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7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206篇
安全科学   50篇
废物处理   23篇
环保管理   44篇
综合类   300篇
基础理论   36篇
污染及防治   166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31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2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 研究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环境空气中的优势菌种和装备上的敏感菌种,为热带雨林环境霉菌试验的菌种筛选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撞击法采集西双版纳试验站空气中的菌种,同时挑取试验站内正在进行环境试验的装备上生长的霉菌,通过纯化、鉴定、分析得到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环境优势菌种和装备上的敏感菌种。结果 获得热带雨林环境优势菌种12株,装备材料上的敏感菌种10株。结论 根据霉菌对纤维、塑料、皮革、橡胶和纺织品的影响,筛选出6株优势菌种结合10株敏感菌种作为装备霉菌试验添加菌种。  相似文献   
132.
旋流弦切除尘器作为一种新型湿式除尘器,具有良好的特性。本文在所建立的实验系统上,按湿式除尘性能测试的相关规范,研究了除尘风速、弦切速度与除尘器效率和压力损失间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在液气比为定值时(0.05 L/m~3),在实验风速范围内,除尘效率存在极值;压力损失符合流体力学的局部阻力规律,并拟合出了除尘器的局部阻力系数。  相似文献   
133.
选取实验室常用的过滤介质,通过空白试验、标准样品试验,对过滤材质进行测试,确定经550℃烘干的玻璃纤维滤膜作为红外测油仪测定石油类过滤介质,将其用于实际样品测定,并与标准方法进行比对实验,结果证明,用550℃烘干的玻璃纤维滤膜替代玻璃砂芯滤器,实验结果无明显差异.检出限低于国家标准要求,该方法简便易行,耗材便宜,减少了四氯化碳使用量,简化了无水硫酸钠脱水的操作步骤,可用于环境监测中石油类的测定中.  相似文献   
134.
通过对山西省山阴县高砷地下水分布和污染程度的实地调查,对高砷水环境中砷的形态及富集转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套以曝气氧化和加药(加入FeCl2和FeCl3的混合物作为混凝剂)过滤工艺为基础的联合水处理方法.结果表明,在山阴县砷污染严重的地段,地下水的氧化还原电位Eh为-50~142 mV,pH值为8.28~8.73,这种Eh下降、pH升高的地下环境给高砷地下水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当地下水中ρ(硫化氢)<140μg·L-1时,用功率为5 W的松宝SB-648双头氧气泵连续曝气1.5 h即可达到基本去除的效果.以25 m深处地下水为例,其ρ(As)为275 μg·L-1,待硫化氢去除后在水中加入摩尔比n(FeCl2):n(FeCl3)=1:1的混合物,连续曝气5 h,水体中60%以上的As(Ⅲ)可转变为As(V).经投加药品和曝气氧化处理后的地下水若能及时通过简易过滤装置,过滤后的水体中ρ(As)仅为5~8 μg·L-1,达到GB 5749-2006<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且过滤后的水体中ρ(Fe)为0.03 mg·L-1,远小于GB/T 14848-93<地下水水质标准>规定的Ⅰ类标准.该水处理方法可快速有效地将As(Ⅲ)转化为As(V),并使As(V)与混凝剂发生吸附共沉淀反应,从而达到高效除砷的效果.过滤过程则可以防止氢氧化物胶体与砷酸盐形成的絮体二次进入环境,同时进一步降低水体中铁离子含量.该方法适用于我国广大高砷水地区家庭分散式供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5.
阐述了双级气浮快滤法处理洗衣污水的工艺流程、处理原理、调试改进过程、处理效果,为气浮法在处理铁路客运洗衣污水中应用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36.
低温高铁锰氨氮地下水生物同池净化   总被引:2,自引:5,他引:2  
李冬  曹瑞华  杨航  王刘煜  张杰  曾辉平 《环境科学》2017,38(12):5097-5105
为实现低温(5~6℃)高铁锰氨氮[TFe 9.0~12.0 mg·L~(-1)、Fe(Ⅱ)6.5~8.0 mg·L~(-1),Mn(Ⅱ)1.9~2.1 mg·L~(-1),NH_4~+-N 1.4~1.7 mg·L~(-1)]地下水生物同池净化,以中试模拟滤柱在某水厂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出水总铁在启动之初即能合格,出水氨氮和锰分别在72 d和75 d实现净化.工艺启动周期受培养温度和原水水质影响较大.滤速越大,锰的极限去除量越低,滤速≥1.0 m·h~(-1)时,锰的极限去除量为3.0 mg·L~(-1).锰是滤速提升的限制因素,工艺极限滤速是4.5m·h~(-1).滤速≤6.0 m·h~(-1)时,氨氮的极限去除量为1.5 mg·L~(-1),且不受滤速影响,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不足导致工艺对更高浓度氨氮净化失败.DO充足的条件下,工艺净化所需滤层厚度随锰和氨氮浓度增加而增厚.滤速增大会导致铁锰氨氧化去除区间向滤层深处位移,发生"锰"溶出现象.进一步分析表明,铁和氨氮在滤层内可同步氧化去除;锰的高效氧化去除区间与铁和氨氮的高效氧化去除区间存在明显分级.  相似文献   
137.
以引黄水库水为实验原水,通过颗粒计数和浊度的联用检测优化评估了高锰酸钾强化常规处理工艺中的各制水环节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絮凝出水>10 μm颗粒数和过滤出水2~7 μm颗粒数的可作为水厂运行管理的依据,滤后水的颗粒物数量变化比浊度更灵敏准确地反映滤池运行状况;在高锰酸钾强化预处理的最佳投加量为0.8 mg/L时,原常规工艺沉淀对颗粒总数的去除率提高20.55%,滤后颗粒总数减少56.40%,显著降低了"两虫"穿透滤池的风险。  相似文献   
138.
为明确重力流超滤工艺(gravity-driven membrane,GDM)在无清洗、无维护条件下长期运行的通量变化特征及其对雨水的净水效果,对GDM装置进行了为期240 d的运行。结果表明:长期运行的GDM装置可分为3个时期,分别为启动期(0~8 d)、稳定期(9~150 d)和下降期(151~240 d)。GDM装置运行9 d后通量即可保持稳定,在无清洗条件下,最大稳定运行时间可达150 d,其平均通量为(8.85±0.74) L·(m2·h)−1。此外,不同的进水水质因子,包括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pH、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和菌落总数,是影响稳定通量值的关键因素,其影响效应在稳定期和下降期均表现出不同规律。在稳定期内,GDM运行的出水水质较好,雨水中的典型污染物(浊度、色度、TOC和菌落总数)经净化后均达到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而在下降期(151~240 d),膜通量降低至5.37 L·(m2·h)−1,且GDM出水中菌落总数存在超标现象,因此,建议在运行150 d后对GDM进行清洗维护,以恢复膜通量和稳定净水效果。此外,通过表面清洗和手动反冲洗即可恢复GDM装置80%的膜通量。综上所述,GDM可稳定净化雨水,长期运行后简单清洗即可恢复大部分膜通量,适用于在我国农村地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9.
生物过滤系统处理恶臭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捷  王召晏 《环境科技》2002,15(1):6-7,10
介绍了可生物降解的恶臭气体种类、来源,生物过滤系统的历史与研究现状,生物过滤系统的设计与运行操作,填料的开发与选择。生物过滤系统是处理恶息的有效工艺,在我国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0.
We examined root hydraulic conductivity (Lp) responses of one-year-old seedlings of four conifers to the combined effects of elevated CO2 and inorganic nitrogen (N) sources. We found marked interspecific differences in Lp responses to high CO2 ranging from a 37% increase in P. abies to a 27% decrease in P. menziesii, but these effects depended on N sourc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2 effects on root water transport may be coupled to leaf area responses under nitrate (NO3), but not ammonium (NH4+) dominated soils. To our knowledge, this is the first study that highlights the role of inorganic N source and species identity as critical factors that determine plant hydraulic responses to rising atmospheric CO2 levels. The results have importan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root biology in a changing climate and for models designed to predict feedbacks between rising atmospheric CO2, N deposition, and ecohydrolog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