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03篇
  免费   271篇
  国内免费   275篇
安全科学   274篇
废物处理   20篇
环保管理   83篇
综合类   689篇
基础理论   141篇
污染及防治   132篇
评价与监测   30篇
社会与环境   45篇
灾害及防治   235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07篇
  2021年   130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98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69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1.
近断层地震动运动特征对长周期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台湾集集近断层地震动记录作为地震动输入,系统考察了近断层地震动破裂方向性、上盘效应、脉冲效应等运动特征对双线性单自由度体系、长周期隔震建筑和斜拉桥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脉冲型地震动对结构的效应随双线性单自由度体系的初始自振周期增大而变大,在长周期段结构的脉冲效应最显著;地震动破裂方向性和上盘效应对单自由度体系位移需求的影响与体系周期有关。对于隔震建筑和大跨度斜拉桥等长周期结构,近断层地震动破裂方向性对结构的效应较显著;上盘效应对长周期结构的影响明显;地震动的速度脉冲运动特征总的来说放大了结构响应。  相似文献   
912.
为了确定污泥生物炭(SBC)负载纳米零价铁(nZVI@SBC)的最优制备条件,文章以市政污泥、七水合硫酸亚铁为原料,采用限氧高温热解、酸洗改性和液相还原法制备nZVI@SBC材料。以水中Cd(Ⅱ)的去除率为吸附指标,利用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筛选显著因素,并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对制备条件进行优化,进一步通过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等手段对nZVI@SBC进行表征分析。结果表明,二次多项式模型拟合显著(P<0.01),失拟项不显著(P>0.05),模型决定系数(R2)为0.981 3,模型拟合良好。在SBC热解温度为691℃,铁土质量比(MFe/MSBC)为1.90,酸洗HCl浓度为3.75 mol/L,混合搅拌时间150 min,无水乙醇添加量50 mL的最优条件下,nZVI@SBC对200 mg/L Cd(Ⅱ)的实际去除率为74.77%,与模型理论预测值74.95%接近,证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n ZVI@SBC制备条件可靠。  相似文献   
913.
江苏省“十一五”环境压力与调控响应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利用环境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分析江苏省在实现“十一五”环境规划目标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压力现状及其作用过程,识别关键环境压力因子并提出相应的环境调控方案.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对环境压力具有良好的响应关系,其中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太湖流域水质指标已成为制约江苏省“十一五”环境目标顺利完成的瓶颈;提出的环境调控响应方案分为环境保护对策及环境保护工程两部分,前者主要涉及到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及大气污染防治,后者包括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工程、循环经济建设与工业污染治理工程、二氧化硫和酸雨污染控制工程、近岸海域环境保护工程等.   相似文献   
914.
微生物絮凝剂XM09活性成分分析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静  王兰 《环境工程学报》2011,5(4):939-944
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絮凝剂高产菌酱油曲霉M09,研究其所产絮凝剂的性质及处理实际废水的效果.结果发现,该絮凝剂XM09是M09分泌至细胞外的代谢产物,是富含羟基和羧基官能团的多糖类物质.以淀粉废水作为测试废水,采用SAS软件进行影响絮凝活性因素的响应面分析,获得了模拟程度较好的回归模型,进而得到最优的絮凝条件方案:M...  相似文献   
915.
为探究电絮凝和电化学氧化法处理油田压裂返排液的机理,采用响应面法拟合了反应过程,考察了电化学反应动力学、活性物质以及电极板的形貌和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电絮凝和电化学氧化法的响应面模型相关性显著,精确度和可信度均在合理范围内,在最优实验条件下其对应的COD去除率分别可达88.2%和100.0%;压裂返排液经电絮凝和电化学氧化处理后去除COD的动力学分别适用于零级和一级动力学模型,反应速率常数分别为4.49 mg·(L·min)-1和0.005 4 min-1;电絮凝和电化学氧化处理压裂返排液起主要作用的活性物质分别是OH·和O2·-;电絮凝反应后,阳极和阴极表面分别附有碳酸钙和絮体有机物,电化学氧化反应后,阳极和阴极表面分别覆盖着致密的有机污染物和钙镁碳酸盐。  相似文献   
916.
基于事故健康后果的应急疏散策略评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事故的健康后果,评估应急响应策略(ERP).将研究区域分为形状和大小各异的节点,节点之间通过连线连接,用来表示该区域的道路系统.将人员在节点间的转移作为随机过程,采用离散随机Markov模型模拟疏散者的运动.对Markov模型求解,根据平均剂量估计人员的健康后果,评估ERP的有效性.针对不同事故极端现象对人员的影响方式,根据剂量-反应关系计算疏散过程中人员受到的健康影响(死亡或受伤等),得出事故的健康后果.依据不同ERP的健康后果来评价其优劣,优化应急策略.  相似文献   
917.
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响应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准确把握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扩张的长期关系对于科学制定耕地保护政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C-D生产函数和线性回归方法,应用江苏省县(市、市区)面板数据,对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响应进行了经济计量分析.结果表明:①1996-2004年.江苏省第二、三产业增加值的固定资本、就业人数和建设用地的弹性系数分别为0.529、0.318、0.19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5.60k,、4.2%、1.7%;②苏北地区建设用地弹性系数为0.264,明显高于经济相对发达的苏南和苏中地区;③技术效率对地区建设用地扩张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随着发展阶段提升.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减小,集约型增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建设用地扩张.当前我国总体上处于从工业化中期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时期,应结合不同地区所处发展阶段和功能分区,实行差别化的耕地保护战略和考核办法.  相似文献   
918.
软土地铁车站中柱在强震作用下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汶川地震时获得的地震波作为输入波,利用FLAC3D软件对软土典型地铁车站中柱进行强震响应的三维数值模拟。土体采用D-P本构模型,车站结构采用弹性模型,并选用瑞利阻尼和Hardin/Drnevich模型的滞后阻尼来实现土在循环动荷载下的滞回和非线性。计算结果包括中柱的相对变形、轴力、剪力、弯矩及车站中柱的加速度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下层中柱是地铁车站受地震波作用时最为薄弱的构件,并且中柱的破坏系水平向地震波和竖直向地震波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19.
考察用不同的氧化剂降解1,2,4-三氯苯(TCB),3种不同方法对TCB的去除效果存在较大差别,其处理效果依次为:H2O2O3O3/H2O2。采用响应面法优化O3/H2O2工艺降解TCB的条件。结果表明,TCB初始浓度和H2O2投加量对TCB去除效果影响较大。TCB的降解符合准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最佳降解条件为TCB初始浓度0.3 mg/L,pH=8.13,H2O2投加量0.40 mmol/L,O3转化率75%。在此条件下,TCB的平均去除率为91.5%,与预测值93.1%吻合度较高。  相似文献   
920.
萧凌波  黄欢  魏柱灯 《灾害学》2012,(1):101-106
以《清实录》等清代档案文献为主要历史信息源,挑选华北地区清代盛期(1743-1744年)和晚期(1876-1878年)分别发生的两次典型旱灾,对灾害气候背景和灾情、政府措施(特别是政府主导的跨区粮食调度)、社会后果(人口迁徙和动乱)等信息进行整理并分别对比,可以发现1743-1744年旱灾期间政府的粮食调度体现出粮食数量大、来源渠道广、调度效率高等鲜明特点,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而1876-1878年旱灾则反之,粮食数量及来源有限,且转运效率极低,由此引发严重社会后果。这种转变,发生在主要余粮产区农业凋敝、南北粮食运道(大运河)阻断、漕运及仓储制度衰败的时代背景之下,重灾区空间分布带来的交通通达性差异,也在客观上影响了粮食调度的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