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9篇 |
免费 | 1754篇 |
国内免费 | 17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2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781篇 |
综合类 | 3529篇 |
基础理论 | 705篇 |
污染及防治 | 412篇 |
评价与监测 | 475篇 |
社会与环境 | 803篇 |
灾害及防治 | 18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1篇 |
2024年 | 165篇 |
2023年 | 213篇 |
2022年 | 295篇 |
2021年 | 261篇 |
2020年 | 247篇 |
2019年 | 232篇 |
2018年 | 213篇 |
2017年 | 256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21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360篇 |
2012年 | 363篇 |
2011年 | 410篇 |
2010年 | 263篇 |
2009年 | 280篇 |
2008年 | 266篇 |
2007年 | 296篇 |
2006年 | 287篇 |
2005年 | 233篇 |
2004年 | 186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124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8篇 |
1973年 | 6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31.
孤东油田系新开发的油田工程之一。 位于黄河入海口的滨海地带,自然环境复杂。其中,风暴潮、黄泛和河口蚀退等不利的灾害因素,对油田安全生产的威胁比较突出。在掌握这些灾害因素时空分布规律及其影响程度的基础上,相应地提出了加固油田堤防工程、河口海岸工程等环境保护对策的意见。 相似文献
332.
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通过考虑引起流域土壤流失年际变化的水文条件和土地管理因素及泥沙输移过程的时空差异,提出了能够反映流域泥沙输出量逐年动态变化的估算方法,并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年负荷与年泥沙输出量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年负荷模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所建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90~2005年因水土流失产生的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吸附态氮磷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白龙江和西汉水子流域;近年来,由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进展,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逐年减少,近5年平均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分别为34423t/a和1848t/a,与1990年相比减少约60%. 相似文献
333.
334.
335.
陈亚松;侯兴;赵云鹏;张文龙;朱雅婷;高煜;李轶 《环境工程》2025,43(2):62-73
根据地域特征与降水特征预测初期雨水径流污染对海绵城市建设具有一定意义。收集了长时间、大尺度的城市特征、降水特征、下垫面性质与初期雨水水质数据,将13个长江流域典型城市按相似与相异度聚类,并采用主坐标分析验证了结果的合理性;探究了不同类型城市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的统计学特征,并解析了驱动因子;最终建立了初期雨水径流污染预测的随机森林回归模型,并采用南京市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长江流域城市根据地形、气候、经济和初雨污染等特征可分为3种类型;年降水量、单次降水量、平均雨强、雨前干期和下垫面不透水性是影响初期雨水径流污染物浓度的主要因素;随机森林回归模型的拟合R2>0.68,且南京市实测值与随机森林预测结果的误差均不超过15%,说明预测结果较为准确,可用于长江流域不同类型城市的初期雨水地表径流污染预测。 相似文献
336.
河水-地下水交互作用对河流水质净化、流域水生态健康和河岸土地合理规划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广州市流溪河为研究对象,实时监测河水和河岸带地下水基本理化指标并采集水样和土样进行水体主离子、氮形态、金属离子浓度、氘(δD)氧(δ~(18)O)同位素和土壤渗透系数(K)测试分析.结果表明:监测期间以河水侧向补给地下水为主,对地下水水位的影响范围在距河岸10 m内;距河岸1 m处地下水溶解氧(DO)浓度、电导率(EC)和氧化还原电位(ORP)变化明显,变异系数(n=7)分别为30.9%、42.0%和44.4%.河水和河岸带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均为HCO_3-Ca型,受碳酸盐岩风化控制.河水入渗补给地下水初期,河岸带含水层向还原环境转化(ORP平均下降92.25 mV),非饱和带Mn氧化物发生还原性溶解,地下水中Mn~(2+)浓度逐渐增加并达最大值(0.52 mg·L~(-1));基于δD、δ~(18)O和Cl~-浓度的混合模型估算的河水对距河岸5 m处地下水的贡献率分别为10.4%、11.6%和11.5%,表明监测断面河水-地下水交互边界约在距河岸5 m处. 相似文献
337.
运用统计方法分析塔里木河下游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三断面输水前后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差异大小并推测河畔植被对输水的响应程度。结果表明:随着输水进行,研究区NDVI与地下水埋深逐渐呈负相关趋势,NDVI增幅随地下水埋深减小逐渐增大;输水前后相同断面NDVI差异极显著,根据输水前后NDVI差值大小确定植被恢复速度为: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各断面NDVI在输水前没有差异,输水后断面间NDVI差异显著,根据差异大小确定恢复程度顺序为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以大西海子水库周边NDVI为参照,确定经7年8次生态输水英苏、喀尔达依、阿拉干三断面植被恢复度分别为20.2%、18.4%和8.4%。以上研究表明,研究区植被恢复仍然有限,坚持持续输水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338.
对苏州河截流区外河段(城郊段)东大盈河口—北新泾,按河道形态,支流与城镇分布等因素,沿程采集24个底泥柱样,测定其不同部位不同深度底泥中COD_(Cr)和NH_3-N含量,分析COD_(Cr)和NH_3-N在沿程和垂向上的分布特征及其成因。结果表明,底泥中污染沿程分布呈不规则波状起伏,东大盈河、蕴藻浜、盐铁塘、封浜、华漕港、新槎浦等支流口,浮泥层中COD_(Cr)含量达2万mg/kg,超过背景值2—3倍,支流口下游200m范围内均较高;黄渡小支流口、华漕港支流口浮泥层中NH_3-H含量达250mg/kg,超过背景值3倍。在垂向分布上,底泥柱样都出现峰值分布,在某些弯道及支流口出现递减分布。底泥耗氧污染程度主要与支流及其排污量有关,其次是弯道凸岸处污染物易于沉积富集。这为苏州河市郊段环境综合治理、底泥疏浚和处置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39.
气候变化和高强度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的自然水文循环过程,导致水文序列出现变异,严重影响了流域水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目前,基于水文变异条件下的河道内生态流量计算已成为当前变化环境下生态水文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以江西鄱阳湖西北部的潦河为例,采用水文时间序列变异检验方法分析径流变异性及成因,应用水文模型对水文变异后的径流进行还原,以Kolmogorov-Smirnov(K-S)、Anderson Darling(A-D)和概率点据相关系数(PPCC)3种检验法确定月径流的最优概率分布函数,进而提出水文变异条件下最适宜的潦河生态流量计算方法.结果表明:①潦河万家埠站径流在1972年发生水文变异,突变点后流域年径流增加了12%,降水量的增加和蒸发量的减少是其主要驱动要素.②采用分布式时变增益模型(DTVGM)对径流进行还原,率定期和验证期的相关系数和Nash-Sutchliffe效率系数均大于0.78,径流模拟值和实测值拟合程度较高,表明基于DTVGM进行径流还原是可行的.③基于还原后的径流,对5种概率分布函数进行拟合优度综合检验,确定逐月最优分布函数,并估算月河道生态流量.与Tennant法、最枯月平均流量法、7Q10法等方法比较,基于最优分布函数的生态流量结果更具确定性与合理性.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引起径流变异的背景下,考虑水文变异的河道内生态需水计算方法能够更科学地体现水文变异对生态需水过程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潦河流域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也可为变化环境下水资源规划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0.
珠三角表层沉积物的有机碳及其与卤系阻燃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了珠江三角洲130个表层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和10类卤系阻燃剂(HFRs)的含量,并探讨了TOC与HFRs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珠三角表层沉积物TOC范围为0.16%~5.76%,平均值为1.25%,呈现明显的空间变化.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东莞和广州,沉积物中HFRs与TOC有显著的相关性,而西江和珠江口沉积物中HFRs与TOC的相关性较差,可能与珠江三角洲水动力过程、电子垃圾拆解活动和HFRs不同的来源有关.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