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2篇
  免费   139篇
  国内免费   624篇
安全科学   64篇
废物处理   37篇
环保管理   137篇
综合类   1033篇
基础理论   145篇
污染及防治   150篇
评价与监测   91篇
社会与环境   28篇
灾害及防治   10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68篇
  2021年   9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88篇
  2017年   50篇
  2016年   79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72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8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6篇
  2008年   57篇
  2007年   82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50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40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891.
We present an investigation on how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sults change when different process options or evaluation settings are considered. As the main case study the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methyl methacrylate (MMA) is investigated. Six commercial processes using different reaction routes are modelled and evaluated with respect to their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On these six base case models different process options and evaluation settings are considered and the resulting impacts on the assessment results are quantified. Major findings of the study are that the more decision-variables become fixed, the smaller becomes the impact of the decisions still to be taken—but not only with respect to the economic performance but also with regard to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result. Along the process development steps the potential impacts on the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decrease to the same degree. The results obtained for the evaluation settings do not show such a systematic pattern as those for the process options. This finding indicates that decision makers face many options in the economic and especially the environmental assessment of chemical processes which might lead to quite different magnitudes in variability due to either the choice of method or the choice of method parameters.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the resulting variability might be crucial with respect to the decision making outcome.  相似文献   
892.
一次强沙尘输送过程中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CALIPSO卫星的星载激光雷达资料,分析了2007年3月28日~4月2日由西向东途经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宁夏、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山东、江苏、上海、台湾等省、市、自治区的一次远程强沙尘污染传输过程,对后向散射系数、退偏比、色比等光学特性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次过程中,较大的沙尘颗粒大多出现在近地面附近,而相对小的沙尘颗粒在对流层中高层垂直剖面上分布比较均匀.CALIPSO卫星资料能够较好地反映强沙尘远程传输过程中沙尘气溶胶光学特性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其粒子大小、不规则性随高度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893.
景观带尺度高寒区水文特征时空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前高寒区景观带尺度水文规律的研究还非常薄弱.同位素技术被用来甄别高寒区不同景观带冰川、积雪、冻土、地表水、地下水和降雨等对径流的贡献组合及其时空变化规律,旨在揭示各景观带的水文规律.结果表明马粪沟流域雨季降雨量大,温度效应显著,易发生再次蒸发,致使各水体δ18O和δD较高.干季气温低,降水多为固态,蒸发弱,不易受到再次蒸发和周围水汽交换影响,致使各水体δ18O和δD相对偏负.降雨和各水体在雨季富集重D和18O,干季较贫重同位素,存在季节效应.降雨存在高程效应,δ18O=-0.005 2 H-8.951,R=-0.917 2;δD=-0.018 5 H-34.873,R=-0.876 3.流域各景观带各水体在雨季和干季均不存在高程效应,是因为出山径流均非以降雨直接补给为主,受冰川、积雪和冻土等冻融过程影响,降水、融水、地表水与地下水等相互转化,导致同位素特征发生变化,混合和蒸发效应是其同位素变化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94.
HONO来源及其对空气质量影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综述了HONO来源(源排放、均相反应和非均相反应生成)、HONO模拟研究以及HONO来源对空气质量的影响.指出均相反应中激发态NO2与水汽作用形成HONO的机制在高NOx排放地区具有重要作用,但反应速率需进一步证实.非均相反应中水解反应可能是HONO最主要来源,空气质量模式模拟结果也支持该观点;soot表面的光照催化反应在soot高排放地区对HONO贡献较大,但仍需大量外场实验证实;土壤排放机理的外场实验研究极少,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895.
气溶胶有机碳元素碳基本特征研究的前沿动向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综述国外气溶胶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的五大特征(粒径分布、物质组成、时空分布、室内室外关系、排放源分析的)研究的进展;概述了国内OC、EC相关研究情况,展示了国内外OC、EC基本特征研究的发展重点和趋势。  相似文献   
896.
炼油废水反硝化脱氮新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水解酸化-好氧工艺模拟炼油废水生化处理系统,在二沉池中加入软性纤维填料后,不但使泥水分离效果更好,而且可起到反硝化脱氮的功能,改进了脱氮工艺的传统方式,弥补了由于原工艺中构筑物的原因造成废水无法回流脱氮的缺陷。二沉池中反硝化工艺研究表明,当供给适量C源、DO<1mg/L、温度在25℃-40℃时,NOx-N降解率可达75%-90%。出水COD、oiL等各污染指标均达到国家和DB44/56-92地方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897.
土壤-植物系统中的微界面过程及其生态环境效应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土壤 植物系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与人类生存与健康关系最为密切的亚系统 .该系统中的水分、养分 污染物的运移必须历经土壤固 液界面、根土界面 (根际微环境 )、细胞跨膜运输和植物体内不同组织和细胞内不同组分间的再分配等微界面过程 .这些微界面过程涉及到系统中许多生物、生物化学和物理化学反应机理 ,与植物对土壤中养分高效利用、污染物迁移转化及其归宿具有密切的关系 .理解这些微界面过程对提高农作物生长、改善土壤环境质量和提高农产品安全品质具有直接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98.
Particle density is an important physical property of atmospheric particles.The information on high time-resolution size-resolved particle density is essential for understanding the atmospher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aging processes of aerosols particles.In the present study,a centrifugal particle mass analyzer(CPMA) combined with a 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DMA) was deployed to determine the size-resolved effective density of 50 to 350 nm particles at a rural site of Beijing during summer 2016.The measured particle effective densiti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article sizes and ranged from 1.43 to 1.55 g/cm~3,on average.The effective particle density distributions were dominated by a mode peaked at around 1.5 g/cm~3 for 50 to350 nm particles.Extra modes with peaks at 1.0,0.8,and 0.6 g/cm3 for 150,240,and 350 nm particles,which might be freshly emitted soot particles,were observed during intensive primary emissions episodes.The particle effective densities showed a diurnal variation pattern,with higher values during daytime.A case study showed that the effective density of Aitken mode particles during the new particle formation(NPF) event decreased considerably,indicating th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of organics to new particle growth.  相似文献   
899.
田梓莹  郑小慎 《环境科学学报》2021,41(10):4238-4246
气溶胶是影响大气环境的重要因素,气溶胶光学厚度(AOD)是气溶胶的重要光学特征参数之一,气溶胶类型分析可以对区域大气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年12月—2019年11月AERONET数据选取的11个典型站位不同波段的AOD进行层次聚类分析,将所选站位最终划分为北京、沿海、太湖、西藏4个区域.然后基于图形分类法划分为6种气溶胶类型(清洁、沙漠粉尘、大陆、次大陆、城市工业和生物质燃烧型).北京区域主要的气溶胶类型为城市工业型和大陆型,其中冬季主要为大陆型和清洁型、春季为大陆型和城市工业型、夏季和秋季主要为城市工业型气溶胶;沿海区域主要的气溶胶类型为大陆型气溶胶,其中冬、夏和秋季主要为大陆型和清洁型、春季主要为城市工业型和大陆型气溶胶;太湖区域城市工业型气溶胶占比最多,为41.96%,冬、春和夏季主要为城市工业型气溶胶,秋季主要为大陆型气溶胶;西藏区域清洁型气溶胶占比为80.53%,春夏秋冬四季以清洁型气溶胶为主.  相似文献   
900.
为了探寻西安雾霾气溶胶典型生消扩散特征,对2019年最后一场雾霾(简称末场雾霾)开展了高分辨WRF-Chem(the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 model coupled to Chemistry)模拟,并结合环境监测站监测数据、以及特殊观测数据(西安理工大学气象站、粒谱仪、太阳光度计观测等),对末场雾霾发生发展的气象条件与气溶胶条件进行了综合诊断,研究结果如下:①通过与观测数据对比表明,模式较好地再现了雾霾生命史(发生于12月20—25日,于23日上午发展为重度霾).②四川北部是此次雾霾的发源地,在雾霾形成初期,沿着低矮地势存在一条输送通道(青川县-康县-徽县-两当县-秦岭西部低矮地形与青藏高原东部山脉之间的豁口-宝鸡-西安).③特殊的地形使得西安易于滋养雾霾,而较大尺度的秦岭山脉并不能完全阻挡西安雾霾的形成与扩散.④通过对比2019年首、末两场雾霾,揭示了两场雾霾气溶胶的共性特征:雾霾天气背景下,PM2.5的组份以有机碳为主(接近或突破40 μg·kg-1);偏北风是西安雾霾消散的关键因子(底层持续6 m·s-1以上的平均风速,即可以吹散雾霾),雾霾消散时先从底层开始消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