境友好气体N2。此外,实验主要探索了NaClO2浓度、尿素浓度、NO进口浓度、SO2进口浓度、初始pH值、温度对脱除NO的影响,优化选择最佳工艺条件,NaClO2浓度为4 mmol·L-1,尿素浓度为0.5 mol·L-1,吸收液初始pH值为7.0,温度为50℃时,平均SO2和NO脱除率分别为100%和95.2%。  相似文献   
779.
徐明岗 《生态环境》2001,10(2):111-114
对不同浓度KCl和不同pH下,3种可变电荷土壤和4种恒电荷土壤Cl-吸附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Cl-吸附量随平衡Cl-浓度C(e)增加而增大,恒电荷土壤呈线性,可变电荷土壤在添加Cl-0.5~5.0mmol/L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式。同一浓度下的Cl-吸附量及其随浓度增加的速率均为砖红壤>红壤>赤红壤>黄棕壤>棕壤、暗棕壤和黑土,与这些土壤所带正电荷量顺序相一致。Langmuir方程K值较小且几种土壤差异不大。恒电荷土壤对Cl-的吸附量很小,在浓度较低时常出现负吸附,其吸附机理可能更多的是与K+吸附时的同时吸附。7种土壤Cl-吸附量均随pH增加而降低,但降低强度可变电荷土壤远大于恒电荷土壤。  相似文献   
780.
氧化亚氮形成的微生物学分子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氧化亚氮 (N2 O)的形成N2 O是继CO2 、CH4之后的第三大温室气体 ,它能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 .在过去的 2 0~ 30年间 ,N2 O以每年 0 .2 %~ 0 .3%的速率增长 ,并且有进一步增长的趋势[1 ] .地球上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活动是N2 O产生的主要来源 ,而微生物是其中最重要的生物源 .微生物产生N2 O的机理主要是通过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过程进行的 ,如图 1所示 .反硝化过程中N2 O的形成 :硝化过程中N2 O的形成 :图 1 N2 O的形成Fig.1 FormationofN2 O  催化反硝化过程的酶有 4种 :硝酸还原酶 (Nar)、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