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39篇 |
免费 | 1755篇 |
国内免费 | 170篇 |
专业分类
安全科学 | 72篇 |
废物处理 | 3篇 |
环保管理 | 781篇 |
综合类 | 3529篇 |
基础理论 | 705篇 |
污染及防治 | 412篇 |
评价与监测 | 475篇 |
社会与环境 | 803篇 |
灾害及防治 | 184篇 |
出版年
2025年 | 92篇 |
2024年 | 165篇 |
2023年 | 213篇 |
2022年 | 295篇 |
2021年 | 261篇 |
2020年 | 247篇 |
2019年 | 232篇 |
2018年 | 213篇 |
2017年 | 256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21篇 |
2014年 | 235篇 |
2013年 | 360篇 |
2012年 | 363篇 |
2011年 | 410篇 |
2010年 | 263篇 |
2009年 | 280篇 |
2008年 | 266篇 |
2007年 | 296篇 |
2006年 | 287篇 |
2005年 | 233篇 |
2004年 | 186篇 |
2003年 | 150篇 |
2002年 | 153篇 |
2001年 | 115篇 |
2000年 | 124篇 |
1999年 | 110篇 |
1998年 | 86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9篇 |
1994年 | 53篇 |
1993年 | 37篇 |
1992年 | 24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20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10篇 |
1981年 | 9篇 |
1980年 | 13篇 |
1979年 | 12篇 |
1978年 | 8篇 |
1973年 | 6篇 |
1972年 | 4篇 |
1971年 | 6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51.
长江经济带研究文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最重要的东西轴线,近年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逐步上升为新一轮的国家战略。而自长江经济带初步构想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以来,我国学者对长江经济带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通过相关研究的文献分析,了解分析文献来源规律,梳理总结文献研究内容,有利于相关学术研究的推进。在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首先对文献来源进行分析,接着对长江经济带的概念与范围进行了辨析,再从发展战略、产业发展、交通建设、区域经济差异、区域空间结构、区域协调与合作、地区与长江经济带关系与生态环境等8个方面的对文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与探讨,最后从加强交流合作、宏观微观结合、经典理论应用、关注交通研究、流域联动机制及视野动态开阔等方面对新时期长江经济带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852.
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的意义及生态功能区段的划分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虞孝感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2,11(4):323-326
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经济进一步与国际市场接轨,融入世界经济体系,机遇和挑战同在。欧美各国近年大力推行的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对第三世界商品质量设置入关的环境门槛。长江产业带作为世界最大的内河产业带和制造业基地,现在世界通行的环境管理认证体系和环境标志产品的认证,对长江流域产业尤其是外贸出口产业有长远而深刻的影响。这种认证制度,一方面对我出口商品设置了新的障碍,另一方面又将环境保护压力直接施加到企业。重视流域生态环境将从政府行为、公民压力扩展到企业行动,由于流域生态环境的负荷愈来愈重,流域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恢复功能大幅下降,引起了日益严重的流域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不同的生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将长江流域划性生态安全问题。根据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特征、不同的生态功能及存在的主要生态安全问题,将长江流域划分成以下五个不同的生态功能区段,即长江源地区、金少江段(直门达至宜宾)、长江上游段(宜宾至宜昌)、长江中游段(宜昌至湖口段)、长江下游段(湖口至入海口)。针对不同区段主要的生态安全问题,应因地制宜采取相应的防范和整治措施。为保护与恢复生态功能服务。 相似文献
853.
岷江上游地区的草地资源与畜牧业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上游草地面积837226hm^2,大约占了该区土地面积的35%。这块草地蕴藏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生态学功能,是岷江上游绿色生态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山草甸草地和亚高山草甸草地是该区的主要植被类型,其面积分别占草地总面积的54.8%和17.2%,其产草量分别占该区各类草地总产草量的53.47%和26.46%。岷江上游各县天然草地的面积和各县草地畜牧业在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都表现了从高海拔到低海拔递变的趋势,基本上与植被的垂直梯度变化相耦合。指出了当前草地畜牧业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超载过牧现象严重,生产效率低下,集约化水平低。除了饲草的生产与加工、畜种改良和草种改良等措施外,结合岷江上游的实际情况,在发展的思路和技术措施上着重阐述了以下几个方面:发展特色畜牧业,摒弃头数畜牧业;以市场为导向的主动畜群时空周转;结合“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工程”,促进农林牧业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854.
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减水河段生态需水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雅砻江锦屏二级水电站减水河段面临的水生生物生态需水问题,提出了计算河道最小生态基流量的生态水力学法,考虑了水力生境参数的全河段变化情况,计算结果避免了单凭最低值进行判断所造成的判断失误。确定了锦屏二级水电站减水河段鱼类对流速、水深、水面宽等水力生境的需求。通过河道水力模拟,得出为满足减水河段鱼类的生存及繁衍,必须保证枯水季节猫猫滩闸址下泄45 m3/s流量,在该流量下,锦屏二级水电站减水河段中95%左右河段水力因子可满足研究中提出的河道内鱼类的生存条件;水温的变化不会影响河道内鱼类产卵;鱼类适应的缓流水、急流水、浅滩、深潭等水力形态的位置虽然发生变化,但数量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855.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表层沉积物分布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长江口和杭州湾北部沉积物粒度分析数据,研究表层沉积物类型、分布以及分区特征。结果表明:沉积物的分布特征受水动力条件、地貌类型以及泥沙来源等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江口表层沉积物在纵向分布上,自西向东粒径从粗到细、分选程度从好至差,在横向上自北港-北槽-南槽,沉积物粒度逐渐变细;水流动力作用强的河槽和波浪作用强的口门浅滩沉积物粒度较粗,水动力较弱的河口边滩及口外海滨区沉积物则较细。根据沉积物分布特征可将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分为河口分汊河段沉积区、河口拦门沙沉积区、口外海滨沉积区和杭州湾北部沉积区等4个沉积区。 相似文献
856.
姚寿福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8,7(3):198-204
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是一个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的区域,既是长江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西南地区经济发展的重心地带。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有赖于区域产业结构的有序演进。本文在分析长江上游沿江产业带产业结构演进背景-产业基础,经济基础,资源基础和宏观环境的基础上,根据国外产业结构演进手一般经验,对本区产业结构演进的历史进程和目前所处阶段进行了分析和判定。 相似文献
857.
对湖北省郧西县庹家湾(TJW)剖面的地层序列、年代、磁化率及粒度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TJW剖面具有表土(MS)→全新世黄土(L0)→古土壤(S0)→过渡层(Lt)→马兰黄土(L1)→黄土与砂互层(T1-al2)→砾石层(T1-al1)的地层序列;在马兰黄土层上部的黏粒含量、黏粒/粉砂值以及磁化率值明显高于典型马兰黄土,而接近古土壤(S0),其成壤作用明显,属于较典型的弱古土壤层(L1-S1和L1-S2),其年龄在27.3~21.6 ka B.P.之间。此现象反映了在汉江上游地区,晚更新世时期的冰期气候并不是持续稳定的,在27.3~21.6 ka B.P.期间存在相对短暂的温暖湿润阶段,这次气候事件可与黄土高原地区进行良好对比。 相似文献
858.
张雄;王芳;张俊峰;梁睿;鞠登平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1,31(11):110-122
面对快速城镇化带来的资源环境压力,促进城市群三生功能均衡协调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成为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例,在测度城市群三生功能指数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讨长江中游城市群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的空间网络结构及关联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空间分布呈现出“武汉-长沙-南昌”的三中心结构,其中生产功能高值区呈现出由点状分布向集群分布发展的趋势,生活功能高值区出现南移趋势,生态功能值分布则表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特征。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网络密度均显著提高,由2014年0.201 1上升到2017年的0.463 2,其中生态功能网络密度显著高于生产和生活功能。整体上看,2014—2017年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点度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增长幅度明显,中间中心度有降低趋势,其中生态功能网络中心度较生产和生活功能高且增长较快。长江中游城市群2014年和2017年三生功能网络都被分为8个凝聚子群,各凝聚子群间的密度值整体变化明显,节点城市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和频繁。研究结论: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网络内部分割现象有所改善,网络扩散更加均匀,城市群建设与发育更加成熟。长江中游城市群三生功能网络中城市间直接联系增多,网络联系的紧密程度明显提高,但整体仍处于弱连接状态。生态功能网络是长江中游城市群发育程度最高的网络,生产和生活功能网络与生态功能网络的差距在三年间有所缩小。优化长江中游城市群三中心网络结构、制定差别化城市发展战略和一体化治理策略是完善城市群三生功能网络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59.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涪江上游骨滑坡的主要形成条件及触发因素。结果显示,相对主同差是滑坡的主要形成条件,地震是滑坡的主要触发因素,此外,还对滑坡相关因素进行了相关显著性比较,评价了每项相关因素的其中所起的作用,最后讨论了灰色系统理论的关联度分析方法在滑坡研究中的利弊。 相似文献
860.
长江流域常量元素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3年4月到5月对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河水中常量元素(Ca 2+,K+,Na+,Mg2+,Cl-,SO2-4及碱度)进行了测定,并对常量元素的含量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江阳离子以钙为主,占阳离子总量的40%~80%;而阴离子主要为HCO-3,占阴离子总量的60%~90%;阴阳离子含量顺序为HCO-3>SO2-4>Cl-,Ca 2+>Na+ >Mg 2+>K+。长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河水的常量离子主要来自于岩石的风化,主要受碳酸盐类溶解的控制,硅酸盐类的风化过程较弱。而大气沉降的影响很小,只有SO2-4受大气沉降影响较大。长江干流的Na+、Mg2+、Ca2+、HCO-3和Cl-主要来自于上游,下游只是对上游的简单稀释,而没有额外来源。与世界上其它大河相比,长江的常量离子浓度处于较高的水平;温带地区的河流河水中常量离子的含量常处于较高的水平;热带地区的河流河水中常量离子的含量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